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消极鼓励奋斗,张耒《山海》

凝萨 2024-09-12 06:31:26

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深谷为陵岸为谷,海水亦有扬尘时。

杞人忧天固可笑,而不忧者安从知。圣言世界有成坏,况此马体之毫厘。

老人行世头已白,见尽世间惟叹息。俯眉袖手饱饭行,那更从人问通塞。

张耒是北宋文学家,他和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苏门”是指苏轼的门人弟子,苏轼和他有师生之谊,对他有提携之恩。张耒是安徽人,宋神宗熙宁年间中举。苏轼在山东密州修建了一座超然台,他邀请张耒据此创作一篇文赋。同时受邀写作的人还有苏辙、文同。苏辙是苏轼的亲弟弟,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可见苏轼有多么看重张耒的文采。

出身贫苦,好学不倦,这是苏轼看重张耒的主要原因。张耒在文学创作上受苏轼影响,讲究“文理并重”。写文章是为了讲明道理,既然是讲道理就不能句句雕琢,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当然了,有些时候张耒为了让人有兴趣阅读还是要表现出文采,就像这首《山海》。他用几个人人熟知的典故,批判消极态度。他为了让人警醒从解读典故入手,希望有人可以读出深意。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不怕困难立誓挖走门前的大山。他的精神感动上天,天帝移走了大山。别看他名为愚公,实际上他是聪明的人,他才应该叫智叟。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山海经·北山经》,讲述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溺水,之后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草木石块要填平东海。张耒觉得,精卫填海并非是愚蠢行为而是代表了坚强意志。

从这两个典故就能看出来,张耒看重实干,赞扬改造自然的勇气与决心。他步入官场之时恰逢党争之祸,有人为了自保态度暧昧、碌碌无为,他瞧不起这样的人。不过他作为一个小官,意见无人在乎,只能在诗中发发牢骚。

如果有恒心有毅力,不可能的事情也会变成可能。他举了两个例子,深谷可以变成山地,坡岸也能变成山谷,这是愚公改造自然的结果。如果精卫鸟一直填海,终会等到海水被填平,扬起阵阵尘土的那一天。坚持才能看到结果,浅尝辄止只会一事无成。

接下来张耒又用了杞人忧天的典故继续讲道理。这个典故出自《列子·天瑞篇》,有个杞国人天天担心天会塌了,让人死于非命。很多人觉得杞人忧天十分可笑,张耒不这么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将来真的出事只会束手无策。

道德高尚、智慧无双的人都在操心成败大事,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微小的变化也要时刻注意。有些人年纪大了头发白了,遇到所有事情都觉得见怪不怪,面对歪风邪气只会一声长叹。这种人装聋作哑,双手一揣,只关心能不能吃饱穿暖。不管道路是通畅还是堵塞的人,应该受到唾弃。

概括一下,张耒的态度相当鲜明,反对消极态度,鼓励积极奋斗。遗憾的是,他仕途多舛,始终没有等到拼搏奉献的机会。

0 阅读:0

凝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