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与你我有什么关系?我从这2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林小西 2022-12-13 12:06:15

作者 | 林小西

来源 |林小西(ID:mrlinxiaoxi)

本文共计3855字,预计阅读10分钟。

你好哇,我是林小西。

今天,是第9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张封面图,是我在2018年拍摄的,一直保留到今天。

和南京的渊源,要从考研说起。

那时候考研的第一志愿是南京的一所大学,后来没考上在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

人总是会给第一份工作,人为地赋予特别的意义。

所以,南京于我来说,总有一些割舍不掉的东西。

对于南京,如今我依然保留着一份向往。

今天之所以想起南京,一方面是自己曾经在那里生活过,另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工作性质,总是会跟节日、热点打交道。

所以每当遇到这种日子,总会记得比较深刻些。

我在南京的时候,去了一趟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置身其中,那种震慑感,亲身体验之后,会发现是和从历史书本中看到的不一样的。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对大多数人来说,有关南京的记忆,最早大概是历史课本里那个数字:300000。

年轻一点的时候,我们不懂得这个数字真切地代表着什么。

后来慢慢懂得,它代表了苦难、屠杀、罪恶,代表了每一个深沉悲切的、形容得出和形容不出的词汇。

之前有一个街头采访:南京大屠杀跟我们有关系吗?

所有人都说有。

但当主持人问到:你觉得这段历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遗忘吗?

很多人都迟疑了。

还有人说:为什么非要记住啊。

为什么非要记住啊?南京大屠杀与你我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从2本书中找到了。

01.《南京大屠杀》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一个名字:张纯如。

她写了一本书,《南京大屠杀》。

也是因为这本书,她遭遇了无数的迫害与苦难。

由于长期生活在抑郁和恐惧之中,她最终不堪重压,在自己的车中自杀。

去世时,她才36岁。

她本是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华人,本和南京大屠杀没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费尽千辛万苦、百般阻挠,完成这样一部著作呢?

1994年11月,张纯如为了新书寻找灵感,参加了一场关于二战日军罪行的会议。

会议上展出的很多照片令她震惊。

尽管小时候我就听到许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事情,但从未做好准备看到这些照片——

被砍掉的头颅,被割开的肚腹,赤裸的女人被强奸者强迫着摆出各种色情姿势,她们的脸扭曲变形,带着让人永远无法忘记的痛苦和耻辱表情······

但当她想要更加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时,却发现找不到任何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信息。

张纯如的母亲说:

虽然纯如没有经历过那场残忍的战争,也出生在美国,但是她始终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

看到日本右翼分子妄图抹杀、歪曲历史事实,张纯如一直觉得自己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要勇敢地站出来发声。

她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于是决定写一本书,来揭露日本二战期间的罪行。

她在1995年来到南京,亲自走访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在南京期间,张纯如每天工作15个小时,即使生病也从不间断,生怕浪费一点儿时间。

因为时间不等人。

张纯如很清楚,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会相继去世,如果一拖再拖,就再也没人能说出当年的真相。

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面世,一经推出就震惊世界。

这个时候,西方人才知道,日军曾犯下和纳粹屠杀犹太人一样的罪行。

这本书被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认为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专著。

这本书在美国的签售持续了一年多,曾连续10周成为《纽约时报》畅销冠军。

然而,完成这本书,张纯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由于每天接触大量日军残忍暴行的历史材料,她的身体产生了不良反应:

很多次,我开始痉挛性地颤抖,根本停不下来······后来我注意到我开始脱发,在梳头发的时候都会有大片的头发脱落。

成书后,她又遭遇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甚至子弹。

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后来她患上忧郁症,2004年,她在自己的车中开枪自杀。

去世时,年仅36岁。

张纯如在写《南京大屠杀》时,不过二十几岁的年纪。

她在黑暗中,想象着遇难者的感觉,在脑海中她每天听到的故事,串起一个个画面,在夜里,她坐在屋里,被一堆她看不见的图片包围着,看着墙上的一张张地图,想象着自己就在现场。

其实,母亲曾经劝她放弃。

可张纯如说,和南京大屠杀中那些遇难者的遭遇相比,她承受的这些算不了什么:

如果我出生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个时间,我也就是其中的一具尸体了,一具无名的尸体,在半世纪之后,没有人会关注,犯罪者甚至会说,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尤其让我感到恐惧。

后来某一年年初有机会再去南京,我在某一个街道的转角处看到一家书店。

走进去看到靠窗的地方,赫然摆放着一本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

在此之前我只看过书中的一些段落,因为实在没有勇气去翻开这本书,当时便没有买下。

今天再想想,这也成了有关南京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难以想象,一个人是如何克制地撰写一部满是鲜血淋漓的书。

那些可怕的场景,时常让她气得发抖。

我在想,如果她还活着,那今天的景象或许会使她得到些许慰藉。

因为,会有很多人因为她的工作,而记得那些破碎的历史。

02.《拉贝日记》

这本书的问世,与张纯如也有关系。

在耶鲁大学收集、查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时,张纯如发现了德国人约翰·拉贝的日记。

