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乔杨 好困
【新智元导读】作为一家拥有营利实体的非营利公司,在奥特曼的构想下,OpenAI或许将转型为有营利目的的公共利益公司;根据The Information的分析,未来OpenAI寻求上市的可能性超出了外界目前的预估。虽然ChatGPT用户数量猛增,最新一轮融资也让估值再创新高,但OpenAI依旧没有走出去年「宫斗」风波的阴影。
自从创始成员Ilya Sutskever辞职,这个最受瞩目的AI独角兽经常被曝出成员出走的新闻,人员结构也在频繁发生变动。
最初的11名联合创始人中,只有奥特曼和波兰计算机科学家Wojciech Zaremba仍在OpenAI任职。
与此同时,董事会新增7名成员,其中包括CMU机器学习系主任Zico Kolter,以及一位曾任国家安全局局长的退役陆军上将。
公司高层也在「换血」,先后聘请Nextdoor前CEO Sarah Friar、Facebook产品副总裁Kevin Weil、资深的虚假信息调查员Ben Nimmo和曾任Facebook应用机器学习工程总监的Joaquin Candela加入。(下图由左至右)
Sarah Friar将成为新任CFO,Kevin Weil则是首席产品官。
Ben Nimmo曾在Facebook领导对抗欺骗性社交媒体活动的运动,Joaquin Candela曾负责监督Facebook减少人工智能风险,他们目前在OpenAI负责类似的工作。
此外,克林顿白宫资深人士、曾在Airbnb担任高管的Chris Lehane也将在今年加入OpenAI,担任全球政策负责人。
OpenAI的首席战略官Jason Kwon表示「这种人员的增减变化是很常见的——但我们是在聚光灯下…一切都被放大检视。」
但这一切变动的背后,也许不止于正常的人员流动或奥特曼的「夺权」企图,更重要的是,OpenAI正在经历一场结构和公司定位的转型。
艰难转型营利公司
对20多名现任/前任OpenAI员工及董事会成员的采访显示,这一转型过程相当艰难。
尽管有新的员工和高管不断涌入,早期员工仍在继续离职。快速增长也无法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OpenAI究竟应该是什么?
是为人类利益而创建的尖端人工智能实验室,还是致力于盈利的行业巨头?
前者是OpenAI的成立初衷,后者则是它目前正在走向的方向。
如今,OpenAI拥有超过1700名员工,其中80%是在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后加入的。
人事方面,奥特曼和其他领导人负责高管招聘,而新任董事会主席、前Facebook高管Bret Taylor则负责监督董事会的扩张。
Taylor在给《纽约时报》的声明中写道「虽然初创公司在影响力增长的过程中必须自然地演变和适应,但我们认识到,OpenAI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进行转型。」
自从作为非营利研究实验室成立以来,OpenAI一直在为其使命争论不休。
2018年,马斯克在与其他创始人发生争执后离开。
2022年初,包括Dario Amodei在内的一群研究人员担心OpenAI在商业力量的推动下,将没有准备好护栏的技术推向市场,因此离开并成立了竞争对手Anthropic。
去年年底发动「宫斗」的Helen Toner和Ilya Sutskever也是出于类似的的担忧。
总体而言,驱动OpenAI前进的是两股很难兼容的力量。
一方面就是是资金和盈利。根据知情人士透露,ChatGPT每周有超过2亿用户,是九个月前的两倍。
如今OpenAI年收入已超过20亿美元,但The Information给他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没有外部资金的加入,OpenAI今年可能净亏损50亿。
目前,OpenAI正在考虑对结构做出重大调整,以寻求更多投资,这可能是最近新一轮融资讨论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是研究人员们对AGI的担忧,包括一些OpenAI员工。他们认为这些技术可能助长虚假信息传播、引发网络攻击甚至毁灭人类。
最近离开公司的研究员William Saunders表示,「我仍然担心OpenAI和其他人工智能公司没有充分的计划,来管理好筹集的数十亿美元,以及构建AGI和ASI所带来的风险。」
将前陆军上将Paul M. Nakasone聘为董事会成员,就是OpenAI做出的安全举措之一。他最近被问到,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手,他自己所进入的环境有何看法。
Nakasone在电话采访中自信满满地表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手?我可不是新手。我曾经领导过国家安全局,我处理这些事情已经多年了。」
AI技术模糊的安全边界和社会影响、开放与封闭之争,都在持续;实现AGI的使命像挂在天上的月亮,但拉投资、争利润又是不可或缺的「六便士」。
AI时代关于技术理想和商业现实的一切权衡,几乎都可以在OpenAI这家公司上看到缩影。
首席战略官Jason Kwon做出了很好的概括——「扩大公司规模确实很难。你必须一直做出权衡取舍的决策,而有些人可能不喜欢这些决策。事情的确变得更加复杂了。」
OpenAI亟需一个IPO?
