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撤销专业!新一轮专业大调整,来了!

高中蓝蓝的天 2024-09-12 03:18:20

原创 数据洞见未来 青塔

每年暑假,是高校进行新一年度专业调整的集中申请季。不同的体感是,今年以来,多所高校宣布拟撤销的专业数量更大。

其中,山东大学拟撤销7个专业,西北大学拟撤销,四川大学拟撤销31个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拟撤销9个专业、湘潭大学拟撤销7个专业……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宁波大学、辽宁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也都公示了2024年本校拟撤销的本科专业。

而随着撤销专业的增加,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浮出水面:相关专业的教师,该何去何从?

新一轮专业大调整,来了

近年来,国内高校正迎来新一轮专业大调整,优化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

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此次本科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专业布点3389个,为历年数量最多的一次。

另一组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而据统计,2014年至今,全国高校每年撤销的本科专业点数量已经从67个暴涨至1670个,增长近25倍。

多个曾炙手可热的专业如今都已位列撤销榜前几名。排在第一位的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共有159所高校相继撤销。‍‍‍‍‍‍‍‍‍‍其次是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服装与服饰设计和产品设计等专业。

取而代之的,则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其中新增最多的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共有733所高校相继开设。

未来,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力度或将进一步加大。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其调整幅度年均水平已超过了5%,调整优化的专业点数量将会在1.32万个。

图 | 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专业没了,教师何去何从?

在专业优化调整的浪潮中,被撤销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是最先受到冲击的人群之一。一些缩招、停招专业的教师,也已提前嗅到了危机。

在社交媒体上,一位公办高校的“青椒”分享道:学校决定我们专业2024年缩招50%,2025年开始停招。为长远计,我已申请转到教务处管理岗,下半年可以定正科级。

图 | 专业停招,专任教师转管理岗

另一位大学教师透露了所在高校对撤销专业教师的安排:我学院一个专业方向一个专业方向被学校砍掉了,今年9月就不再招生了。这个专业的同事们应该是转到了学院新设置的教研所,转为给全校的同学提供本专业在二级学科下面的公选课。

图 | 转为提供公选课

除了转为教辅人员、公共课教师以外,还有一些面临分流的专任教师,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有人接过其他学院的橄榄枝,转到同校相似专业授课;有人因所在专业很难转变教学和研究方向,或因个人对专业的热爱,选择跳槽到其他高校……

图 | 专业撤销后,教师们的不同选择

而对转岗教师来说,找到新的“归宿”只是第一步,难的是转型后的业绩考核、职称评聘。

在大多数高校,教师考核通常按照公共课、教改、科研等维度核算业绩点,专业课教师可通过学科建设、课程平台建设等加分。专业课教师们转到讲授公共课以后,或因无从下手而在教学业绩考核中处于劣势。

转到相似专业的教师,则可能在科研业绩考核中落入下风。更换赛道后,他们不仅面临重建知识体系的挑战,还可能需要重新积累论文、课题等学术资本。

对于一些从基础学科转到应用型科学或偏实验科学方向的教师,学科间的壁垒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基础理论学科提出新观点是非常困难的,通常一年只能出1-2篇论文;但应用型学科研究者可以发3-4篇,而且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多,被引用的机会多,论文的影响因子更高。这种差异,不仅可能加重他们的业绩压力和心理负担,长期来说也会影响他们的职称评聘。

面对危机,站在十字路口的专业课教师纷纷开始拥抱变化。某师范大学讲师曾在媒体采访中讲述自己的经历:教了11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撤销后,她和其他7位老师在学校的支持下,利用两个寒、暑假以及课余时间,自学、出去学,重建关于分布式数据存储、处理的知识体系,顺利地转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的教师。

回看过去的两年,她这样感慨,“没有哪个行业领域会一成不变,象牙塔里也是如此。这条转型之路走得不容易,但总算蹚过来了。”

新增、撤销,应慎之又慎

专业撤销,对于身处其中的学生来说,同样影响重大。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指出,随意设置专业、招徕学生,对学生的伤害体现在就读过程和求职期间。他以找工作举例称,专业消失或者不旺盛,导致招聘单位可能不知道该专业的存在,或者专业不在招聘名录内,给毕业生求职带来很大困扰。

然而,本质上来说,高校专业的增减变化,是服务学科目标、适应时代发展、避免教育资源浪费的必要之举。要解决高校输出的人才与就业市场不匹配的问题,专业上的优胜劣汰也势在必行。

真正应该反思的,或许是一些高校盲目上马新专业、又匆匆下架的行为。

纵览一些年年被撤销的专业“兴衰史”,不难看出一些共性:它们往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开办,由于办学成本较低、受考生欢迎等,成了高校竞相追逐的“现象级”专业。但后期,这些专业常因为所学知识泛而不精、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师资力量不充分、就业方向不明确等而被淘汰。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高校需要从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出发新增或撤并专业,不能“一哄而上”新增“时髦”“热门”的新专业,也不能“一哄而下”撤并社会舆论认为的“冷门”专业。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先哲同样表示,“未来高校应该以专业调整为抓手,着眼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瞄准市场和技术的新变化,充分评估学校自身的优势与专业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做强做优特色专业。”

对于受到专业撤销影响的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教授则建议道,“一方面,高校需引导教师在就近学科,开展新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提供访问学者等学习机会,给转型中的教师留出‘缓冲地带’,提供心理辅导、情感疏通帮助应对变化;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全面的教师评价体系,拓宽教学、教学科研、科研等赛道,使分流的教师有更多职业发展通道和机会。”

如今,随着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高校选择撤销那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一些不够精专、过泛过杂的“万金油”专业,也正在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一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觉得,这是积极的变化。他希望,更多人能在大学里学一门真正实用的专业,有助于之后的工作和生活,自己对专业和出路的迷茫,不要有更多人重蹈覆辙。

END

0 阅读:0

高中蓝蓝的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