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黄小牧参观了“宋代仿真体验馆-北宋铜钱分馆”回来以后,碰到熟悉的人就跟他们讲“宋代仿真体验馆“的所见所闻,说北宋经济有如何如何发达,钱号中所包含的故事是多么多么有趣。
一开始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听她讲故事,但是渐渐的,和她最要好的几个朋友听得耳朵都起茧了,看到她就躲起来了。黄小牧意识到,自己必须去获取新的知识才行,这样才能重新提起朋友们的兴趣。
宋代陪读剧照
于是,到了周末,她又缠住了爸爸,说道“上次那个铸钱官不是欢迎我们再去参观铸币工场吗?你计划什么时候带我去?”爸爸一听,也想起了,他发出去的文章,引起了不少读者催更,读者都说还想继续把这个系列看下去。于是父女俩一拍即合,决定周六再次出发。
他们刚踏进体验馆,上次那个首席解说员-北宋铸钱官立马满脸堆笑的迎了上来,像久别逢故人那样,浑身透着热情。他说道“我就知道,你们父女俩会再来的,看得出你们对北宋历史是真爱。虽然我们是老熟人了,但是按照体验馆的流程,我还得再次自我介绍一下。”
“我生前是北宋一个钱监的铸钱官,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我的光影,即用现代科技提取我的DNA后,复原了我的人形和声音以及我的部分记忆。我现在是“宋代仿真体验馆—北宋铜钱分馆”的首席解说员,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我更懂北宋钱币的了。当然,我还自带学习能力,其它的历史知识我也知道不少,只是没有北宋钱币那么精通而已。”
“我们北宋的铜钱不仅仅充满文艺与国际范儿,而且它的技术范儿也是杠杠的。要是没有过硬的技术,我们的铸造量也不可能达到盛唐时的十多倍,好几个邻国也不会拿我们的钱币当自己国家的本币使用。”
北宋精美钱币
“今天就由我带领你们领略我们北宋铜钱铸造的技术范儿吧,我将带你们参观一下我们北宋的铸币工场。你们将要见到的工人也是和我一样,利用DNA复原后的光影人。但是,因为本次参观场地是全现场仿真,环境比较恶劣,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黄小牧没等铸钱官说完,就冲到前头去了,边走边说:“走吧走吧,铸钱官爷爷,我在老家也是和爷爷下地种过菜,上山拣过柴的,什么苦都不怕?”铸钱官哈哈一声大笑,然后赶紧跟上。
走进铸币工场的大门,只见场内好多用茅草搭建而成的大棚,大棚内,各式各样的材料,堆成了一座又有一座的小山。
铸钱官带着父女俩,走到一个堆着金黄色材料的大棚外,只见大棚的入口有一块招牌,上书“***铜厂堆放处”。
铸钱官告诉他们,这些成颗粒状或者小片状的东西,就是用来铸钱的铜原料。不同的铜厂有不同的堆放场地,以便于“辨铜官”验收。
果然,在不远处,有一个人正抓起一辆来送货的牛车内的铜料,左摸右看,然后往桌子上一扔,侧着耳朵听它们的声音。最后,他抓起一颗铜粒往口里一送,用牙齿咬上几咬。黄小牧看了后,不由自主的砸吧一下嘴巴,说道:“金灿灿的,味道肯定好极了。”那个辨铜官听到这边有说话声传过去,抬头往这边看了看,打了个拱手后,又继续工作。
这时,铸钱官忍不住走过去,责怪道:“老李,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这种以嘴试铜的方法要不得,现在这些铜,都是从胆水里提炼出来的,如果分离不完全或者生锈了的话,就会带有毒素,吃到体内是要短命的。”“嗯嗯,知道啦!我会改的。”老李的诚恳的回答道。
各种铜矿石及晶体
