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的哀歌:安史之乱后大唐的陨落之旅

劉同学 2024-02-12 09:03:57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

点赞 关注 评论

小妹在此先祝大家天天开心,日进斗金!

尽管已经历经超过一千年的风云变幻,唐朝的辉煌依旧在人们的心中熠熠生辉,时至今日,“唐人”、“唐装”等称谓依旧存在,充分展示了唐朝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而唐朝最为强盛的时期无疑是盛唐时期,这个时期经济腾飞、文化繁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然而,这样一个繁荣的盛世是如何走向终结的呢?

繁荣背后的暗影

在唐玄宗的开元年间,大唐帝国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内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外部则平定了突厥、降服了契丹奚族,即便是长期以来的对手吐蕃也屡屡遭受唐军的打击。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他的诗中向后人展示了这一黄金时代:

“回想开元全盛日,小城犹藏万家室。稻米如脂粟米白,公私仓廪皆丰实。九州道路无虎狼,远行不需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络绎,男耕女织不相失。”

然而,在这繁荣的盛世之下,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随着天宝年间唐玄宗的逐渐昏聩,这些危机逐渐爆发出来。

起初,在唐代,文臣带兵是一种惯例。然而,随着李林甫成为宰相,他为了防止边将进入朝廷担任相职,向唐玄宗进言:

“文人士大夫作为将领,面对箭矢和石头时会感到胆怯,不如任用寒门人士和蕃人。蕃人擅长战斗且勇敢,寒门人士则没有党羽支持。”——《旧唐书·李林甫传》

唐玄宗深以为真,从此,边境地区常常由胡人担任节度使,甚至像哥舒翰、安禄山这样的人同时掌管多个镇。安禄山甚至将军队中的所有汉将全部替换为胡人。

此外,唐朝原本采用的是北周的府兵制,但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府兵制也逐渐解体,到了武周时期,唐军的战斗力已经非常微弱。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宰相张说在开元十年(722年)提议用招募兵员来替代府兵制,之后唐军的战斗力果然有了显著提升。然而,随着节度使任期的延长,职业军人逐渐变成了节度使的私兵。

天宝十三载(754年),安禄山一次性向唐玄宗索要了数百张委任状,大规模封赏他的将领,至此完全收买了军队。而唐朝招募的士兵主要集中在边境重镇,内地却非常空虚。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林甫和杨国忠掌握了朝廷大权,导致了官员们不敢再向唐玄宗进谏,使得他对现实情况的认识严重不足。

在开元十三年,关中地区遭遇大雨,引发了严重的饥荒。然而,杨国忠并没有考虑赈灾,反而向玄宗保证大雨对庄稼没有影响。扶风太守房琯只是上了一封奏章说明实际情况,就被立即逮捕。从此,再也没有人敢上报灾情。

后来,杨国忠成为宰相,与安禄山争夺宠爱。他多次散布安禄山要反叛的谣言,请求玄宗将安禄山召回朝廷。甚至,他还杀害了安禄山留在长安的门客,使得安禄山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到了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向玄宗请求将军队中的汉将全部换为胡人。杨国忠和另一位宰相韦见素一同进谏,坚决声称安禄山要反叛。然而,玄宗并不相信,他还自信地表示:

“安禄山,朕推心置腹待之,必无异志。东北二虏,籍其镇遏。朕自保之,卿等勿忧也。”(《资治通鉴》)

就在这年的夏天,安禄山声称要献给朝廷三千匹北地良马,每匹马都配有两名马夫,由二十二名蕃将率领部队护送入京。

玄宗终于意识到情况不对,立即派遣冯神威前往范阳调查情况。然而,他得到的只是安禄山的一句回复:

“马不献亦可,十月灼然诣京师。”(《资治通鉴》)

安禄山的反叛行动终于启动。

在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集合了他的部队,加上契丹、奚族、同罗等部落的兵力,共计十五万人,以清除杨国忠为目标,在范阳发动了起义,直指洛阳。

