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临终前高呼:夏原吉爱我!没有夏原吉,便没有明朝两大盛世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5-29 12:22:09

永乐二十二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在北伐的路上卧床不起,已到了弥留之际。按照我们一贯的思维,皇帝在病逝前要叮嘱的事情必定是事关皇位继承人,以及辅佐之才。然而朱棣却对左右提到了“夏原吉”,说:夏原吉爱我!

此话说完,朱棣便病逝了。

朱棣病逝三天后,皇太子朱高炽却跑到了狱中,将父皇去世的消息哭喊着告诉了夏原吉,夏原吉得知朱棣病逝的消息,以及朱棣在病逝前说的五个字,趴在地上嚎啕大哭,哭了好久都不能起身。

朱高炽下旨夏原吉即刻出狱,处理丧仪的事情。

崩闻至,太子走系所,呼原吉,哭而告之。原吉伏地哭,不能起。太子令出狱…

夏原吉是谁?

为何能让明成祖朱棣在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还能让新帝朱高炽亲自前往狱中赦免,让其负责朱棣的丧仪事务?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认识一下:深受太祖、建文、成祖、仁宗、宣宗五朝皇帝器重的夏原吉,在明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01得太祖青睐

其实夏原吉的祖父夏希正在元朝末年时在元朝为官,任湖广行省都事一职。其实夏原吉在祖父辈时家境还是不错的,毕竟祖父在朝为官;然而在元末明初连年征战下,夏家也逐步没落,生活越来越艰难。1366年,明朝建立之前,夏原吉便已经出生,是家中长子。而且据说,在夏原吉出生之前,他的母亲曾梦到屈原来到自己的家中。

后太祖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夏原吉全家便入籍湘阴。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明朝初期太祖皇帝并未实行科举制度,基本上都是靠地方举荐人才,夏原吉的父亲夏时敏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以百姓的身份被授予湘阴教谕。

夏原吉之后,家中又接连出生两个儿子,家中所有的开支都要靠父亲夏时敏教谕的工资,确实过得很拮据。然而在夏原吉年仅13岁时父亲病逝,母亲独自支撑起这个家。

虽然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是母亲仍旧坚持让儿子读书,实在是令人佩服。

而夏原吉也很争气,从小便十分聪慧,早早地在乡里颇有才名。在夏原吉的影响下,两个弟弟也读书十分用心。

在湘阴有两位德高望重的教谕,一位是史九韶,一位是郑菊隐,夏原吉先后跟随两位教谕读书,十分刻苦,对经史子集颇为精通,尤其是《春秋》《诗经》。

因为家中贫寒,夏原吉年仅16岁便开始在湘阴做教谕来帮助母亲一起养家。

在20岁时考入县学,充当秀才。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夏原吉25岁时因为对《诗经》颇为精通,而被当地的官员推荐参加了礼部组织的在京城的会试,但是这一次夏原吉并未考中。

但夏原吉有才,次年进入国子监。

而夏原吉之所以能入仕,是因为得到了太祖皇帝的青睐。在入太学后,太学的学生们大多都比较喧闹,唯独夏原吉坐着一动不动,有一次太祖皇帝前往太学看到了端坐的夏原吉,十分欣赏,便授予其户部主事一职。

如此,夏原吉正式入仕。

在户部任职时,夏原吉兢兢业业,将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有条不紊,甚至能够帮助户部尚书郁新处理户部的事务,为此郁新对其十分赞赏。

02得建文帝重用

夏原吉在洪武一朝并没有平步青云,但这并不意味着太祖皇帝不重视他,毕竟夏原吉入仕时间比较短;而且太祖皇帝也想将如此有才华之人,留下自己的孙儿朱允炆来提拔重用。

果然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朱允炆登基不久,便将夏原吉提拔为户部右侍郎。不过建文帝并未将夏原吉留在京城,而是从建文元年开始,夏原吉等二十四人便以采访使的身份,外出巡视。而夏原吉的目的地,则是福建。

