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入敦煌,一眼望千年。
没到鸣沙山月牙泉,等于没有到甘肃敦煌市。
鸣沙山的沙,“沙岭晴鸣”,月牙泉的泉,“月泉晓澈”,敦煌八景,其中之二就鸣沙山和月牙泉。
风夹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
鸣沙山月牙泉,位于敦煌城区南边,乘坐3路公交车2元钱即可到达,乘坐出租车十多分钟十多元钱也可到达景区。
从2024年6月1日起,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开放及售票时间调整为05:00-20:30,满足了游客早起看日出和日落夜游的愿望。
夏季到鸣沙山月牙泉,最佳时段就是清晨,不冷不热,可以登山看日出。
门票110元,一张票可以连续游玩三天。
鸣沙山的东边是敦煌莫高窟所在的三危山,西边是广袤的库姆塔格沙漠,西风和北风受到三危山阻拦,风中的沙粒沉降,长年累月就形成了鸣沙山。
汉代时称为神沙山、沙角山,“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声,震动人足”,魏晋时期始称鸣沙山。
沙体粗而五色间杂,“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若丝竹,重若雷鸣”,即为沙岭晴鸣,沙动有响声,故名鸣沙山。
敦煌古称沙州,即得名于此。
鸣沙山,远望如卧佛,号称世界最大的金沙卧佛山,金字塔形的沙丘链,受不同风向影响,风沙卷成刀,山脊如锋刃,令人慨叹大自然之手,奇绝。
如果来游玩,一定登顶鸣沙山,步移沙响,登顶而望,近可俯瞰月牙泉全貌,远可眺敦煌城区,背后沙丘绵延,走势蜿蜒,沿山脊而行,越来越薄,势薄如刀,人行锋刃之上,不会滑倒。
一眼望千年,大漠奇观,尽在鸣沙山。
2024年6月18日,颖之清晨五点过进入景区,摸黑登上鸣沙山,等候日出的游客已经满布山头。
日出之后,航拍全景,工作人员及时告知禁止无人机飞行,安保人员接收信号后无人机会被掳走。
后来下山后,果然看到了禁止航拍的告示,原因就在于这里有低空飞行游玩项目。
喜欢航拍的友友们,切记不要到鸣沙山月牙泉航拍飞行。
鸣沙山北麓,月亮弯形状的小湖泊,沙岭环绕,水从地下渗出,积水成湖,汉代时称为沙井,唐代时称为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月泉晓澈”,被誉为“沙漠第一泉”。
清代至民国,月牙泉畔建有庙宇七组百八十间,其时楼台亭阁,泉清不涸,成为了敦煌胜景。
官厅长廊临水而设,每逢端阳,郡民倾临,登沙听雷,饮泉祛疾,官民同游山泉而行乐,塞上民俗民情光彩远扬。
岁月流转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大搞破坏,月牙泉也因此蒙难。
引水灌田,泉岸坍塌,泉眼堵塞,旁边的古建筑也毁于一旦,辉煌的千年月牙泉胜景由此被人为毁灭。
八十年代末,时任敦煌市委书记杨利民等人倡导主持,启动重修月牙泉。
九十年代初,重建完成,依赖于地下水和党河水库之水,月牙泉光彩重现人间。
景区内塔旁长廊墙上,铭刻有杨利民等人1997年8月所书《重修月牙泉记》,记录了鸣沙山由盛而衰,再起死回生的沧桑历史。
月牙泉旁边的月泉古柳也是一绝。
孤零零的一棵古柳树,据载栽植于1892年,立于沙坡上,树干心枯皮活,见证了月牙泉的兴衰沉浮,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生长在西北地区的旱柳,人们通常也称为左公柳。
相传晚清重臣左宗棠西进收复新疆时,带领湘军一路栽植道柳,“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传为佳话。
鸣沙山月牙泉,如今每天游客云集,三步一女神,五步一飞天。
景区内还有骑骆驼、滑沙、沙漠摩托车、直升机、沙漠越野车、滑翔机等自费项目。
驼铃声声,不绝于耳。
景区内共有一千多头骆驼,旅游旺季每天游客数万人,骆驼费用100元,用时40分钟左右,每头骆驼每天要来回驼运约十趟,看那骑行骆驼的队伍,绵延首尾不相见,壮观!
鸣沙山月牙泉,再加上敦煌莫高窟,成为了敦煌的两大聚宝盆。
每天抵达敦煌机场的乘客,以及长途自驾的游客,都会造访鸣沙山月牙泉和敦煌莫高窟,财源滚滚,人民深受其利。
国泰民安,人们可以愉快地出行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