铸钱官摇摇头,走了过来,对父女俩说道:“哎,说了多少遍了,这老头子就是不听劝,他生前是另外一个钱局的辨铜官,专门检测金属来料的质量,但是他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用牙齿咬铜料,以分辨有没有杂质。虽然他只是个光影,不会中毒死去,可职业习惯还是让我忍不住要说他一顿。”
说完,他指着旁边的一车铜料说道:“你们看这一车铜料,明显偏黑,就是因为铁杂质提取不完全,被老李拒收了,肯定要拉回去重炼才行。”
看完了铜料堆场后,又看到了几堆白色的金属,铸钱官指了指说道:“看见那两堆白色的金属堆了吧?颜色好像差不多,可是认真看还是有区别的。偏蓝色的是铅,偏银白的是锡。”
漂亮的铅矿晶体与铅颗粒
“铸造铜钱一定要将铜、铅、锡合理配比才行。铅和锡的作用,主要是增强铜液在浇铸时的流动性。如果流动性不充分的话,钱币就不饱满,会出现各种铸缺或者铸洞,严重的就要报废。可是铅锡如果过多的话,钱币又会过脆或者过软。因为铅的价格远低于铜价和锡价,所以一些民间盗铸的钱币就会增加铅的比重。官府的钱监,也有些管理人员或工人,可能监守自盗,增加铅的比重,而偷偷的把铜料带回家去。这种铅含量过大的钱币,往往很脆,用力一掰,就会碎成两半。”
锡矿晶体与锡颗粒
“我们北宋的铜钱是有严格的配比要求的,一般铜含量为62%-68%,铅22%-28%,锡太贵了,就放少一点,6%-10%差不多了。至于南宋的铜钱,我都不想说,简直没下限,有的铅含量达到54%之多,有的锡含量几乎为0。还有一些钱币,因为提炼的工序不到位,还含有很多的铁元素。”
看完铸钱用的主要原料,铸钱官指了指远处几大堆黑黑的东西说道:“那边几堆黑黑的东西看到了吧?它们是用来熔化金属料的燃料-木炭和石炭,石炭就是你们现代人所说的煤啦。因为它们是易燃物品,所以离铸造中心是最远的,以避免火灾的发生。那边太脏了,我就不带你们过去了。”
他们继续朝着几幢大型的砖瓦结构走去,只见那几幢建筑内,时不时的有火光从门窗口冒了出来。走到大门口的时候,发现门口的左边一摞一摞的码着整整齐齐的木框子,右边堆着很细很细的沙土。
父女俩还在外面打量的时候,铸钱官已经在屋里面招呼他们进去了。
黄小牧急匆匆的冲在爸爸的前面,可是她前脚刚一迈进大门,一股热浪迎面而来,她大叫一声:“爸爸好热啊。”就扑到了爸爸怀里,父女俩摔倒在外面的台阶上。黄小牧继续说道:“比我发烧时的温度还高,他们怎么空调都不开的啊?”
铸钱官先是大笑几声,紧接着跑出室外,带着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因为急着向你们介绍钱币铸造,忘记提前告知你们注意事项了,里面是正式的铸钱作业工场,是根据北宋钱监,全仿真建造而成的。它的环境,设备,工序,材料,当然也包括温度都与北宋时的实地一致。”这样吧,小女孩实在受不了,我就在外面给你们讲解一下吧。
古代铸钱图
黄小牧听完,犟脾气上来了,马上说道:“谁说我受不了的?我偏要进去看个究竟。”说完,她一骨碌爬了起来,冲进了作业工场。爸爸和铸钱官只好笑着跟了进去。
走进工场,只见里面有好几十上百人正在忙碌的工作着。
第一道工序是:熔炼。只见一个个烟囱,整齐的耸立着。每个烟囱下对应着一个大火炉和一个风箱。拉风箱的工人们大声的唱着:“手拉风箱,呼啊呼的响,祝融开点火,飞廉来扇风。火炉烧得红旺旺。”在洪亮雄浑的号子声中,他们动作整齐划一,抽送有度,炉中发出熊熊的火光。
熔铜料的工人们将称好的铜料放入坩埚之中,用钳子送到火炉上面。不用多时,坩埚中的铜料就化作了液态。
坩埚中的金属熔浆
一边看,铸钱官少不了在一旁解说。铜的熔点温度是1085度左右,而铅和锡的熔点温度很低,分别是328度和232度左右。一般都是要等铜熔化后再加铅和锡。
接着来到第二道工序:制作沙模箱。原来,码在门口的木箱就是用来制作沙模的模箱。工人将粉土、细沙以及水混合而成的沙土,倒入木箱内,再用木板压平、压实。面上再撒上薄薄的杉木或柳木炭灰,这些炭灰就是脱模剂,有利于将浇筑好的钱币从模腔内脱模。