在巡访福建期间,福建的吏治清明,百姓对其十分敬佩。

后夏原吉又前往湖北蓟州巡访,虽然此时的大明王朝正在经历为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但是夏原吉并没有受此影响,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任务。

也正是因为建文在位期间夏原吉一直在各地巡访,才造就了一位真正爱心如子、为百姓着想的朝臣。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领燕军进入南京城,在祭拜了明孝陵之后登基称帝。

建文旧臣们大多各司其职,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

永乐元年,夏原吉被授予户部尚书一职,主持治理水患事务,并掌握大明王朝的财政大权。

朱棣能够将如此重任交给一位建文旧臣,便可见朱棣不仅仅认可小夏原吉的能力,而且愿意相信夏原吉的忠心。可以说朱棣对夏原吉的器重,已经远远超过太祖皇帝与建文帝,正因为如此,夏原吉一生中绝大多数的功绩,都是在永乐一朝实现的。

03再给我三天时间

其实夏原吉之所以得到朱棣的器重,跟朱棣进入南京城后的表现有关。不过夏原吉并未向“三杨”之一的杨荣一样,拦住朱棣的路,问朱棣:殿下是先祭拜祖陵还是先登基?杨荣一句话得到了朱棣的认可,得到了重用,直接进入内阁。也没有向大才子解缙一样,主动归顺朱棣。

夏原吉则是用一种工作狂魔的方式让朱棣记住了他:

建文四年朱棣进入南京城后,建文帝已经不知所踪,昔日建文旧臣们很多都不愿意屈服,比如方孝孺、黄子澄、铁铉等,最终被朱棣处死。

而夏原吉既没有反对朱棣,也没有主动归顺朱棣,而是一直在户部的账房里不出来。朱棣得知夏原吉不主动出来迎接自己,很是生气,便派人前去抓夏原吉。去抓夏原吉的人将夏原吉家中没找到人,最终却在户部的账房里抓到了正在工作的夏原吉。

夏原吉被带到了朱棣面前,很清楚自己很可能会被处死,但他并没有求朱棣饶了他一命,而是求朱棣能够再给他三天时间,只要再给他三天的时间,户部所有的账目全部都可以清了,如此便可以方便交接给新的户部官员。

朱棣听到夏原吉的话,这才意识到夏原吉并非因为反对自己而没有出来迎接,他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如此对工作认真之人,朱棣又怎么舍得杀呢?

于是便将夏原吉授予户部左侍郎一职,朝中有人提出反对:夏原吉是建文旧臣,不可如此重用。但朱棣却认为:夏原吉是太祖留下的臣子,对太祖忠心耿耿,自然会对建文忠心耿耿,又怎么会对我不忠心呢?

仅一个月后,夏原吉便被直接授予户部尚书一职。

洪武一朝,夏原吉虽然有太祖皇帝的青睐,但一直都是微官末吏;

建文一朝,夏原吉得以升职,但大部分时间都在京外巡访;

到了永乐一朝,如此短的时间,夏原吉便被授予户部尚书一职,便可见此时的夏原吉已经得到了朱棣的认可与信任。

而事实证明,朱棣确实没有看错人,朱棣之所以能够实现郑和先后六次下西洋、迁都北京、先后六次北伐、修建皇陵等诸多大事,建立永乐盛世,离不开夏原吉这位户部尚书。

可能有人会问:夏原吉作为建文旧臣,理应对建文帝忠心耿耿,为何会愿意为朱棣效力呢?

岂非大节有亏

其实非也!

建文帝与成祖朱棣之间的争斗,其实就是皇权之争,但不管是谁赢,大明王朝仍旧是朱姓天下。不管是建文旧臣还是燕王府旧臣,效忠的都是大明王朝,只是效忠的主子不同而已。其实对于朝臣们来说,不管是建文帝做皇帝还是朱棣做皇帝,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朱棣也并非昏庸之人,即位称帝,又为何不支持呢?

