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般滋味,人生需要笑对

紫易觉悟兴时态 2024-03-03 03:56:22

《生活百般滋味,人生需要笑对》

生活在于过程,犹如生命在于成长。 平淡不是无味,而是生活的真味; 平淡不是无所求,而求得的恰是人生的本质。 任何激烈的爱情,都会回归于柴米油盐; 任何辉煌的人生,都将恬淡于平静的回忆。

生活并不总是充满明媚的阳光,柔和的暖风;免不了要感受一下酷暑的高温,秋霜的萧杀,冰雪的寒冷;但生活总是在一往无前中乘风破浪,在冲越暗礁险滩的急流中跌宕前行。

走过千山万水,还是当下最美;经过姹紫嫣红,还是平淡长久;越过繁华喧闹,还是简单最好。好的,留在心底;遗憾的,随风散去。人生不可能总是顺心如意,持续朝着阳光走,影子就会躲在身后,刺眼,却是对的方向。

一、智慧是一种人生觉悟

由单纯到复杂,再复归成熟的单纯,名之智慧。

由混沌到清醒,再复归自觉的混沌,名之彻悟。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

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

兼此二心者,称之为慧心。

智慧是达于成熟因而不会失去的童心。

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仍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他就是一个智慧的人。

野心倘若肯下降为平常心,同时也就上升成了慧心。

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和眼光。

一个人在社会上也许成功,也许失败,如果他是智慧的,他就不会把这些看得太重,而能够站在人世间一切成败之上,以这种方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人的根本限制就在于不得不有一个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为生存而受苦。

可是,如果我们总是坐在肉身凡胎这口井里,我们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个根本限制。

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这个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在尘世挣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

智慧和聪明是两回事。

聪明指的是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例如好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反应灵敏,等等。

具备这些素质,再加上主观努力和客观机遇,你就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成为一个能干的政治家、博学的学者、精明的商人之类。

但是,无论你怎么聪明,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你的成就终究谈不上伟大。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自古到今,聪明人非常多,伟人却很少。

美德即智慧。

一个人如果经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的大问题,对于俗世的利益就一定会比较超脱,不太可能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

道德败坏是一种蒙昧。

当然,这与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识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假、恶、丑从何而来?人为何会虚伪、凶恶、丑陋?

只能找到一个答案:

因为贪欲。

人为何会有贪欲?

佛教对此有一个很正确的解答:

因为“无明”。

通俗地说,就是没有智慧,对人生缺乏透彻的认识。

所以,真正决定道德素养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识形态。

把道德沦丧的原因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失控,试图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来整饬世风人心,这种做法至少是肤浅的。

意识形态和人生智慧是两回事:

前者属于头脑;

后者属于心灵。

人与人之间能否默契,并不取决于意识形态的认同,而是取决于人生智慧的相通。

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也是更多地取决于人生智慧而非意识形态。

所以,在不同的意识形态集团中,都有君子和小人。

社会愈文明,意识形态愈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愈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愈真实、自然。

知识是工具,无所谓善恶。知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不大。

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

德行如果不是从智慧流出,而是单凭修养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还是功利的和伪善的。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明白这一道理的人可谓已经得道,堪称智者了。

多数人恰好相反,他们永远自诩在为有益之事,永远不知生之有涯。

那种永远深刻的灵魂,它是狭窄的无底洞,里面没有光亮,没有新鲜的空气,也没有玩笑和游戏。

博大的深刻不避肤浅。走出深刻,这也是一种智慧。

一种回避生命的悲剧性质的智慧无权称作智慧,只配称作生活的精明。

智慧是灵魂的事;

博学是头脑的事;

更糟的是舌头的事。

知识关心人的限度之内的事,智慧关心人的限度之外的事。

对人生的觉悟来自智慧,倘若必待大苦大难然后开悟,慧根也未免太浅。

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者都不承认现实中有幸福。

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

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于痛苦。

生命连同它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虚幻的。这个观念对于快乐是一个打击,对于痛苦未尝不是一个安慰。

用终极的虚无淡化日常的苦难,用彻底的悲观净化尘世的哀伤,这也许是悲观主义的智慧吧。

二、自卑是动力之源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就可以猜测他的感受:“别人想要看轻我。我必须向他们显示出我是个重要人物。”

如果我们看到有人在说话时辅以强烈的手势,也可以推测他的心理是,“如果不强调一下,我的话就毫无分量”。

我们不妨猜测,在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需隐藏的自卑感存在。

这就如同一个担心自己太矮的人总会踮起脚尖走路,好让自己显得高大一些。

有时我们能在两个孩子比较身高时看到这种行为。害怕显得矮的那一个会尽力挺直身体,全身绷得笔直,他会努力使自己显得比实际上更高一些。

如果我们问那个孩子:“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太矮了?”很难期待他会承认这一点。