翻沙模箱
沙模箱制作好后,以两个为一组,一个为下模箱,用来印制钱币的正面模腔。另外一个为上模箱,用来印制钱币的背面模腔。上模箱内,还用圆木条预制了一条从箱底到箱顶的浇筑道,用来将铜液从箱外注入到箱内的钱币模腔内。
第三道工序:制作箱内模腔和浇铸口第一步:工人门将一个个母钱(因为它们是用来制作钱币的样版钱,所以称为母钱)按入下模箱的沙土层内,并在钱币周边的沙土上,用工具修理出浇筑通道,以便铜液流入到模腔内。
第二步:用木条在沙土上压出一道道沟槽,这些就是用于铜液流动的浇铸主通道,该通道将所有的钱币模腔连接在一起。
第三步:工人们将压好沙土的上模箱扣合到下模箱上,上下提顿压实。
第四步:将上模箱从下模箱上分离后,就会发现上模箱上的沙土上,印压出了钱币的背面。再将母钱从下模箱上取出后,钱币的正面字形就印压到了下模箱的沙土上。不过印出来文字都变成了阴文反向的了。
第五步:再把取出了母钱的上下模箱合拢,并绑扎紧固,这时带有钱模空腔的模箱组合就完成了。等待浇筑铜液。
扣合绑扎好的模箱,等待浇铸
第四道工序:浇铸铸工用鹰嘴钳把坩埚从炉里提出来,另一个人用钳子托着坩埚的底部,共同把熔化的铜液注入模子中。过段时间,待模内冷却之后,解下绳索打开模箱。这时,只见密密麻麻的铜钱就像累累果实结在树上一样。原来的浇铸通道就变成了树干和树枝。他们把铜钱从钱树上逐个摘下来,以便于磨锉加工。
浇铸后,取出的铜钱树
突然,黄小牧发出一声惊奇的叫声:“爸爸快来看,这个人造的钱币怎么这么大?”爸爸走过去一看,也是惊奇不已,原来这个工人铸出的钱币是“咸丰通宝”背面“当千”,比普通宋钱足足大了好几倍。
正当要发问之时,铸钱官走了过来,笑嘻嘻的说道:“还来不及告诉你们呢,这个人是科学家们不小心用一个清朝铸工的DNA复原的,他除了铸造“咸丰通宝”,别的钱币就是造不出来,也不愿意学。没有办法,只好给他一个人一条生产线,专门铸造“咸丰通宝”。唉,这个死脑筋,连还原他的科学家都拿他没有办法。只能等“清朝仿真体验馆”建成后,再将他送到那边去。”
咸丰通宝翻沙压模
第五道工序:磨锉与淘洗第一步:取下的钱坯,用方木条从钱眼中穿过,贯成一串。
第二步:风车带动的磨轮呼呼转动,磨锉工人将用木条串好的钱串拿到磨轮上进行磨锉, 去掉钱坯周围的毛边和不规整的地方。也有些人用手工磨具进行打磨的。
古代风车复原模型
第三步:水车引进的水流哗哗作响,粗磨后的钱币送到水池处进行淘洗,去掉钱币上沙土和金属碎屑。
模仿古代的水车
第四步:淘洗完毕后,擦洗工人们将钱币用纱布进行细磨和擦拭。如此下来,一枚枚亮闪闪,黄灿灿的钱币已然成型了。
第六道工序:计量与穿串穿串钱是最后一道工序了,自然也要对钱币质量进行最严厉的把控。将各种残缺品以及轻薄的钱币淘汰下来,进行回炉再造。合格品则用麻绳,以770枚钱币为一串,穿了起来,码放整齐,等待入库。
现代方法穿的铜钱,古代用麻绳取代扎带
技巧官在各个工序中来回穿梭。一会儿看炉火颜色是否正常,铜液的流动性是否充分,一会儿看沙箱的湿度是否合适,浇铸后的钱币有没有铸缺或铸洞。对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予及时指出和纠正。
铸钱工场参观完后,三人走了出来。一辆辆牛车或马车从仓库里拉着串好的铜钱送往京城或者全国各地。
铸钱官意犹未尽,继续介绍钱币方面的知识。
他告诉父女俩,今天看到的铸钱方法叫做翻沙法。这种方法从隋唐开始才慢慢流行起来。北宋正是将这种方法的技术发挥到极致。一个模箱,能同时铸造几十上百枚钱币。而且宋朝将风箱、风车、水车等当时高超的手工技术机械整合起来,使得钱币的铸造效率大大增加。
据记载,唐朝的铸钱工人“一日可铸钱三百余”。而宋朝苏辙写给王安石的文书《与王介甫论青苗盐法铸钱利害》说,铸钱数量,熙宁初增至一日千三四百,后又增至二千。可见,宋朝的铸钱工人,人均铸钱数量是唐朝的3-4倍。如果没有技术上的提高,这是万万不可能做到的。