更何况工作狂魔夏原吉原关心的就是天下百姓,关心的是自己还能不能继续为百姓做事,至于谁坐到皇位上他并不是很在意。只要朱棣能让自己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04帮助朱棣创造永乐盛世

而朱棣也很清楚夏原吉的为人,所以便让夏原吉做自己所擅长而且愿意做的事情。

永乐元年,夏原吉任户部尚书后,同蹇义制定了三十多项关于徭役、赋税的建议,且都比较简单而且容易执行。

不久浙西发大水,朱棣派夏原吉前去治水,不仅让侍郎李文郁做的副手,而且还专门派人将水利书籍交给夏原吉做参考。夏原吉制定好治水策略得到朱棣同意后,便调动十几万民工一起治水。夏原吉身穿粗布衣服,徒步在各地往返,哪怕是天气再热也不打伞。他说:

百姓们正在受苦,我又如何能贪图享受呢?

等到治水完成后,夏原吉才返回京城。

永乐二年正月,夏原吉再次奉命前往浙西,此次夏原吉的任务是疏通刘家河等地的河道,朱棣先后派了大理寺少卿、山西参政来辅佐夏原吉。八个月后完工,苏州、松江一带的百姓大获益处。

永乐三年,夏原吉返回京城不久,浙西又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此次的任务是赈灾,并且供给农民耕牛以及种子。连姚广孝都大赞夏原吉:有上古仁爱之心。

原户部尚书郁新趋势后,夏原吉被召回京城,负责处理户部事务。

他将各地的民众多少、府库数量以及田地税赋等全部记在一个小本本上,随身携带,方便自己随时查阅。在朱棣询问夏原吉天下钱粮数目时,夏原吉回答的非常准确而且详细。如此干吏,朱棣又怎么会不重用呢?

朱棣登基之初,不仅仅要分封各位靖难功臣,还要分封藩王,而且还要发兵八十万前去征讨安南,同时又要命郑和下西洋、修建北京的宫殿等,这些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非常庞大的支出,而且全部都需要户部来支出。夏原吉精心筹划,并没有耽误朱棣的事情,保证各项开支的顺利支出。

永乐七年,朱棣决定北巡,命夏原吉除了掌管户部事务外,还要兼管兵部以及督察院的事务

永乐八年,朱棣开始北征,夏原吉则是奉命陪着皇太孙朱瞻基据守北京,并且掌管北京所有的事务。因为此时朱棣尚未迁都北京,所以北京各部尚且刚刚建立,还不成熟,夏原吉每天都要辅佐皇太孙朱瞻基处理很多的事务。

夏原吉经常是一边批阅奏折,一边回答郎官御史们询问的各个问题,面不改色。

为此,夏原吉在朝中的威望极高。

朱棣回到北京后,便好好赏赐了夏原吉一番。

没多久,夏原吉又跟随朱棣一起回到南京,奉命陪同皇太孙一起在京城周边的村落体验民间疾苦。夏原吉多次陪着皇太孙在南京与北京之间往来,不仅辅佐皇太孙处理北京的事务,而且还为皇太孙建言献策,对太孙的成长确实大有助益。

也难怪朱棣会设宴款待群臣时,大赞夏原吉与蹇义:

太祖皇帝培养了两位贤才留给我用,各位若是想看古代名臣的话,看这两位便是。

“夏某,太祖高皇帝养成贤德之士,尔群臣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可见,朱棣对夏原吉的评价颇高。

永乐十八年,北京的宫殿已经全部完工。朱棣便派夏原吉南下,迎接太子朱高炽与皇太孙朱瞻基北上。在回到北京后,夏原吉建议朱棣:经过多年的营建,北京的宫殿已经修建完成。如今理应安抚那些居无定所的百姓,免掉他们的赋税,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夏原吉时刻都在心系百姓,为百姓着想。

值得一提的是,夏原吉虽然是户部尚书,掌管户部事务,但朱棣并未只是将夏原吉当成户部尚书来用,而是经常就朝政大事询问夏原吉的意见。二人谈事情时,经常是左右不得留人,而且经常是忘了时间。而且夏原吉每次谈完都会恭恭敬敬地退下,就跟刚刚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如此便可见夏原吉很懂得为官之道,并没有因为朱棣对自己的器重与宠信而傲娇。

