今天我们收到的第一封信来自于社群成员蓓蓓。蓓蓓目前在伦敦生活,是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在信里,她提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来到英国,已经在英国生活了十多年。毕业后,她遵循主流路径进入了金融行业,但逐渐意识到自己过着不想要的生活。在经历了一段迷失岁月后,她开始了步履不停的自我探索。在疫情期间,她决定离开打工人的角色,如今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心理咨询室,为自己的生活打开了新的可能性。蓓蓓提到,需要与一个看似唯一的选择保持一定距离,才能真正听到内心的声音,找到不同的可能性。她希望听到我们分享自己关于归属感和有意识选择的故事。
2.关于归属感:城市与内心的匹配首先,非常感谢蓓蓓真挚的分享。我在你的故事里感受到了很多共鸣。在过去的十年里,我的生活状况也和你非常类似,在不同的城市和国家之间行走居住。因此,关于归属感和家的思考变得越来越具体。我觉得你说得很对。归属感的建立并不在于一个城市如何,而在于自己的内心想要的可能性是否与这个地方的气质和机会相匹配。如果内心匮乏或缺乏向外探索的好奇心,那么不论生活在什么地方都会有贫瘠的感受。
3.流动中的家:从“homebase”出发这几年,我越来越不会把一个具体的城市作为永久居留的地方,而更觉得变化和流动才是生物的常态。这种流动不仅是我们与城市的关系,也是我们与亲密关系的变化。我现在和两个好朋友一起住在阿姆斯特丹,在这个城市里,还有我可以信赖的朋友,他们是在我想要分享、哭泣或分享喜悦时可以依赖的人。因此,这让我知道,在需要时,可以随时在这里获得支持,这就符合我对安心的家的定义。
4.归属感的瞬间:人与世界的连接过去一两年的生活,特别是流动的生活,让我感到归属感并不具体发生在某个城市,而发生在那些言谈举止、闪耀的瞬间。当我回想那些产生归属感的瞬间时,发现过去一年在纽约、湾区和阿姆斯特丹都有过这些感受,尤其是在我们建立社群的时候。归属感可能与想要和人们建立一个怎样的共同世界有关,在这个共同世界里,我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和爱,而这个世界并不局限于某个城市或地点。
5.鹿特丹的生活:社群的力量大家好,欢迎收听这一期的不合时宜。我是主播庆,今天和我一起录制这期节目的还有我的搭档若涵。大家好,我是若涵,现在把鹿特丹当成我的第二故乡。今天我们在录制这期节目时,刚好在我的鹿特丹的家录制。还有我们的老朋友林瑶,林三土。前几天我们在鹿特丹煮螺蛳粉,沁的存在让我觉得鹿特丹还是一个可爱的城市。洛丹是个相对无聊的城市,但我们总是努力找到吸引大家的地方。
6.欧陆华人社群:新生活方式的兴起最近能在荷兰办这场活动,其实也是因为三土他最近到欧洲来开会。我觉得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欧陆这边的大陆青年华人社群这几年忽然非常蓬勃地生长起来。十几年前在欧陆很难听说有社群的机会,但在过去两三年里,这个社群非常壮大。昨天在阿姆斯特丹见到了很多朋友,大多数是几年前过来的,也有在这里待了十几年的,大家在这里做了很多事情,有新的社群和线下的连接。
7.欧洲与美国:生活方式与教育体制的比较在我们昨天的活动中,我们也谈到了这些年国内看待国际事件时,仍然主要参照美国。欧洲在很多层面上提供了不同于美国的样本。在欧洲,学术体制和美国有所不同,比如德国学术体系的高度金字塔式结构可能与北美体制的相对自由相比,适应起来会有挑战。但同时,欧洲的社群生活与新的生活方式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