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上午,我的办公室走进一对步履蹒跚、相互搀扶的古稀夫妻。
俩位老人得知,我和同事几天后要去三百多公里外的浙西南一所监狱,为他们因犯诈骗罪在那里服刑的儿子,开庭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俩位老人请求能让他们也去监狱参加庭审旁听,老人很认真拿出几份从电脑上下载的文章,内容是有关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民事案件,公民可以旁听的规定,让我看。说:儿子的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不涉及国家机密,也没有什么隐私可言,应当公开开庭审理。我俩虽然一方当事人的父母,但更是普通公民,应该可以旁听。
我向俩位老人解释:您俩说得没错。但,法院在监狱开庭审理案件,由于监狱场所的特殊性和受客观环境所限,它不可能象影视片播放的那样,有审判席、原被告席,以及有旁听席等。我在许多监狱开庭审案,基本上在狱警办公室“就地开庭”。通常情况,除了法院办案人员,监狱严禁其他人员进入。
经与老人几番交流,俩位老人说了实话。自打他们的独生儿子去监狱服刑后,俩老和儿媳妇,每当在规定的探视时间,总是迫不及待乘动车到杭州,再换乘往南方的动车,接着再坐汽车,好不容易到监狱见到儿子。探视时间受限不说,在探视室与儿子见面隔着一道厚厚玻璃,儿子在玻璃墙里面,彼此虽近在咫尺,但必须拿着电话筒交流。那只被无数人使用了无数次的电话筒,不知是质量问题,还是老人岁数大耳背,彼此说话,十分吃力。经常是俩老加儿媳、孙女轮流使用一只话筒,每个人还没有把话说完,规定的探视时间便飞快的过去了。这次到监狱开庭,如果能够旁听,至少让他们能面对面看清楚儿子。他们咨询过律师,家属是可以参加法院庭审旁听的。
俩位老人还慎重地向我承诺,开庭这天,他们自行前往监狱。开庭过程中,绝不与儿子交流,绝不影响开庭。我告诉老人,监狱作为特殊场所,你俩能否进入,需要听从监狱方面的意见。老人点点头,表示理解。
几天后,绵绵春雨中,我与同事乘公务用车驶抵监狱。风雨中,这对老夫妇已经翘首企盼等候在监狱大门外,他俩是前一天乘动车赶来的。开庭前,我向狱警说明了俩老参加庭审旁听的请求。狱警经请示上级领导后,准许俩位老人参加旁听。但是明确要求,不能与服刑儿子有任何交流。老人闻讯,连连向我和狱警鞠躬致谢,说自己心里的一块石头终算落地了。此时,我看到俩位老人双眼浸满了泪水。
监狱为庭审提供了一个小会议室。身材中等的老人儿子,在一名狱警押解下,走进会议室,在指定的位置落坐。他有些白皙的脸上写着羞愧与不安,他面向几步之遥的父母,轻喊了一声:爸、妈。俩位老人激动地站起身,想说什么,却没敢开口。老汉压了压老伴肩膀,俩位老人很快重新坐下。一张数平米大的椭圆形桌子,我和书记员坐上端,右边为原告,左边是服刑的老人儿子,狱警紧挨他而坐。主持过无数次庭审活动的我,这次我多了一项“任务”,要关注坐我正对面的这对老夫妇,我隐隐担心他俩会否情绪失控而影响庭审。然,白发苍苍的俩老人自始至终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盯着他们的儿子,没有说过一句话。
庭审进行的较为顺利,不到两个小时就结束了。就在双方当事人在庭审笔录上签字时,老人从座位上站起身,向我招手。我过去,问:什么事?老汉说:有一张条子,可以交给我儿子吗?我接过纸条,老汉说:你看好了,没关系的。我打开纸条,一行醒目的字映入眼帘:好好改造,早点回家!这纸条是俩老临时写的。我当即把纸条交给在场的狱警。当狱警把这张字纸交给老人儿子时,我用余光感受到,俩位老人又一次在揩拭眼泪。
离开监狱,为减少俩位老人转车等不便,我让他俩同乘公务车返程。俩位老人犹豫之后,最后还是上了车。途中,我与俩老没有什么交流,但老俩口有一段对话,我听到了。“儿子看起来比以前白胖了一点,实际上这是营养不良。”“监狱里伙食都是有标准的,怎么会营养不良呢?”“嗨,我不是说监狱伙食不好,是儿子吃不惯那里的下饭,儿子从小就不吃辣的呀……”车的后排座,又响起轻轻的抽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