同时,为了防止河东对范阳构成威胁,安禄山派遣何千年以献马为借口,突然出手 太原副留守杨光翙,还指令党羽高秀岩进攻振武军,以牵制朔方兵团,从而正式开启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当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已经多年未曾遭遇战争的洗礼,叛军南下时未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

“安禄山乘坐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当时国内久经平和,百姓多世不识兵戈,忽闻范阳兵起,远近震惊。河北地区均属禄山统辖,所过州县,望风而降。守令或有开门欢迎,或弃城潜逃,或被擒杀,无人敢抗拒。”(《资治通鉴》)

面对叛军的威胁,唐玄宗也迅速作出了部署,首先任命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在陈留一线设防,接着任命恰好此时入京的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前往东京应对敌军,最后指令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征东副元帅,率领五万大军出陕郡迎战叛军。

同时,在北面,朝廷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羽林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金吾将军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以阻止叛军西进。

郭子仪,出生于华州郑县(现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家族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的战绩,成功平定了包括安史之乱在内的多次动乱,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被封为汾阳郡王,被世人尊称为郭令公。他还是“富贵寿考”典故的主角,其形象也出现在颐和园的长廊壁画之中。

令唐玄宗意想不到的是,他费尽心思构筑的防线在安禄山面前竟然如此脆弱,临时招募的军队毫无战斗力,很快张介然就在陈留城下英勇牺牲。

封常清面对叛军也是连战连败,不得不放弃东京,这样一来,安禄山起兵后仅三十余日就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洛阳。

封常清逃离洛阳后,立刻与高仙芝在陕城汇合,经过商议,他们决定放弃没有险可守的陕城,集中全力保卫潼关。然而,两人的命运悲剧就在这个决定中注定了。

他们在潼关驻守不久,便因边令诚的诬陷,被唐玄宗下令斩杀,大唐西线的两位杰出将领就此陨落。无奈之下,玄宗只得任命已经中风两年的老将哥舒翰兼任河西陇右节度使,率领大军驻防潼关。

尽管唐军在西线遭遇了一系列的败退,但在其他战线上却逐渐稳住了阵脚。李祗、张巡等人在东线成功地阻止了叛军向江淮以南的推进,南线的鲁炅也在南阳破坏了叛军通过武关绕袭关中的计划。

与此同时,河北各郡在颜杲卿、颜真卿兄弟的领导下,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攻行动。安禄山称帝后,燕军控制的领土仅限于陈蔡一带,与北方范阳的联系也逐渐被切断。

在颜杲卿突袭并斩杀防守井陉的叛军将领李钦凑之后,北线的朔方军团也开始向河北进军。

安史之乱爆发后,朔方军团在郭子仪、李光弼的指挥下,成功挫败了高秀岩的进攻,随后李光弼在常山给予史思明重大打击。

随着郭子仪率领朔方主力抵达,两军在九门展开了激战,史思明、蔡希德惨败而逃。不久之后,朔方军团在嘉山之战中彻底击败了河北叛军的主力。

与此同时,范阳留守贾循也开始倾向于唐军。在这种形势下,安禄山不得不考虑撤退。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杨国忠劝说唐玄宗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战,结果在灵宝一战中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长安的防守也岌岌可危。

征途漫漫,两京的恢复之路

随着潼关的失守,唐玄宗不得不离开长安,前往巴蜀寻求避难。然而,在途中,太子李亨离开了西行的队伍,独自北上,抵达朔方,并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标志着唐军反攻的开始。

唐肃宗即位后不久,郭子仪和李光弼便率领朔方军团返回灵武,唐肃宗随即移驾至彭原,并派人进攻长安。

然而,唐肃宗信任的宠臣房琯在陈涛斜一战中惨败而逃,与此同时,河北也被宣告沦陷。

随着朔方军团的撤退,燕军在史思明的领导下开始了反攻,河北各郡纷纷失陷,随着颜真卿离开平原,河北的抵抗运动宣告结束。

在唐肃宗失望和沮丧之际,好消息终于传来,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肃宗再次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重返凤翔的征程

