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青语|宋朝吹来饮茶风

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2024-02-25 12:20:20

敬请关注!

《法苑·青语》

宋朝吹来饮茶风

泉州中院 陈静岚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北宋诗人李复则在《玉泉寺》里形容春茶之味,“春茶自造始开尝,色味甘新气芬馥。”色绿、味醇、甘爽、新鲜、茶气芬芳馥郁——寥寥七字,将春茶的美好说得淋漓尽致。

品味

烹茶、品茶也是宋朝人民的高雅日常,人们食得春茶后,直抒胸臆,北宋诗人苏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作》里满是豁达超脱之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春日赏茗是一件必然之举,这一日常延续到了元代,元朝剧作家张可久在《人月圆·山中书事》里自问,“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惬意满满,悠悠自得。

不过宋朝的饮茶风,多少沾染了唐朝的豪爽和趣味,据传每当诗人们新诗一出手,便有人拿到集市上去换当年的新茶,“以茶换诗,以诗得茶”,互换之人彼此皆欢喜,堪称春时一景。

在诸般描绘茶之况味的诗词里,既有关于茶的烹、煮、品、饮之艺术,也记述了不少茶的产地、特点等细节。明代文人张诩陶醉于闽茶鲜美,以《啜武夷春芽怀督府林公竹田》为之赞叹,“仙家春茗摘枪旗,盏水烹来是上池”,闽茶芳香萦绕字间。

宋朝是闽地茶叶发展的高峰时期,可以说中国古代茶文化高峰的到来便是依托于福建一地的茶叶。连绵起伏的丘陵和逶迤的武夷山脉,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截留了东南海洋季风,较低的维度和较高的海拔,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武夷山脉是相当适合茶叶生长的。

宋朝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式沿袭唐朝茶圣陆羽所开创的仪轨,唐朝流行“煎茶”,到了宋朝“点茶”成为了主流,这与今天人们的饮用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今天多是采用冲泡的方式,将沸水注入茶叶中,对茶叶基本不做处理。但是在唐宋之际,茶叶制造采用蒸青法,其成品为饼状茶团,宋朝饮茶时要将茶叶锤破、碾碎,再加以煎煮或冲点,尤为繁复。而这种复杂的程序,也让饮茶一事拥有了很多仪式感,在文化意义的附着上,也有了的载体。

点茶的出现,让整个烹茶的过程变得十分具有观赏性,像电视剧《梦华录》里展现的点茶技艺,主角赵盼儿取的是泉水烹茶,再现场将饼茶碾成细粉末,现碾现点,衍生出视觉美感。

“点茶”在宋朝与“焚香、挂画、插画”一起并称“四艺”。宋朝的点茶技术,可以让茶汤浮起泡沫,这些泡沫又使得更重要的茶艺美学开始出现——茶百戏,即以水为墨在茶汤上作画。茶百戏可以说是“宋人生活艺术化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宋徽宗对茶百戏的热忱让其发展达到高峰,但是茶百戏并没有一直传承,反而在历史长河里渐渐没落,直到2009年,中国首位茶学专业国际交流员章志峰才恢复了茶百戏的技艺,2017年茶百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朝人民还喜好“斗茶”,苏轼写过“岭外唯惠人喜斗茶,此水不虚出也!”这样讲述“斗茶”的诗句。“斗茶”比拼的是“茶色”,当时“白茶为贵”,还会比拼茶汤泡沫的细腻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谓“全民斗茶”。

彼时,福建不但给宋朝人民提供了种类繁多的茶叶,也在茶器上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样本和风格。宋朝的饮茶风,自然也绕不开茶器。宋朝茶器有金、银、铜、瓷、石等,但瓷器是所用最多的。宋代崇尚的简约美学,在茶器中也可见一斑。宋朝茶盏,取法自然,没有繁复冗余的花纹装饰,以整体造型和釉色为关键。宋崇尚“白茶黑盏”,黑釉瓷在宋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度,特别是福建建窑的黑釉茶盏,深受宫廷喜爱。

宋朝的饮茶风,是自成一派的风雅,处处皆是美学讲究,没有哪个朝代比宋朝更懂生活更懂美。这股饮茶风,吹出了宋人品味生活的日常,体现出宋人对生活本身的热爱与尊重,而这种风雅的生活范式和文化现象,对于今人时而略为浮躁的心境下,显得非常有意义。

本文刊载于泉州中院团刊

《法苑·青语》

(插图来源于网络)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