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扶柳絮,故人心间遇。
人到中年阶段,肩负着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双重责任,在世事变幻、人际关系的冷暖变化以及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中,对于清明节的含义才有了深刻而真切的体会。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告别
人到中年,常害怕半夜电话,怕传来不幸的消息。祖辈、父母辈年事已高,同学、朋友因病或意外离世,令人心痛。点击微信,头像依旧,却再无回复。参加丧礼次数增多,死亡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人生或许就是一场场告别,每次离别都该珍惜,别让遗憾留下。清明时节,怀念逝去的人,寄托哀思,希望他们收到我们的心意。人生旅途中,无人能陪到最后,唯有珍惜当下,珍惜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次相见和每一次日出,也珍惜自己的健康和平安。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看淡
年少时怀揣远大梦想,有过野心和欲望,历经红尘和碰壁。中年时,一切尘埃落定,历经风霜,心路归家。心中少了躁动和不安,不再追求繁华,喜欢清明时节,烟雨洗尘,心境平和宁静。懂得简单、平淡、沉默的价值。人生短暂,看淡放下,才能坦然淡然,一心清明。感恩清明,沉淀岁月风尘,看清生死,放下纷扰,过想要的生活。
人生,就是一代又一代传承
华侨姜文耀,虽在国外多年,但清明时节仍携家回乡扫墓,强调不忘本。国学大师季羡林,90岁高龄仍回乡扫墓,表达深厚乡情。青年散文家林萧,被爷爷扫墓的身影触动,深感家族情感。马英九在清明时节首次回乡祭祖,感慨万分,感谢祖父的遗训。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人们对血脉亲情的眷恋和感恩,也展示了清明节作为感恩节的意义。
图片来自中新网清明回乡祭祖扫墓,是慎终追远,更是承上启下。
“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先人墓前,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我们,都是这血脉、精神、文明传承链条上的一环,固守这一传承的责任。
清明告诉我们,承接好这一环,珍惜眼前人,活在当下时,这便是最好。
有人将清明视为迷信陈规,我对此持异议;有人视其为无谓的浪费,我亦不赞同。更有人因路途遥远,提议通过网络购买扫墓服务,此举在我看来同样不可取。的确,现代生活繁忙,许多人难以回乡尽孝,但请铭记,一旦条件允许,即便身处天涯海角,鬓发斑白,亦应常回家扫墓,因为这样的机会愈发稀少。若条件实在有限,内心深处保持清明亦是可取之道,毕竟,真心怀念远比形式主义更有价值。于丹女士曾言:“清明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胸怀、一种底气、一种人格、一种信念,它体现了我们深厚的情感与崇高的精神追求。”如今梨花盛开,正值清明时节,不知今年您是否已回乡扫墓?陪伴在您身边的又是何人?您的心中又藏着对谁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