她开始寻找拉贝的后人,经过不懈寻找,终于联系上拉贝的外孙女乌尔苏拉·莱因哈特。

莱因哈特小心地保存着外公的文件、日记和照片,其中就有极其宝贵的南京大屠杀的纪录文献。

这本书是拉贝在战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写成的,但它却一直躺在拉贝儿子住的阁楼里几十年。

直到60年后,在张纯如的促成下,1996年12月13日,《拉贝日记》向全世界公开。

《拉贝日记》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超级资料”,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逐日编年史和百科全书。

日本人曾当众斥责他的行为,可拉贝说:

我以前从事传教工作,在苦难中不抛弃自己的朋友。

我留在这里,是因为,中国人,是我的朋友······

关于约翰·拉贝,还有一段尘封的往事。

1937年8月,日军轰炸南京。

时任西门子南京代表处负责人的拉贝发现,日本飞机从不轰炸西门子公司,因为这里有德国的国旗。

于是,秉持着人道主义精神,拉贝决定帮助南京城的难民。

他找了一大块布,画上德国国旗,召集难民避难。

后来,日军正式向南京进攻。

西门子的所有德国员工被召回国时,拉贝却选择了留下。

他和南京当地爱好和平的外国人士,共同组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为平民提供避难所。

他利用自己德国人的身份和日本领事馆不断交涉,阻止日军屠杀行为,让封锁区的粮食和药品得以正常运输。

在安全区占地不到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收容了将近25万难民。

战争期间,拉贝目睹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将所见写在了每天的日记里。

日本士兵闯进汉口路的一个中国居民家里,强奸了一名年轻妇女,强行拖走3名妇女。其中2名妇女的丈夫跟在日本士兵的后面追赶,结果这2名男子被这些日本士兵枪杀。——1937.12.15

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1937.12.16

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1937.12.24

······

拉贝日记长达2000多页,详细记录了当年拉贝在南京的亲历亲见,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1938年2月,拉贝被强制召回,很多难民举着一块布,上面写着: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

然而,等待这个“活菩萨”的,却是漫长的牢狱之灾。

回国后,拉贝因自己的反日行为被纳粹迫害,又因曾经的纳粹党身份被苏联和英国抓捕。

最后在中国的担保下才被释放。

但被释放后的拉贝一贫如洗,一家人连饭都吃不饱。

南京市民得知拉贝的消息,纷纷捐款,南京政府也承诺:如果拉贝先生愿意返回中国,政府可以给他提供住房和终生养老金。

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拉贝最终没能回到南京,于1950年去世了。

他的日记和故事,直到40多年后,才广为人知。

03.

南京大屠杀

与你我有什么关系?

对幸存者而言,南京大屠杀是浩劫、是痛苦,是强忍着悲痛一次次把伤口展现,只为了做好历史的证人;

对拉贝而言,他作为一个外国人,本可以在战争期间逃离南京,但他选择了留下,庇护了数十万中国人;

对张纯如而言,她从未经历过这场战争,却为了让世人知道那些罄竹难书的罪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用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了世界。

中国青年报在一篇名为《担起大任 洗雪国耻》的文章中这样说:

有人也许会问,历史的伤疤为什么要自己去揭?不怕鲜血再流不怕疼痛锥心吗?因为,这段历史日渐远去,有人在抹煞有人在篡改,有人在淡忘有人在戏说。

就在前两天,最年长的一位大屠杀幸存者去世了,目前尚在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位,正在迅速消减。所以,肉身人证是靠不住的,要靠纪念馆靠教科书,要靠全民公祭形成集体记忆。一年一度的公祭,是为了诅咒战争杀戮,为了提醒人们以史为鉴珍惜和平。

南京大屠杀与你我有什么关系?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南京大屠杀,就是“我是谁”的一部分。

对你我而言,南京大屠杀从来不只是历史课本中冰冷的文字,而是我们的祖辈和同胞流过的血、亲历的痛。

我想,南京大屠杀与你我的关系就是:

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现在站的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大屠杀,迄今为止,只过去了短短八十多年。

它从不是一个过去的时间点,85年来有无数人,为了那段历史奔走甚至付出生命······

只要我们记得,他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只要我们记得,他们的勇敢和力量,就将在我们身上继续延续······

参考资料:

1.《南京大屠杀》张纯如

2.《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张盈盈

3.《拉贝日记》约翰·拉贝

4.《南京大屠杀与你我有什么关系》人民日报

5.《“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书单

6.《担起大任 洗雪国耻》中国青年报

• End •

『往期文章』

11月看的3部电影和13本书

《24小时大脑》: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认知觉醒》:成长,就是不断克服天性的过程​

作者:林小西。满地都是六便士,你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图片:林小西&网络

1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