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自己的精神父母后,把自己重新养一遍,我开心多了

三立叨叨 2024-05-17 02:51:08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

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个人一生,不好的童年则需要一生来治愈。

农村出身的孩子总是绕不开自卑,但这也是无法改变的事情,父母受限于认知和视野,虽然爱我们,也尽全力提供最好的条件,但方式方法上有时候并不是那么的合理。

所以,长大后,有条件了,要做的不是埋怨当初的他们,而是做自己的精神父母,重新把自己养一遍。

毕竟,埋怨有用的话,还要成熟干什么。

当自己的精神父母,就是把自己当孩子一样宠着,治愈过往的遗憾和缺陷。

想吃的东西就去买,想做的事情就去做,而不是像小时候一样,一味的想着懂事,压抑内心真实想法。

01

之前看过一个采访。

心理学教授说,儿时太过“懂事”的孩子,以后心理问题可能更多。

太过“懂事”的孩子,容易成为自我意识匮乏的人,习惯将真实的渴望埋藏在心底。

这样的孩子,哪怕是再喜欢的零食,只要还剩一口,别人想要,他也会给出去。

表面上,他们很懂事、善解人意,但代价是他们只能不断压抑自己。

公路堵车会无法正常通行,心里堵车也是一样

只有当我们内心不再拥堵,才能真正的做到心平气和面对外界,散发个人魅力,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02

小时候,只要家庭聚会,总是有那么几个长辈问一些他们觉得合理有趣,但我觉得尴尬的问题。

碍于场合,碍于懂事的教育,加上旁边的大人又都觉得无所谓无人出面制止,大多数时候都是支支吾吾的回答,要么就是沉默。

比如,明明知道我成绩不好,一见面一个劲的问成绩,哪壶不开提哪壶,本来成绩不好就难受,这一问,无疑是公开行刑,无比尴尬。

比如,明明是学生,老问我情感问题,有没有男朋友,女朋友,不停的调侃我,见我难为情,还有种达到目的的样子,哈哈大笑,难受至极。

长大之后,还有长辈问类似的问题,不过对象换成比我更小的晚辈。

每当他们提问的时候,都会想到小时候的自己,所以我要么当面制止,要么故意转移话题。

表面上拯救的晚辈,其实何尝不是在拯救当初的自己。

现在回想,其实当初没那么懂事,其实也可以,又有什么关系呢!

03

前段时间,下班回家去小卖部买酒,刚好遇见一个小孩在买炸鸡腿。

询问老板价格后,数了数手里的钱,还差五毛,老板也不可让步,干巴巴的望着鸡腿正准备走。

我见状直接和老板说,五毛钱算我的,直接给他就好了。

小孩有点不敢相信,看了看我,疑惑中还是接过老板的鸡腿。

而我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因为这个场景勾起了一段往事。

那年独自去县城看病,因为准备的钱不够,看完病,坐乡村巴士回家,总数少了一块钱,不知道怎么办,着急到不行。

后面实话和售票员说,一开始售票员也没有给肯定的答复,焦灼之际,前面一位腿部有残疾的叔叔给我垫付了这一块钱,得以正常回家。

虽说是小小的一块钱,那一刻,却是拯救我危难的一道光。

至此,每当遇到小朋友缺少小额金钱,我都会直接给垫付。

解决小朋友难题的同时,也是拯救平行时空的自己。

写在后面

不抱怨,是成熟的标志之一,但只有行动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师黄仕明说,“一个人卡在创伤的经验和画面里,是没有时间线的。”

也就是说,那些已有的创伤和牵引你的痛苦,总会在某个瞬间倾泻而出,也许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而自我拯救无非就是在有能力的时候,去好好的富养一次自己,抚平伤痕的同时,再温柔的奖励的自己,给自己一丝温暖。

告诉自己,不必要去讨好,不必要去牺牲,你本来就很好,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生活,照顾好自己。

0 阅读:14

三立叨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