隋唐以前的铸钱方法主要是范铸法,这种方法是很慢的,成本也高。 钱范大抵可分为陶范、石范、铜范、铁范、铅范等。直接在这些原始范材上,刻挖出钱币一样的空腔。每组钱范由两块组成,一块挖出钱的正面,一块挖出钱的背面,两块一合拢,将铜液浇注进去后,再一打开,空腔中就形成了钱币。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大泉五十铜范
还有一件事情,我不得不多说几句。你们现代人研究钱币的人不少,也不乏大师级的人物。我打心眼里敬佩这些有研究精神的人。但是也存在着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或者脑洞大开而不能逻辑自洽的现象。 毕竟古代写技术书籍或文章的人较少,可供研究的钱币铸造资料匮乏,而且宋朝也没有像清朝那样的,特征明显的母钱存世。这样导致现代人对北宋铸钱方法产生了各种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清代字口挺拔的雕母
一、失腊铸造法说其源头来出自《唐要会.泉货》载:“(欧阳)询初进腊样日,文德皇后掐一甲痕,固钱上有掐文” 。很多人据此认为唐宋的钱币是用失蜡法铸造的。
先简单说一下失蜡法的工序。失蜡法,亦称“去蜡法”,现代也称“蜡模法”,先用蜡制造模,将蜡制的样品埋入铸造的沙型中,夯实,然后加热,使沙型变得结实,蜡融化倒出,再将熔化的铜液倒入。由于失蜡法不必取出模具,因此可以铸造形状非常复杂的物品。
失蜡法工艺流程
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要为每一枚钱币制作蜡模,再铸造钱币,是多么的费时、费力、费材料。所以这是一种最不适合铸造钱币的方法。失蜡法只适合铸造不计工本的大型器件,如礼器等。 当然,如果用蜡雕刻制作出祖钱(即制作母钱的母钱),呈现给朝廷批准后,再利用祖钱翻铸出铜母钱,这倒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而用失蜡法制作批量钱币是绝无可能的。
用失蜡法铸造的曾候乙“青铜尊盘”
二、锡母(钱)说《宋史.食货志》载:“大观元年,(蔡)京复相,遂降钱式及锡母与铸钱之路,铸钱院专用鼓铸”。很多人据此认为,北宋铸钱乃用锡母为母钱。
但是,当你们了解的锡的特性后,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不管是锡还是铅,它们都空有一副钢铁似的模样,身子骨却是绕指柔。它们的摩氏硬度是1.5,比指甲还软。这么软的东西,指甲一掐就是一条印。如果用来做母钱,恐怕用不上100次,自身就磨成光饼了。
按照北宋平常年份,年产30亿枚铜钱,如果每枚锡母可制作100枚铜钱来算,每年需要30000000枚锡母钱。呵呵,如此一来,宋朝一年的母钱量都顶得上明朝正常年份的总铸币量了。想想,有这种可能吗?为什么不直接用铜母,而非得舍易求难呢? 更何况,锡的价格还不便宜,历来的锡价都是铜价的2-3倍。
其实《宋史.食货志》中,蔡京所说的锡母,只是用来铸造夹锡钱的样版钱罢了。
当然,如果用锡来雕刻出祖钱,再用祖钱来翻铸铜母,这种做法还是可行的。而用锡母来直接批量翻铸铜钱是绝对不可能的。
锡钱
三、木母(钱)说首先木头的硬度比锡没得高,用来翻铸铜钱,也容易磨损,导致消耗量巨大。而且木头母钱全靠人工雕刻,一个熟练雕刻师,一天也雕不了几枚,而且样式还完全没法统一。所以,用木头做母钱,比锡母更没有可能性。但是,用来充当呈样祖钱或者小范围私铸母钱还是有可能的。
木钱
