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马丽的《抓娃娃》太搞笑,一笑过后请深思这3个教育问题

楠木有佳 2024-07-18 09:14:49

这几天,由沈腾和马丽主演的喜剧电影《抓娃娃》一上映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点映首日票房过3亿。

《抓娃娃》讲述了一个充满喜剧反转的家庭故事,电影在带给观众欢乐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教育问题的深思。

沈腾饰演的马成钢和马丽饰演的春兰,为了改变生活困境,对儿子马继业(肖帛辰饰)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教育措施。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逐渐发现,这些表面上看似为了孩子好的教育方式,实际上隐藏着许多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过:“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这部电影让我们反思:在追求教育成果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制造了不必要的苦难?

01 不必要的苦难教育

在电影中,马成钢和春兰为了让马继业出人头地,不惜让他承受超出年龄的压力和苦难。

他们为了让儿子继业体验苦难,搬到马成钢小时候长大的破旧院子里,并创造了一个贫困的假象。

还让儿子每天清晨先为“奶奶”煎药,然后再完成家务活,最后还要跑步五公里去上学。

这种安排让小马的童年充满了疲惫和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童年的乐趣。

苦难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艰苦的环境和高强度的任务,锻炼孩子的毅力和抗压能力。可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马成钢和春兰的做法表面上看似为了培养孩子的坚韧不拔,但实际上却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和压抑的情绪,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当马继业展现出长跑天赋时,马成钢却通过给他涂麻药的方式阻止了他的梦想,只为了他能走上自己设定的成功之路。

现实生活中家长对于“吃苦教育”的误解并不少见。许多家长认为,只有让孩子吃苦,才能让他们懂得珍惜和努力,却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

教育专家指出,过度的苦难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抗压能力,反而可能让他们失去自信和对生活的热情 。

苦难并不是教育的唯一途径,父母应该在爱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成为真正独立和自信的人。

正如余华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根本就无法避开。”

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让孩子变得“坚强”,而是让他们在爱与自由中,成长为一个幸福、健康、独立的人 。

02 令人窒息的掌控教育

电影中,马成钢和春兰对马继业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掌控,从学习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严格控制。

马继业的生活仿佛是一场巨大的戏剧,他被迫按照父母设计的剧本生活。

当他想要追求自己的长跑梦想时,父母却以各种方式阻止,甚至不惜制造假医生、假诊断来控制他的命运。

最终,马继业用父母教给他的智慧,自导自演了一场绑架,揭开了这场长达十几年的骗局,才得以挣脱掌控。

这一举动虽然在电影中显得有些戏剧化,但却反映了许多孩子在面对掌控教育时的无奈和绝望。

这种“全控式”教育方式不仅在电影中令人感到窒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也面临着同样的掌控式教育。

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成功”,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导致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性受到严重抑制。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宋倩对女儿英子的严格管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宋倩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安排和控制,女儿才能获得成功。她从学业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插手,甚至规定了女儿的每一分每一秒该做什么。

这种全方位的控制让英子感到窒息,最终导致她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埃里克·弗洛姆曾说:“爱的本质在于给予和培养,而不是占有和控制。”当孩子失去了自我决定的权利,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也会受到抑制。

掌控教育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最终可能会适得其反。家长们应当更多地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在自由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热爱。

孩子越管控越失控,越放手越自律。请家长们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自由成长,成为真正独立和自信的人。

03 摧残孩子的愧疚式教育

马成钢经常对马继业说:“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通过这样的言语暗示,马继业逐渐觉得自己的行为和表现直接影响到父母的幸福和生活质量。

这种愧疚式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普遍存在,许多家长通过强调自己的牺牲和付出来让孩子感到愧疚,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例如,母亲为了让女儿努力学习,常常对她说:“我为了你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你不能辜负我的期望。”

在这样的压力下,孩子感到自己如果没有达到母亲的期望,就是对不起母亲的付出和牺牲。

罗翔说:“父母向孩子诉苦,本质就是在转移痛苦。父母反复说自己的辛苦,一辈子过得多么不容易,或者对孩子哭穷,总是强调挣钱不易。

又或者父母压力大的时候会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离了,然后对着孩子说另一半的坏话。

当父母跟孩子诉苦的时候,孩子不自觉地会有一种幻想:我应该背负起这个苦难,让父母幸福。”

看到过一个女生在高铁上哭诉的视频:

她本来特别开心地和朋友出去旅游(花的是自己的钱),但当她的父母得知后,通过哭穷和诉苦的方式,让她马上回家。

坐在高铁上的她感到不知所措,车上的嘈杂声覆盖了她的哭声,她不敢大声哭泣以免丢人。

在接下来的旅程中,她的脑海里全是父母说的话,感觉自己像穿了一件半湿不干的衣服,穿上难受,脱下又冷。

愧疚式教育虽然在短期内看似有效,但实际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有三个特点:

1不敢幸福: 即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赚了很多钱,也会因为父母的辛苦而觉得自己没有资格享受和快乐。他们认为自己独自享福是一种对父母的背叛,深深的愧疚感会将他们淹没。

2 过度承担责任:在看到别人遇到苦难时,会无意识地想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承担本不该他们操心的事情。

他们的生命因此变得非常累,一旦遇到挫折,又会立刻陷入自我攻击的深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

3 讨好型人格:如果孩子认同了母亲对父亲的愤怒,他们可能会试图介入父母的婚姻,甚至希望父母离婚,或者帮母亲指责父亲。

当看到父亲也受苦时,他们又会感到内疚,在来回的折磨中挣扎。长大后,这些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形成讨好型人格,忽视自己的感受。

写在最后

《抓娃娃》这部电影通过喜剧的外壳,反映出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成绩,更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自信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家长应当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发展方向,不能通过自己的牺牲和付出来绑架孩子的选择。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家长思考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0 阅读:8

楠木有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