至德二载二月(757年),唐肃宗带领文武百官抵达凤翔,与此同时,郭子仪率领朔方军从洛交出发,在河东给了叛将崔乾祐一个沉重的打击。

随后,陇右、河西、安西以及回纥的兵马也纷纷到达,反攻长安的战役正式拉开序幕。

尽管唐军在清渠遭遇了一次失败,但在随后的香积寺之战中,唐军在李嗣业、王难得等猛将的领导下,大败叛军李归仁、安守忠所部,叛军被斩首七万余级,长安得以光复。紧接着,郭子仪乘胜收复了潼关和华阴、弘农两郡。

至德二载十月十五日,广平王李俶率领唐回联军在新店之战中彻底击败燕军主力,安庆绪被迫逃亡至相州。十月十八日,东京也得以光复。

不久之后,史思明因与新君安庆绪不和,向朝廷投降,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和平的曙光初现,平叛的时机已经成熟。乾元元年九月二十一日,唐肃宗命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北庭节度使李嗣业、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率领三十多万大军围攻相州。

为了防止将领们再次反叛,唐肃宗没有设置宰相,而是设立了“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一职,由宦官鱼朝恩负责指挥全军。与此同时,史思明也再次反叛,自称皇帝,出兵支援安庆绪。

然而,唐军在相州城下却如同散沙一般,溃败而逃。尽管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但燕军却再次统一在史思明旗下。

史思明的征战并不像安禄山那样顺利。虽然他攻占了空城洛阳,却在河阳遭到李光弼的严厉打击。

正当史思明陷入困境时,鱼朝恩再次给了他帮助。他迫使李光弼率军东进洛阳,却在邙山一战中遭受重大挫败,燕军再次兵临潼关。

在燕军势头正旺之际,史思明却步了老友安禄山的后尘,因企图立幼子史朝清为帝,反被长子史朝义所杀。

然而,史朝义的影响力远不能与史思明相提并论,燕军的衰败似乎指日可待。只是因为唐玄宗和唐肃宗父子的先后驾崩,唐军才暂缓了进攻的步伐。

宝应元年(762年)十月二十三日,新即位的唐代宗迫不及待地派遣军队进攻洛阳,并在昭觉寺一战中击败了燕军主力。

史朝义逃至范阳后,无奈自尽,随后,各地燕军将领纷纷投降,安史之乱终告平定。

尽管安史之乱已得到解决,但其余波仍在大唐王朝的未来中产生影响。燕军旧将薛嵩、田承嗣、李怀仙等人投降后,本应被调往长安,但平叛主将仆固怀恩却有他自己的打算。

眼见郭子仪、李光弼先后获罪,仆固怀恩企图通过联合安史叛将来自保,因此向唐代宗上书,要求将薛嵩等人留任原地。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李亨的长子,生于726年11月11日,逝于779年6月10日,是唐朝的第11代皇帝(不算武则天)。他的帝位是从762年持续到779年。

在他的统治下,河北的藩镇被彻底保留下来。这些藩镇在名义上归属于朝廷,但实际上却拥有自行任命官吏的权力,节度使的职位也是世袭相传,形成了类似独立王国的局面。

尽管后来的唐朝皇帝多次试图征讨这些藩镇,但始终未能成功收复,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宦官李辅国逐渐掌握了禁军的实际控制权。他在唐肃宗去世时成功支持唐代宗登基。尽管李辅国后来被杀,但宦官控制军队的情况并未消失,后来的唐朝皇帝多数都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

唐朝最终被朱温所灭,但其衰败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催生了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这两个导致唐朝灭亡的主要问题。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辉煌。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好了,感谢各位看官的阅览,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别忘了点赞关注留言哦

我们评论区见!

0 阅读:32

劉同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