四、印范法说就是相当于用木头刻成章子,或者将铜钱镶嵌在木头上,然后像盖章一样盖在沙模上,再进行翻铸钱币。这种方法存在两个致命缺陷。首先,在沙子上按压时,其深度没法控制,铸造出来的钱币肯定是厚薄不一的。而且,钱币的正反两面分别是印压在两个沙模上,那么合上模箱后,肯定会出现钱币模腔的正反面没法对准的现象。如此铸造出来的钱币,移范(即钱币的正面和背面对不准)将会是常态了。
对于北宋钱币铸造方法的研究,我们必须基于两个基本现实。 其一就是,北宋的铸钱量巨大,一年的铸造量多达四五十亿枚。所以铸造方法既要省时,又要省力。 其二就是,作为母钱的材质一定要硬度足够高,否则磨损太快,耗钱耗力。
所以只有你们今天看到的,采用铜母进行翻沙铸造,才能同时满足上面两个基本现实。我们搞研究,既要开脑洞去大胆假设,又需要去小心求证形成脑回路,否则就是异想天开。
最后,我再说说北宋钱币的移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所谓移范,就是钱币的正面或者背面印了两次,导致文字或轮廓出现重影。目前,已有的各种说法,其实都不全面或精准。
最流行的说法就是,上下模箱第一次扣合时,没有对准,打开再对第二次,钱币在沙模上印了两次,导致重影。其实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每套模箱都有定位栓,上下模箱扣合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准,根本就无法扣合。
还一种说法就是,印范说——也就是盖章说。其说法是,用木印盖第一次章的时候,没有盖对位置,然后重新盖了一次,如此导致了重影。关于印范法不可能广泛应用于批量铸造,我已经在前面的“印范说”里详细解释过了,它的技术缺陷太明显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那么真正导致移范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的模箱铸造完一箱钱币后,会利用箱内的沙土,紧接着铸造第二箱,第三箱……,直到箱内沙土的湿度不适宜再次使用的时候,再进行换沙。
利用模箱内已有的沙土,压印第二轮及以后的钱腔的时候,需要将沙土上,前面一轮的钱腔抹平,再重新压印新的钱腔。如果在这道环节,工人们忘记将前一轮的钱腔抹平的话,那么该模箱的沙土就会出现两版模腔。这样,灌铸出来的钱币就出现了重影,也就是所谓的移范了。
背面移范的宋钱
哈哈,我的秘密全部告诉你们了。
时间有限,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了,欢迎下次再来探讨。Byebye。
走出大门,黄小牧悄悄的对爸爸说:“这个铸钱官还蛮有国际范儿的,还会说英文呢。”
说完,父女俩放声大笑起来。
结语:本文所说的“宋代仿真体验馆”为笔者虚构,但是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本文以北宋铸钱官的身份介绍的相关内容全部出自史书、典籍或名家论文。“铸钱官”的正式官名很长,也经常变换。在宋代史料中一般还简称:“坑冶官”、“铸钱公事”、“提点官”、“提点坑冶官”等等。他们管辖范围和权力时大时小,一般管理一路(省)或多路的冶炼和铸钱事务,北方诸路很多时候还以本路的转运司、提刑司官员兼管。“辨铜官”与“技巧官”是延续汉代冶金铸造机构中“上林三官”的称呼,年代不同,可能称呼各异,但是工作性质都是差不多的。北宋的铸钱量如此之大,与当时的冶炼和铸钱技术及工艺的改进提高是密不可分的。部分参考文献:
《北宋铜钱》
《宋史》
《钱币史话》
《宋代经济史》
《东京梦华录》
《宋会要辑稿.职官》
《北宋铸钱诸问题考辨》
《梦梁录》
《宋代钱监研究》
《北宋铸钱诸问题考辨》
《中国最早的铸钱管理机构_宋代铸钱司研究》
《文献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