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李海鹰:人不出名歌出名,他的歌大家都会唱,56岁再做父亲

用用与娱乐 2024-10-22 19:21:04

在阅读此文前,辛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用用与娱

编辑 | 用用与娱

前言

在音乐这片充满激情与理想的海洋中,有这样一位航行者,他用音符谱写了无数动人心弦的乐章,将澎湃的生命力和深沉的东方情怀融入到每一个音符中。他,就是著名作曲家李海鹰。

李海鹰出生于1954年的广州,祖上是军人世家,家中除了对军旅生活颇有传统外,对音乐艺术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小在这种音乐氛围中成长,李海鹰天生就对音乐有着极高的敏感度。

15岁那年,李海鹰的父亲送给他一把古老的秦琴。面对这件陌生而神秘的乐器,李海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自学弹奏。渐渐地,他也接触到了各种其他乐器,如小提琴、钢琴、二胡等,对音乐的热爱像一颗种子般在心中萌发。

"那时候我就有一个愿望,希望将来能亲自创作出动听的音乐,让更多人能欣赏和分享音乐的美妙。"李海鹰回忆说。

16岁那年,怀揣音乐梦想的李海鹰考入了广州粤剧团,担任小提琴手一职。每天沉浸在粤剧优美婉转的曲调中,他的音乐细胞得到了极大的滋养。戏曲艺术中浓郁的东方情怀和独特的审美意蕴,在李海鹰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

1975年,李海鹰应征入伍,加入了南海舰队文工团。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他不仅接受了严格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磨砺了自己的意志和品质。每当战友们为他伴奏时,他就会怦然心动。军营生活虽然艰苦,却让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眷顾更甚。

转身之际 梦想启航

1979年,李海鹰如愿以偿考入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音乐理论知识,渴望将脑海中盘旋已久的旋律用专业的方式展现出来。几年的潜心钻研,让他的音乐创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大学毕业后,李海鹰回到家乡广州,先是加入了广东音乐曲艺团工作。在那段时间里,他为团里创作并指挥了众多音乐作品,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不过,一股强烈的冲动始终在他内心燃烧——要真正以一个独立音乐人的身份走上职业创作之路,将心中的音符传递给全世界。

于是,1986年,李海鹰下定决心辞去公职,正式踏上了个人音乐创作的道路。就在这一年,他创作并发行了个人首张专辑《为我们骄傲》。

其中收录的《梦江南》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被誉为"标志李海鹰音乐生涯拉开序幕的经典之作"。流畅动听的旋律,融合了粤剧的细腻和现代音乐的活力,让人感受到久违的民族独有的东方韵味。

激流勇进 成就巅峰

《梦江南》的成功,为李海鹰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如一支离弦之箭般持续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音乐佳作,如《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大地情语》等,这些作品的风格既有东方民族音乐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流行元素的活力。

短短几年间,李海鹰就在华语乐坛崭露头角,和陈小奇并称为"岭南双雄"。1994年,李海鹰的代表作品《弯弯的月亮》邀请到了著名古筝演奏家刘诗昆合作演绎,在"跨界合作"这一全新的尝试中,亮相了一场气势磅礴的音乐会。

东方乐器与现代配器的完美结合,让这首经典乐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进一步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这次成功的合作给了李海鹰极大的启发和动力。

他开始尝试将自己的音乐风格由单一流行歌曲拓展到更加多元化的领域。除了持续为歌手创作流行歌曲外,他还为多部影视剧创作了主题曲和插曲,作品包括《亮剑》《女人天生爱做梦》等,均曾在当时引起极高关注度。

进入新世纪,李海鹰的音乐生涯已走过了近20个年头。可是,对于这位生性好学的音乐家来说,知识的渴求永无止境。

2004年,他受聘担任母校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的院长,在管理学院的同时也继续自身的学习和钻研。在任期间,他多次获邀为各大院校做客座讲座,将自己多年的音乐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子们。

结语

2009年,一件令李海鹰难以置信的喜事发生了——他在55岁高龄时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这一年,他的妻子于力在高龄产妇的高风险状态下,为他诞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面对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年过半百的李海鹰内心无比喜悦,同时也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了以更好的状态陪伴女儿成长,他开始注重养生保健,每天坚持做运动、食用有机食品,严格要求自己。

妻子于力一直是他最大的支持者,不仅鼓励他在事业上勇攀高峰,更在生活中给予他极大的关爱与理解。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让李海鹰重拾了年轻时代求学的热情。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56岁的高龄,他再次踏进课堂,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在那里,他不仅收获了新的理论知识,更感受到了来自年轻学子们的朝气蓬勃,重拾了对音乐的初心和热忱。

如今,已年过七旬的李海鹰依然精神矍铄、活力充沛。"创作音乐就像一个春天在成长,要去拥抱大自然的气息,去感受这世界的万象。"谈及音乐之路的风雨历程,李海鹰如是说。作为一代音乐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些金曲佳作早已融入生活,永驻人心。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3

用用与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