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难钓鱼的根源就是低氧,解决办法有两个

钓悦钓鱼 2023-02-22 06:36:11

一般来说,肥水水域钓鱼比较难,而且水越肥越难钓。这是为什么?

水肥,就是水体营养化严重。

拿土地举例子,在肥沃的、营养丰富的土地上,植物会长得很茂盛。同理,肥水水域中的微生物家族也会非常兴旺。

这些微生物对钓鱼有两点影响——第一点,它们是鱼类的食物,微生物越多,鱼就越不缺食物;第二点,如蓝藻等水生植物,它们在光合作用下会制造氧,它们消亡、腐败时则会消耗氧。

关于第一点,无需多做解释。在天然食物充足的情况下,钓饵对鱼的吸引力就非常有限了。我重点说的是第二点,因为它对钓鱼的影响更大。

有人会问:光合作用产生氧,水越肥,微生物就越多,它们制造的氧也就越多,这是好事啊!

其实,这种想法既对又不对。

想必大家对炎炎夏日里的肥水水域并不陌生——早晨八九点钟太阳开始发威后,水面就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漂浮起一层绿苔,并且越来越浓,这种情况几乎都发生在无风的天气。

无论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光合作用最剧烈的时节都是少风的时节。

没有了风力的作用,水中的对流现象会变得缓慢。于是,表层水会在阳光的炙烤下变得越来越热。

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热水的密度低,重量也小,于是含氧量最充足的那部分水会始终停留在水体表面。

这层滞留在水体表面的水,像一条大棉被似的覆盖整个水面,里面的氧无法补充到下层水体中去,来自空气的“溶氧通道”亦被阻隔,于是导致下层水体中的氧在各种鱼类的消耗下变得越来越少。

既然水的表层溶氧量最高,我们干脆去钓水的表层不就得了?理论上说,这确实是个办法,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

不少钓鱼人都有过酷热难耐时下水游泳的经历,下过水的人都知道,水的表面很烫,往下一尺到半米的深度则像一条刀切般的分界线,分界线的下面很清凉。

很烫的那个水层就是氧含量最丰富的水层,然而,如此高温的水层是不会有鱼的。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水面呈现出死气沉沉的状态,仿佛水缸一样宁静,连小白鲦打起的水花都见不到。

这说明,所有的鱼在这种条件下都处于类似于蛰伏的状态。

对于夏钓肥水而言,雨水贵如油

到了傍晚,太阳落山,气温下降,和空气直接接触的水面水温也在降低,当它降到一定程度时,水体便缓慢产生对流,深水层的氧分得以补充。

不过,随着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停止,那些白天产生的微生物开始死亡,对流把水体表层的溶解氧带到水下的同时,也把微生物的尸体带到了水下,这些尸体在水下呈棉絮状。

它们对钓鱼本就造成严重干扰,还会迅速腐败、降解,持续消耗氧分,于是在天亮之前,水体中的溶解氧降至最低,直到第二天日出,新的循环才再次开始。

不难发现,造成肥水难钓鱼的主因有两个,一是日照充足,二是对流缓慢,假如我们能打破这两种情况,鱼口可能就有了,而且打破得越彻底,鱼口应该越好。

因此,钓肥水首先要选有风天,风力不论多大,都会产生强弱不等的对流,垂钓的机会就来了。

风力不但会使水流动起来,还能把水表层的那些鱼类的天然食物吹到下风处集中,所以我们一定不要错过风天,尤其要钓下风处。

此外,盛夏是多雨的季节,阵雨常常不请自来,凉爽的雨滴携带着空气中几近饱和的氧砸向水面,势必会引发水体对流,雨水中的氧进而在短时间对整个水体进行补充。

所以,阵雨结束后的几分钟,肥水中的鱼会空前活跃。

不过,这种氧的补充是有限的,水中鱼的密度越大,对氧的消耗也就越快,反之亦然。

当然,合理选择施钓时间也不失为钓肥水的应对办法。

根据前文,日落后的一段时间,水的下层溶氧量会有所增加,钓者可选择该时段垂钓。

风既能使水流动起来,还能把水表层的那些鱼类的天然食物吹到下风处集中。所以,一定不要错过风天的下风处

另一个办法是选择钓位。根据前文,肥水钓鱼最大的难题是水中溶氧低。

那么,我们就要找水域中溶解氧相对充足的位置作钓位,比如浅水处。

光合作用刚开始时,浅水的溶氧量就会迅速得到补充,也就是说,太阳刚出来时,浅水就会有口。

水库的入水口也是不错的钓点,鱼皆喜欢水流,入水口不仅有水流,含氧量也高,不要错过。

总而言之,肥水难钓鱼的根源就在于低氧,只要我们围绕氧这个核心问题想对策,就可以找到破解的办法。

0 阅读:10

钓悦钓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