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与战况的紧张相比,这本书的叙事方式要平静得多。这种叙述的速度和方式,体现了主角保罗在日常的生活和战争中的残忍中苦苦支撑,直到他杀死了一个法国人,这个人也是他的第一个对手,从此他就开始经常自言自语了,一种绝望和无力的感觉从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而且,这部影片一直在为观众们渲染着一种“恐怖”的气氛,给观众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却失去了原作中的平静到失去理智的感觉,话语的威力明显要大得多。其次,删减了保罗放假回乡这一段,使得角色显得不够完善,也就失去了一些主体思想的传达。
正像上面所说的那样,保罗曾经离开过一次战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那次似乎很愉快的旅行却使他的日常生活变得模糊不清。他要去看看他的妈妈,他的妈妈已经死了,他要去见即将分别的双亲,他要看着自己的生活。之前,他对战事不懂,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这场战斗,让他彻底迷失了自我,他终于明白了这场战斗的真正目的。后来他死了。而在影片中,却没有任何的表现。而这正是这部小说的精华之处。另外,还有一场关于高级官员的对话,这场对话更是让观众对这场对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领导者和一线战士会不会因为自己的一个小小的选择而丧命?不过这种想法在战争电影中屡见不鲜,在某些情况下,它不仅没有任何加分项,反而是一种额外的体验。
还有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种反战题材的影片是否能够激发人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本片运用了许多现实主义的,直接的战争描写,使观众从感觉上产生了对战争的反感。在这片鲜血淋漓的战场上,无数人都在皱眉。但是,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影片中的角色最终还是会像那些在沙场上厮杀的战士那样,沦为指挥官手中的小卒。没有了那饱含哲理和感伤的自我表露,战争片能否实现它所期望的目标呢?再来看一下漫威系列:哪个不是把战斗推向了最高潮?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接受,这都是一场战斗,而这场战斗仿佛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基因中。
我能在电视上看到《西线无战事》,正好也是恰到好处的时间和地点。虽然比起雷马克的原版要逊色一些,但也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场战斗对这些年轻人的影响了。给他留下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那个站在沟壑里的法国人,他和保罗差不多,都是一名青年,蓝色的眼睛在淤泥中熠熠生辉。一声枪响,他死了。他可能像保罗那样,在赴战场之前,先在法国读书,他的一些兄弟,都死在了战斗中。但可以确定的是,所有人都被这位君主的话所蛊惑,投入了这一场必然惨烈的战斗之中。
而这场战斗最残忍的地方,就是你明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还是忍不住要杀戮。战斗的惨烈,会冲刷掉他们心中的烙印,让他们清醒过来,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为之而战。但战斗已打响,内疚、恐惧与迷惘将一直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哪怕是战斗的最后一刻,也无法抹去这些情绪,直至死亡。这就是战斗的可怕之处。
在我们周围有没有打仗?是的。凡是有思想的人,都会意识到这一点。虽然还没有被吹起,但是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去年起,就向我们证明了,不公正的战斗,不但没有得到国外的支援,而且在本国也很难征集到士兵。所以,问题是:由什么人来分辨公平和不公平呢?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隐藏在黑色盒子里的无形之力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经过深思熟虑的措辞,将会被强行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于是,战斗就会爆发。何为对何为错?到了那时,谁还管什么对与不对,都没有任何的意义。而在这片战场上,每个人都必须为了他们认可或者不认可的“共同目标”,奉献出自己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