因此,我们很难假定一个带有强烈自卑感的个体会是个看起来柔顺、平静、自制并且和善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为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果我们能保持勇气,就能通过唯一直接、现实和令人满意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感觉,那就是改善现状。

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人们会被压力逼迫着采取某些行动。

但假如一个人丧失了信心,假如他认为脚踏实地无法改善自己的处境,但又因为无法继续承受自卑感带来的压力而想要摆脱它,那么他们就会采取行动,虽然只是徒劳。

他们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但却不再试图跨越障碍,而是力图说服甚至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

与此同时,他们的自卑感会越来越严重,因为造成自卑感的情况并未改变。

既然问题的根源还在,那么接下来的每一步都不过是让他们更深地陷入自我欺骗之中,而所有的问题都会堆积起来,越来越急迫,压力越来越大。

如果只看到类似的行为而不试着去理解,那我们会认为这些行为是漫无目的的。

毕竟他们给人的印象不像是在有计划地改善自己的处境。

但是,一旦我们发现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在忙于获得充实感,却又已经放弃了所有改善处境的努力时,这一切行为就都可以解释了。

如果感到软弱,他们就会创造出一些能令自己感觉强壮的情境。

不是锻炼自己变得强壮起来或更有能力,相反,他们选择让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

他们自我愚弄的努力只能在某些部分获得成功,当他们感到无法应付工作上的困难时,就可能在家里成为一个暴君,以此来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然而,无论如何努力欺骗自己,都不能真正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生活仍旧是老样子,自卑感也一如既往。

在个人的心理假面下,这是一股永远存在着的暗流。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真的称之为“自卑情结”了。

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地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一定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从这个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愤怒、哭泣和逃避责任的辩解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之一。

由于自卑感总是会带来压力,所以相伴而来的常常是争取优越感的补偿性举动,但这些举动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这种谋求优越感的行为指向的恰是生活中无意义的一面。

真正的问题被搁置起来,置之不顾。

个体将试着限定自己的活动范围,更在乎“不要失败”而非“争取成功”。

表现出来便是犹豫不决、固步自封,甚至在困难面前畏缩逃避。

自杀是逃避困难的最彻底表现。

就这样,在面对生命里的重重困难时,人们放弃了,而且确信他们无力改变任何事情。

当我们认识到自杀常常是一种谴责或复仇时,就能理解蕴含其中的对优越感的追求了。

自杀者总是将他们的死亡归咎于他人,仿佛在说:“我是这个世界上最脆弱、最敏感的人,而你却对我如此残忍。”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神经官能症患者都会限定自己的活动范围以及他们与世界的联系。

他们竭力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掩盖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将自己安置在感觉能够掌控的情形下。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为自己构筑起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关上房门,与世隔绝地过日子。

至于是恃强凌弱,还是抱怨不休,这就取决于他们的教养了。

他们会选择所能找到的最适合实现自己目标的策略。

有时,如果他们对一种方法不满意,也会去尝试其他的。

不管具体方式是什么,目标始终是一样的。那就是,无需费力改善环境便能获得优越感。

如果一个沮丧的孩子发现眼泪是帮助他达到目的的最好办法,那么他就可能变成一个爱哭的小孩。

爱哭的孩子会长成忧郁的成年人。

眼泪和抱怨可将它们称为“水性的力量”,可能成为干扰合作、奴役他人的最佳武器。

爱哭的孩子与饱受羞怯、窘迫、负罪感困扰的人们一样,他们的自卑情结都很明显。

这类人很乐意承认自己的弱点,承认他们无力照顾好自己。

他们想要隐藏的,是对于支配地位的迷恋,是不惜一切代价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欲望。

与之相反,爱吹嘘的孩子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看似优越情结,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只听其言论,很快就能发现他们所不承认的自卑感。

自卑感本身并非异常。它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动力之源。

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未来进步的需要时,才可能促成科学的进步;

它是人类为谋求命运改变而努力的成果,是更进一步了解宇宙世界并得以从容应对的结果。

事实上,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

三、正确的财富观

在富裕以后,你的钱足以让你过奢侈的生活了,你仍要乐于过相对简朴的生活。

一个人在没钱的时候过简朴的生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你有了钱以后仍然过比较简朴的生活,这是很高的境界,体现了很高的素质。

一个精神素质高的人,他有两个特点:

一方面,很少的物质就能让他满足了,他的需求不多,物质生活过得去就行了。

另一方面,再多的物质也不能让他满足,他过上奢华的生活就心满意足了?

不是的。

物质满足不了他的什么?