05得罪朱棣而入狱

不过夏原吉还是得罪了朱棣,并且因此而入狱。

永乐十九年冬,朱棣再次想要北伐,下旨夏原吉同工部尚书吴中、礼部尚书方宾等人出方案,但大家都不赞同朱棣再次北伐,理由是国库空虚。朱棣便很不高兴,将夏原吉召来问边防储备的情况,夏原吉回答道:

陛下连年出兵,都是无功而返,兵马储备已经损耗十之八、九,而如今又是灾情不断;且陛下您的身体欠安,需要在京好好调养,还是派遣大将出征吧。

朱棣听到夏原吉的话十分生气,直接下旨夏原吉前去开平治理粮食储备的事情;

紧接着又将工部尚书吴中召来,结果吴中的话让朱棣更加生气,直接将夏原吉召回关进了官监,并且将夏原吉抄家。

就这样,夏原吉因为没有赞同朱棣北伐而入狱。

一直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逝后,夏原吉才重归自由,在狱中待了三年的时间。

06帮助仁宗与宣宗创造仁宣之治

俗语有言:一朝天子一朝臣,然而此言在夏原吉身上并不适用。不管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都很器重夏原吉,到了成祖朱棣这对夏原吉的器重更胜一筹。成祖朱棣去世后,不管是仁宗朱高炽,还是宣宗朱瞻基,都十分倚重夏原吉。

夏原吉能得如此,确实非常难得。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原吉不仅帮助成祖朱棣创在了永乐盛世,而且还帮仁宗与宣宗创在了仁宣之治。

仁宗朱高炽继位后,不仅将夏原吉从狱中放出,而且恢复其原职,加封其为太子少傅。

紧随其后夏原吉被晋封为少保,仍旧兼任太子少傅、尚书之职,所以夏原吉享受三职的俸禄。夏原吉极力推辞,仁宗才准许减少其太子少傅的俸禄,不过在南京与北京都为夏原吉修建了府邸。

洪熙元年五月,仁宗病逝,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监国。得知父亲病逝的消息便赶紧赶回北京继位,夏原吉奉命前去卢沟桥迎接太子。朱瞻基继位,史称明宣宗。

宣宗本就在永乐一朝时,同夏原吉一起处理朝政事务,多有交集;宣宗登基时,夏原吉已经是历经四朝的老臣,宣宗自然对其更加敬重。

宣德元年,宣宗的叔叔汉王朱高煦造反,夏原吉赞同内阁大臣杨荣的建议,支持宣宗御驾亲征。宣宗于是下定决心,亲自前去平定叛乱。等回到京城后,宣宗要加倍赏赐夏原吉等人,但夏原吉却以“无功”推辞,宣宗仍旧赏赐。

宣德三年,夏原吉陪同宣宗一起北巡。

宣德五年正月,夏原吉病逝,终年五十六岁。

结语

宣德一朝,因宣宗敬重夏原吉,所以几乎每天都会赏赐夏原吉,要么赏赐图画,要么赏赐衣服器皿,要么就是赏赐银币或者是一些把玩的东西。在夏原吉去世的前一天,宣宗还赏赐了夏原吉鞍马以及金币。

并且在夏原吉去世后,宣宗下旨户部免掉夏家的赋徭役,其子孙后代都不需要再交税。

其实夏原吉能得如此,也是理所应当的。

夏原吉是太祖皇帝慧眼识珠的人才,先后辅佐建文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四位皇帝,而且均得到重用。放眼整个大明王朝,能如夏原吉如此得五朝皇帝认可者,能有几人呢?

而夏原吉之所以能屹立不倒,其根源还是在于他爱心如子之心。时刻为百姓着想、而且是一干吏,只要不是昏庸,都会重用夏原吉此人。

在《尚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

用来称赞夏原吉,再合适不过了!

参考资料:

《国朝列卿纪》

《明史·夏原吉传》

《湘阴县志》

《明实录》

0 阅读:54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