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剧照
7岁接触戏曲、18岁正式学戏、40年戏曲人生……家住晋源区姚村镇北邵村、今年58岁的韩振香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用心血诠释着对晋剧的热爱与坚守。她师从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郭彩萍,投身戏曲行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退休之后,含饴弄孙,她依旧心系晋剧,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广泛传播这一非遗项目,在互联网浪潮中,为传统戏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痴迷学戏
支起设备,戴上耳机,登录平台,点开直播……一套动作流畅娴熟。9月1日,韩振香闲暇之余重操“旧业”,在线上为戏迷粉丝们献上一出“好戏”,而在过去的三四年间,这样的场景时常上演,她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晋剧并爱上它。
“到了这个年龄,感觉得抓紧时间赶紧唱。”说起与戏曲结缘,时光倒推51年。韩振香从小就爱看戏,只要村里唱戏她必不缺席。7岁那年,一次,哥哥拉二胡时她居然能咿呀唱上两句晋剧,母亲知道后非常支持她学戏,先将她领到村里的戏班学习,推开了戏曲之门,随后的寒暑假,她都会跟着母亲“跑”剧团,边打杂边求学。
一次偶然机会,韩振香在当时的南郊剧团后台练习时,洪亮宽厚的嗓音、舒展豪放的唱腔,让剧团的老师们看到了她的戏曲天赋,在专业指引下,18岁的韩振香被太原市艺术学校晋剧表演专业破格录取,开启科班学习之路。“接触到正规训练,才知道学戏到底有多苦。”韩振香那时在班上算超龄学生,高中毕业的她虽有之前练功的基础,但远远不够,从压胯到翻跟头,每一项都是莫大挑战,最让她难忘的还是练“翎子功”。
翎子是插在帽盔上的两根约五六尺长的雉鸡翎,不仅起装饰作用,演员在台上表演时,通过舞动翎子做出优美的身段动作,表现人物的心情和神态。但练好这个功夫实属不易,需要通过头部和颈部的功夫甩出绕、抖、站立等各种花样,韩振香经常练得头皮麻疼、头晕目眩,头都难抬起来。
“练得累了,压腿疼了,也偷偷掉过眼泪,但还是打心底里喜欢。”回忆往事,韩振香心中无悔。
戏曲人生
今年是韩振香从事晋剧表演的第40个年头,回首往昔,交织着太多艰辛与美好。艺校毕业之后,辗转多个剧团,但唯一不变的是对晋剧的热爱,这不得不提一位对她影响至深的大师——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郭彩萍。2002年拜师学艺,作为爱徒的她与老师情同母女,“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这句话也是老师留给她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唱戏亦学做人,长达数十年的戏曲人生中,韩振香始终牢记老师教诲,将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观众,背后却是常人难以体会的苦与乐。只要有演出,她便全身心投入,不论严寒酷暑,从无怨言。以前演出条件有限,到了目的地,经常是一手拿行李,一手拎铺盖卷,几公斤重的东西时常拎得胳膊酸痛。顾不得歇缓,又穿上厚重戏服、化上戏妆,光彩照人,登上舞台。演出完毕,晚上睡觉,条件不好,打地铺是常事,有时候倒台口赶时间,整宿睡不成觉也不稀奇。
最让韩振香难忘的还是在严冬酷暑下的演出,即便遇上雨雪天气,只要戏一开场就不能停,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她已记不清多少次,在寒冷冬天手冻得伸不出戏服,下台之后需要靠电炉子取暖;而炎热夏天却要穿上好几层的戏服,被捂得像蒸了桑拿一样,演出之后脱下的内衬都能拧出水。
梅花香自苦寒来。吃了那么多苦,对于韩振香来说,都换成了戏曲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原本主工小生的她如今“戏路”很广,《玉碑记》里的老旦佘太君以及多个剧目中的老生等角色,她得心应手,《黄鹤楼》《藏舟》《洞房》《调寇》等也成为登台表演的保留曲目,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她样样精通,演出足迹遍布省内外,直到目前还经常积极参加下乡惠民演出。
云端舞台
“我想通过直播让更多人爱上戏曲,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2021年,韩振香从小店区文化中心退休,虽然每天的生活被家务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心里对戏曲的不舍时常让她感觉生活里像缺了点啥。
演出频率的大幅减少,让韩振香萌生登上“云端舞台”传承晋剧的大胆想法,也得到了身边亲友以及粉丝们的支持。购置直播设备、以家为舞台,韩振香正式在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亮相。没有经验,就是很真实地记录了一段唱戏片段,第一条视频发布就收获了百余个点赞,她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没想到这么多人喜欢晋剧,其中不乏以前的粉丝,还有年轻人的身影。”
有了这次“尝鲜”经历,只要有时间,韩振香就会不定期进行直播,将“郭派唱腔”通过网络传遍每一个角落。直播时,还有不少粉丝线上请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唱腔,她不遗余力悉心指导。
眼下,仅抖音平台韩振香发布作品的获赞量就达9553个,线上粉丝3000人左右。不少铁杆粉丝追随她的脚步不断向晋剧艺术靠近,有的粉丝对她的每一期直播都落不下,有的粉丝在直播间能从头看到尾,还有不少邻村以及个别外地粉丝只要知道她有线下演出,会专程前往现场向她求教。如今,被粉丝“催播”也是常有的事。
“只要还唱得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韩振香下决心传承晋剧,希望通过互联网让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记者 李晓琳
摄影 王韵菲 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