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我来到了周村古商城的大街。
这是一大片明清古建筑群,从大街北端进入,南行不远,左边一家门店“丁家煮锅”。正是中午的时候,我们推门而入。小店不大,除了煮锅的圆木桌,还有几张木桌,已经坐满了人,我们在墙角处的一张小桌坐下来。
主人对我们很热情,向我们介绍着这煮锅的吃法“这里把羊肉、酱肉、肥肠、四喜丸子、豆腐丸子,个人选好的东西放到锅里烫热,舀到自己的碗里,锅里的老汤随意喝”。老板笑哈哈的,边说边把东西放到砂锅中。
我感觉这跟吃火锅差不多,老板不同意我的看法,说:“差别大了,火锅是你们一起吃,煮锅都是分餐制,各吃各的,卫生呀!”
这时,我注意到了这个炉灶上粗下细,高60多厘米,内放一个盛热水的平底铁锅,铁锅上再放一个盛汤的砂锅,周围有十个圆孔,其中一个放烟囱,一孔供客人烫酒,其余八个孔放八个小搪瓷碗。
老板告诉我:“1904年,周村开埠后,商贾云集,集市兴隆,茶楼、酒楼、钱庄、赌场、青楼鳞次栉比,家住周村南下河三星庙村西邻的徐老大,每天挑着担子和简单的用具,还有些熟肉、炸豆腐、姜葱、胡椒,来到城里,找个避风的地方,把炉子支好,将熟肉、下货、炸豆腐放在锅内烫煮,一会儿,铁锅便热气腾腾,香飘巷里,人也慢慢聚拢过来。慢慢的,他发现,刚用担子挑是不行了,便开起了自己的店,煮锅成为周村集市里不可缺少的一个分子了。
从煮锅这里,我们的先辈们早就享用分餐制的妙处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马克思说,吃穿住行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活动。其实,在齐人那里,饮食就已有不少讲究了。
饭前,有“摄衽盥漱”习惯。摄衽就是整饬好衣服,以免弄脏;盥漱,就是洗手漱口。进食的时候,有座次、摆食法,还有进食次序、劝进、忌犯等。座次,一般要按地位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同一级的人则按年龄长幼依次坐定。摆食法,一般是把汤羹等放在右手一边,把带骨的肉及饭食放在左手一边,是为了取食方便。《礼记•内则》有“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的说法。
用餐之前,先要周祭先人。孔子说“虽疏食菜羹必祭”(《论语•乡党》)周祭之后,正式用饭,古人凭案而食,人各一份,各人所食,皆按既定的礼数而成。
用餐一般是先食后饮,先菜后肉,先饭后果。《曾子•弟子职》上就有“鸟兽鱼鳖,必先菜羹”之说。并要以自己面前的食物开始使用,不能任意挑食。
饮食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吃颜色不正、腐烂变质的食物。用餐完毕,要漱漱口。
漱口也颇讲究,一般要等主人吃完饭后才能漱口,漱口用酒和浆,且漱后咽下。至此,一次用饭过程才算结束。
现今有人用完餐,把头一仰,咕噜咕噜把口一漱,随而吐之的样子,则视为不敬。
现在生活节奏快了,名目繁多的快餐店兴旺起来,我们的一些好的饮食习惯慢慢淡去。可周村煮锅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次不错的分餐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