即将转型为盈利公司的「CloseAI」最终是否会选择上市?
The Information最新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IPO(首次公开募股)正是OpenAI所需要的。
上市过程相当繁琐、复杂且昂贵,包括聘请专门的律师、应对审查、与证券交易委员会打交道等一系列操作。
许多精英公司都尽可能推迟上市,但原因各有不同。
要么发展出了足够的盈利能力,足以自己回购员工的股份(Stripe);要么能够轻松吸引私人资本(如Databricks),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如SpaceX)。
这些因素可以让公司兑现对持股员工和投资者的收益承诺,因此以上3家公司,加上设计软件公司Canva,都没有任何寻求上市的迹象。
那么问题来了:OpenAI是否符合上述条件之一?
考虑到他们最近正在和Thrive Capital、英伟达和苹果洽谈新一轮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分析过程就显得更加复杂。
即便如此,这篇文章的作者依旧认为OpenAI需要上市,依据包括以下几点:
- OpenAI目前和将来都需要大量资金
每年50亿美金的亏损似乎很难逆转,因为云服务、培训费用和员工成本不太可能下降;而且,不像Stripe或SpaceX,OpenAI短期内不太可能产生现金流,其毛利率(通常是最终盈利水平的先导指标)可能远低于Databricks。
- OpenAI获得私人资本的能力似乎有限
我们不知道现有投资者Thrive Capital为何刚刚以860亿美元回购了员工股票后又要进行一轮融资,以及融资的内部细节,但这些「内部轮次」通常表明,聪明的投资者并没有争先恐后地以这个价格投资公司。
- 目前,OpenAI潜在IPO有一个明显的障碍
这家公司目前结构复杂,是一个拥有营利部门的非营利实体,因此上市之前需要重组。
奥特曼可能想将OpenAI改造为公共利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operation, PBC),包括Warby Parker和Allbirds在内的几家公司都已经以这种身份上市。
6月,OpenAI聘请Sarah Friar担任CFO,这一任命颇有深意,因为Friar曾作为CFO带领支付公司Square上市;之后又作为CEO领导Nextdoor上市。
可以预见的是,OpenAI上市之前有很多工作——审计、预测和结构变更等,而Friar将是完成这些工作的合适人选。
结合上述原因,作者表示,OpenAI在未来几年内上市的可能性比人们意识到的要高。它需要资金而,成为上市公司是获得资金的最佳途径。
数百万人都在用AI助手,但并不全是自愿的根据外媒此前的报道,截至8月初,Meta Platforms的AI助手每天至少有4000万活跃用户,每月使用人数达到了4亿。
与此同时,ChatGPT每周有超过2亿用户,是一年前的两倍。
谷歌尚未披露其Gemini聊天机器人的用户数量,只是表示已将其内置于自家的六个产品(如 Gmail)中,这些产品总共有数十亿用户;Similarweb 估计,Gemini网站在7月有2.714亿访问者。
然而,比用户数量更有意义的是,有多少人在尝试这些不同的产品时从中获得了收益,并且还会再次使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Meta的日活和月活用户比例看起来并不那么乐观。
存在一种可能性,即一些用户只是无意中使用了AI助手,因为Meta直接通过搜索栏将这项功能添加到了app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