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

樊稠我见 2024-07-14 18:26:46

目前,我国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形成,‌覆盖范围广泛。截至3月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亿人,‌同比增加1434万人,‌覆盖范围广泛。‌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8亿人,‌覆盖98%的人口,‌实现了对法定人群的制度全覆盖。但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目前正面临严峻挑战。‌

2023年人社部公布的账单显示,当年全国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为7.92万亿元,支出为7.09万亿元,年底度结余是0.83万亿。根据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到2035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可能耗尽。

未富先老的中国,现在又要面对日益严重的养老金不足的局面。预计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占比例为21%,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将达到13.7%,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将于2027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65岁以上老人比例高于15%。

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4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30%,65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22%,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说到底,造成我国养老金快速缩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生育率的快速下滑,是导致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2024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自2022年年末总人口由增转减,2023年继续减少,宣告我国迈入人口负增长第二年,且负增长程度更加明显。

一方面老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年轻人越来越少,人口结构失衡,人口红利消失。过去是10个人供养1位老人,现在4个人供养1位老人,未来将是2个人甚至1个人供养1位老人。养老金呈现倒金字塔结构。

正常的养老金结构是金字塔型,它反映了养老金体系的多层次保障原则。金字塔底部是由基本养老金构成,这是强制性的、普惠的、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中部是企业或职业年金,这是自主的、补充的、单位主导的第二支柱。

而顶部则是个人养老金,它是自愿的、市场化的、政策支持的第三支柱。这种结构确保了养老金的来源多样性和保障的层次性,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金字塔型养老金结构的形成,是基于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需求的适应。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全球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这种人口特征通过影响年龄结构变化和预期寿命延长,促进了养老金的积累。同时,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制度设计的优化也是构建金字塔型养老金结构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金字塔型的养老金结构是一种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它适应了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需求的变化,通过不同层次的养老金来源,确保了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和广泛覆盖性。

然而,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人口结构的失衡,导致养老金结构已经呈现倒金字塔型。

目前,中国的养老金体系目前主要面对两大难题,‌分别是结构性失衡问题和支付压力问题。‌

一、结构性失衡

中国现行的三支柱养老金制度面临诸多挑战,‌整体来看,‌养老金体系明显呈现出第一支柱“一支独大”、‌第二、‌三支柱养老金积累有限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在大约6万亿的养老金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约5.09万亿,‌占比77%;‌企业年金规模约1.48万亿,‌占比22%;‌而制度化的个人养老金仍处于摸索阶段,‌只推出了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对基本养老保险依赖过高,‌明显不平衡。‌

二、社保基金收入增速放缓,国家财政压力较大

基本养老金运转面临巨大支付压力。‌随着老年人口占比将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的发展趋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担负着养老体系的主要责任,‌但在待遇给付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替代率水平接近60%,‌明显高于国际其他国家公共养老金的平均水平,‌这加剧了基本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按照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都是来自于目前参保人员的社保缴费来支付的,虽然近些年来社保缴费逐年提升,但数据显示,2021年基本养老金收入为60040.48亿元,支出为56500.3亿元,勉强实现收支平衡。

不过,2023年财政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接近6万亿元,按时足额发放得到保障。

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加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1、在支出层面,老年人口的增长,会带来养老金支出、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增加,加大财政压力;

2、在收入层面,老龄化环境下经济增速放缓,税基和财政收入会相应减少。随着近几年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养老金缺口也越来越大,养老金支付对财政补贴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预测,到2050年,“参保赡养率”和“缴费赡养率”将会从37.7%和47.0%上升至81.8%和96.3%,也就是说,2019年由接近2个缴费者赡养1个退休者,到2050年则几乎1个缴费者要赡养1个退休者。

三、养老金体系不完善

我国养老金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养老保险基金积累不足、‌保障能力弱

这一问题主要源于起步晚、‌基金来源渠道单一以及基金收缴不到位。‌养老保险制度在1985年才开始起步,‌积累时间较短。‌基金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从职工工资总额中的扣缴,‌非国有企业参保数较少,‌导致基金来源相对单一。‌此外,‌部分参统单位存在欠缴、‌拒缴现象,‌影响了应缴基金的收缴率。‌

2、参保单位缴费率高,‌企业负担重

尤其是老国有企业,‌由于老职工多、‌养老基数大,‌所承受的压力也更大。‌在一些企业中,‌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的比例甚至达到了1:1或者更高。‌高缴费率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1。‌

3、基金投资增殖效率低,甚至出现亏损

目前,‌养老保险基金主要通过银行存款利息和购买国家公债来实现增殖。‌然而,‌这种方式的增殖率极低,‌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一再下调存款利率,‌导致基金增殖率进一步下降。‌虽然借贷投资可能带来更高的收益,‌但同时也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可能危及基金运行安全。‌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养老基金投资股市的平均回报为负,具体亏损情况:1、200只养老目标风险基金2023年平均回报为-2.87%,平均最大回撤为-7.24%。2、个人养老基金表现介于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和养老目标风险基金之间,去年平均回报为-4.1%,平均最大回撤为-9.16%。

4、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机制不平衡,亟需解决待遇的提高与制度的公平性的问题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养老金差距较大,导致很多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参差不齐。解决的办法就是要通过改革缩小这一差距,让所有退休人员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养老金待遇,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以来,‌虽然取得积极进展,‌积累有益经验,‌但也出现一些痛点难点问题。‌主要包括试点效果呈“两低三不”漏斗状,‌即建立账户人数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例低、‌已缴费人数占建立账户人数比例低。产品供应不均衡、‌选购渠道不畅、‌民众参保意愿不强2。‌

5、现行制度难以持续,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缺乏顺畅衔接的机制

我国养老金制度在顶层设计上是存在一些先天不足问题的。尤其体现在在资金积累和投资运作方面,许多地方的养老金基金运营效率不高,收益率偏低,难以应对未来日益增长、庞大的支付需求。如果不进行改革,可能导致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将无法保障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此外,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仍实行原来的单位退休养老制度,‌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还缺乏顺畅衔接的机制,‌补充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相对缓慢。‌

我国养老金制度未来改革的方向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共同构成了我国养老金体系的不完善之处,‌需要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来推动养老金体系的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首先应从顶层设计上对我国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金体系。其次,要提高养老金基金的投资运营效率,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最后,需要加大对养老金政策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并主动参保人群的队伍中来。

总之,养老金制度只有不断改革,与时俱进,方能适应中国老龄化和人口减少未来的发展趋势。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0 阅读:0

樊稠我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