当然是精神上的需要,那才是他的最重要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物质生活的简朴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要求,因为奢华的物质生活是很牵扯人的精力的,物质在提供享受的同时也强求服务,复杂是一种限制,简单才能自由。

当然,人不是神,人有一个身体,离不开物质,但人也有精神性,精神性是人身上的神性,是人性中最高贵的部分,对物质的依赖越少,这个神性的部分就越能发扬光大。

一个人在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生活过得舒适一些,住别墅,开好车,甚至有的人喜欢名牌的生活用品,这无可非议。

最关键的是你的心态:

第一,你是不是把心思都放在这上面了,你还有没有更高的追求;

第二,你是不是为此沾沾自喜,觉得你靠这些东西就高人一等了。

对于财富也要有平常心,摆阔、炫富是庸俗的低级趣味。

比较起来,还是更欣赏那种生活相对简朴的富人,不是吝啬,他对朋友、对慈善很慷慨,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那些臭讲究。

这的确是素质的证明,说明他的心思没有用在物质生活上,因为他有更高更好的享受,不屑于花工夫在物质上。

一个人在巨富之后仍然简朴,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灵魂的高贵,能够从精神生活中获得更大的快乐。

永远要把金钱、财富当成手段,开始的时候是满足生存基本需要的手段,在这个问题解决以后,是满足精神需要、实现人生更高理想的手段,主动回报社会素质的高低,贪与不贪,最后的界限是在这里。

能否用正当手段获取财富,对财富能否抱超脱的态度,富裕后能否保持简朴,根源就在于能否摆正财富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把财富当手段还是目的。

素质低的人,贪婪的人,他是把财富本身以及财富所带来的奢侈生活当成了人生的主要目的,甚至当成了唯一的目标。

这样的人其实是最糊涂也最可悲的,一辈子在为钱打工,从来没有品尝过人生那些最美好的享受。

四、创造的意义

认真作为一种素质,处处都会体现。

无论大事小事,既然决定做和正在做,就认真地做,把它做好。

即使洗碗这样的小事,如果洗得不干净,心里也会难受。对所洗的碗的干净负责,对所做的事情的质量负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觉得上帝在看你做,没有这样一种心情,是大事小事都做不好的。

做成大事的人,往往做小事也认真,而做小事不认真的人,多半也做不成大事。

所谓天才不拘小节,是指不受习俗约束,而不是指做事马虎。

人要做成一点事情,第一靠热情,第二靠毅力。

首先要有热情,对所做的事情真正喜欢,以之为乐,全力以赴。

但是,单有热情还不够,因为即使是喜欢做的事情,只要它的价值足够大,其中必定包含艰苦、困难乃至枯燥,没有毅力是坚持不下去的。

人要活得有意义,必须有自己的事业。

什么是事业?

就是你钟爱的那项工作,它本身是快乐的主要源泉,它也许会给你带来报酬,但那只是副产品。

这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你藉此而进入世界,在世上立足。

有了这项你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你的生活就有了一个核心,你的全部生活围绕这个核心组织成了一个整体。

没有这个核心的人,他的生活是碎片,会分裂成两个都令人不快的部分,一个部分是痛苦的劳作,另一个部分是无聊的消遣。

事业就是创造。

创造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爱。

当你把爱投入到一个对象上面,你就是在创造。

匠人最符合这个定义。一个陶工专心致志地伏身在他正在制作的陶罐上,在这个时刻,他把爱投入到了这个陶罐上面,他既不是为商人、也不是为自己工作,而是在为这只陶罐以及柄子的弯度工作。正因为如此,他创造出了一只流传千古的陶罐。

第二是慢。

检验爱有一个标准,就是耐心。

爱必有耐心,无爱者必定急于求成。

爱是耐心,是等待意义在时间中慢慢生成。

育儿就是这样,母亲哺育婴儿最有耐心,因为爱。

好作品都是在慢中产生的,你付出的心血使得作品有了意义。

第三是静。

你把爱投入到一个对象上,专注地做一件作品,这个时候生命的状态最单纯,心最静。

时间仿佛停止了,瞬时即永恒,这是一种超幸福的感觉。

创造最能让人摆脱时间的焦虑,你埋头在你的作品上,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而当你从作品上抬起头来,一天结束了,又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慢和快都是愉快的感觉。

相反,无所事事的人,熬时间使他觉得时间慢,发现了光阴虚度使他觉得时间快,慢和快都是痛苦的感觉。

创造中贯穿着匠心,创造的特征也就是匠心的特征。匠人的心,一是爱心,二是耐心,三是宁静的心。

创造就是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

人的生命总要流逝的,唯有通过创造才能战胜生命的有限。

人离去了,作品长存,人的心魂就仍然活在作品中。

不但如此,度创造的一生,你的人生也就成为了作品。

丁俊贵

2023年12月23日

0 阅读:0

紫易觉悟兴时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