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与腑

老糖话健康 2024-07-27 10:26:31

脏与腑主要是表里关系。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阳者主表,阴者主里,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以及心包络与三焦,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它们所属经脉相互络属,相互配合,组成脏腑表里关系。

1.心与小肠

心的经脉与小肠的经脉互相络属,构成一脏一腑的表里关系,它们在生理、病理上都是互相影响的。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有助于小肠分别清浊。如心火下移小肠熏蒸水液,常可引起尿少、尿赤、尿热等小肠实热的病变。如果小肠之热顺经上熏于心,则可出现心烦、口舌糜烂的症状。

2.肺与大肠

由于肺的经脉与大肠的经脉互相络属,所以肺与大肠构成了表里关系,它们在生理上,肺气肃降,大肠之气也随之而降,以发挥其传导糟粕的功能:大肠的传导通畅,也有助于肺气保持清肃下降。在病理上,若肺热旺盛,肃降失职,可导致大肠传导不通,而出现发热、咳喘、大便秘结等症状。反之,大肠实热、大便秘结,也可影响肺气的肃降,而出现气促、喘满等症状。

3.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之经脉互相络属,脏腑互为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有固摄尿液和司膀胱开阖的作用,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尿液下注膀胱贮存而不漏泄,膀胱开阖有度,则尿液正常的排泄,以维持水液正常代谢;如果肾气不足,失去固摄与司膀胱开阖作用,就可出现小便失禁、遗尿、多尿等病症。所以有关尿的贮存与排泄,除膀胱本身的病变外,多与肾脏有关。

4.脾与胃

脾与胃之经脉相互络属,两者都是消化饮食物的主要脏器。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的特性是喜燥恶湿,胃的特性是喜润恶燥;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和。

胃的受纳腐熟水谷是脾主运化的基础;脾的运化,“为胃行其津液,"是胃继续受纳与腐熟的需要,两者必需配合,才能完成消化过程。脾和胃共同主管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和运输,是气血生化的源泉,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要依靠脾胃才能获得营养,所以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借助宗气作用以布散营养周身,上至头目,旁及四肢,内而脏腑,外而肌腠,无处不到,其性以升为顺,故脾主升。所谓脾喜燥恶湿,是指牌不健运,则水湿停聚,而水湿停聚,又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作用。

胃气将受纳消磨的水谷及时排至肠中,保持肠胃的虚实更替,这样,食纳消化正常,气血才能充沛,故胃气以通降为顺。所谓胃喜润恶燥是指胃的津液充足,受纳腐熟功能正常,则饮食水谷才能不断润降于肠中。

脾与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相互协调,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如果升降失调,清气不升,必然导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也会影响清气的上升。

5.肝与胆

胆附于肝,经络相络属,互为表里。胆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以帮助胃肠消化。而胆汁又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则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也会影响到肝,故肝胆证候往往同时并见,如肝胆湿热而引起的黄疸病,临床上常有发黄、胁痛、口苦、眩晕等症。在治疗上,大部分疏肝理气药都有不同程度的利胆作用。

6.心包与三焦

心包与三焦的经络相络属,互为表里。在病理变化上也是互相影响的,例如温病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邪在上则见咳嗽、胸闷;邪在中则见脘胀满闷、纳呆;邪在下则见小便不利、便溏。如进一步发展,可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0 阅读:2

老糖话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