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融飞燕子”“燕子往南飞”小学课文朗朗上口的读书声,7080的我们,那时虽说还是很穷,但是却很快乐。
春耕时节,大把燕子归来,在家家户户筑巢,当时还有一个说法,哪家没有燕子筑巢都是不吉利,说明这个家庭不和,没有未来。
早晨的田野上都是吆喝着耕牛,一遍又一遍,犁田和耙田声宛如一组交响乐。
早上家里炖煮一锅红薯芋头,打着补丁的我们早上起来揣着两个红薯,背起绿色挂包(红星小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2公里的路程一个学期下来没有落下。不攀比成绩、不攀比家庭,上学都能到就好。
那时没有那么多作业,没有电子产品,生活唯一的压力就是怕吃不饱;放学回家,打猪草,喂鸡鸭,带弟妹,为的就是减轻父母的负担。
闲暇时光,在晒谷场上扔沙包、跳绳、老鹰抓小鸡,捉迷藏、斗鸡、玩弹子、滚铁环、手工和黄泥、打棒、骑独轮车,打弹弓、弓箭射箭、、、、、、、
暑假光着屁股下河游泳,回来会被一顿毒打;哇哇大哭还是改不了,游泳都是这么练成的。下河摸虾、田里抓鱼、上山砍柴、捉鸟、捡野果、打土窑;无忧无虑;哪怕早上一个红薯芋头、中午两碗粥、晚上一碗饭,都知足得不行。一到晚上青蛙呱呱呱,虫犀哼鸣,最好听的“交响乐”。
煤油灯下,写完作业就可以和三五个小朋友打打扑克:打拖拉机、上游等等,最爱玩的就是“24点”,不仅可以锻炼脑力,还可以娱乐。大人们就在闲聊吹牛,不谈政治,不谈升官发财,不谈小孩成绩;大谈农活技术,如何高产,交流种植哪种作物好卖钱;也会聊到哪个村哪个老人不在了,过去的种种故事,有些红色革命经历的故事是我最爱的情节,当然一般没有听完就在爷爷怀里睡着了。
耕地虽不多,田地不会丢荒,玉米、红薯芋头、花生、稻谷、地块不管大小都有种植;田里蝌蚪成群,泥鳅,蚂蝗一样少不了;前期的耕种大多都是牛栏里的绿合肥;崔苗了才撒一些肥料,打一两次农药;田里、地里除草没有除草剂,都是人工除草;一年的收成不多,但是玉米很甜;稻谷飘香。
秋收时节,村里集体的晒谷场上白天晒谷子;一家一块,自然井然有序,没有纠纷,没有越界,各晒各的,大人出去干活,小孩在家翻谷子;南方的天就像娃娃的天,突然的阵雨说来就来,那时必须学会看天气的本领,黑云压至、突翻北风,赶紧收谷子,拢成一堆,用薄膜盖好,阵雨一过,再摊开来晒;哪家有来不及的,就我帮你,你帮我,好不热闹。
村里没有高楼别墅,住的都是冬暖夏凉的泥巴土房;孩子多,房间少,大小孩子滚一床;上学了,小孩多的家庭就跟好同学同床共枕五六年,“发小”一词应该就是这么来的。
小孩一到过年就最开心,不仅仅是可以改善伙食,压岁钱更是奢侈,但是起码都有一身新衣裳;没有电视、没有春晚、大人们在喝酒划拳,小孩在村里点炮竹炸牛粪,真是快乐。
那时真的很穷,却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