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一副对联问道五台山

我是泡茶 2024-08-06 14:34:35

在中国山西省北部,有一座山,名唤,五台山。

它是太行山北部的一个支脉,更因五座峰顶历经风霜雨雪,平坦如台,而得名“五台”。

人们为它慕名而来。不仅因为它是一座国家级地质公园,更因为它是一座朝圣之地,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有句话形容它的地位:“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

自古以来,五台山便是佛法的圣地,魏晋时期便已声名远播,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的修缮与扩建,古迹遍布,尤其是那两座珍贵的唐代木构建筑,更是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佛法的传承。

故又有“一半佛国,一半山”的美誉。

这也是《天道》里论道为何选在五台山,而不是其他如峨眉之所在。

五台山,代表佛的最高地。它的庄严与神秘,仿佛冥冥之中有一只操纵一切悲欢离合的如来之手。

《天道》里丁元英与好友韩楚风驱车至五台山,不仅是为了朝圣,更是为了在这佛国圣地中“问道”,以求得内心的安宁与明悟。整个问道之路,恰如品一壶问道酒,醇厚而深邃,需细细品味,方能领悟其中三味——知道、行道、修道。

01.论

第一层:知道

天道里,丁元英与韩楚风,前两次红包,换来的只是“非也,非也”,直至丁元英以一首诗作叩响了佛门,方得见智玄大师。

到明心阁,智玄大师说:“两位施主,请坐下说话。”

这是论道第一层:知道。

这一层的三问三答,也仅仅是试探,讨论道是什么。大师提到“请坐下说话”,说话也就是简单聊,只是看到一首诗,还不确定丁元英的修道程度。

大师一问:敢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呢?

丁元英沉思片刻,答道:真经,乃通达寂空涅槃之究竟法门,非修而得,乃悟而知。人生之初,涉世未深,童心未泯,天性纯真,此即人生之‘真’。正如孟子所言,‘不失其赤子之心’,我们在不断的历练与学习中,方能累积智慧,远离迷茫,寻得真我。修行之路,亦是如此,需以心为引,方能触及真经。

大师二问:若不为成佛,那佛教之真谛何在?

丁元英答:佛者,觉性也,非人之相。人人皆有觉性,然非觉性即人。佛教,深而言之,乃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自然,不可思议;浅而言之,则是导人向善的教义,以善制恶,以幻制幻,虽不灭世间苦难,却能抚慰人心,给予希望。问道之路,亦是人生规划之始,需以自觉、自度、利他为要,让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大师三问:施主已近得道之门,为何仍徘徊不前?

丁元英答:佛门讲缘,我与佛之缘,或许仅止于此。人生规划虽有其道,然世事无常,各有因缘,非人力所能全然掌控。我自知修为尚浅,难以悟透佛法真谛,但求在此问道之旅中,得一心安,足矣。今日来此,不为成佛,只为问道,以求心灵之净化,处世之德化,明了自身所行之道。

赶巧小僧人来行礼,智玄大师站起声邀请:“两位施主,请到茗香阁一叙。”

02.论道第二层:行道

这个时候智玄大师伸手示意说的是:“两位施主请坐。”

这就来到了论道第二层:行道。世间道践行之法,这才是此行的目的。

大师娴熟的泡茶,以山泉为引,以山茶为泡。丁元英韩楚风闻着酒香,喝着好茶,向大师寻求行道。

丁元英把“神话”、“扶贫”的来龙去脉以及已经做的和将要做的向智玄大师简要讲了一遍,并且着重解释了主观上的“杀富济贫”和文化属性思考。

丁元英说:传统观念的桎梏,在于一个‘靠’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引自天道

智玄大师听后,缓缓道:贫僧虽为学佛之人,却不敢代佛立言。得救之道,自古以来便是仁人志士所探求的课题,百家争鸣,各有千秋。贫僧受不起施主一个‘讨’字,仅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故送施主四个字:大爱不爱。--引自天道

丁元英闻言,心中仿佛被一股清泉洗涤,他望向窗外的山色空蒙,又低头凝视桌上的问道酒,酒香交织,灵感乍现:大师所言极是,大爱不爱。酒,本为自然之物,却因人心而千变万化。行道亦复如是,需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方能得其真谛。问道,问的是酒中之道,亦是人生之道,更是社会进步之道。

智玄大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继续说道:弱势得救之道,实则是社会进步的镜像。无竞争则无活力,而竞争又必然带来贫富分化与等级差异。此乃天道循环,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然则,真正的强者,并非一味压制弱者,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寻求和谐共生。佛家讲求度心苦,修的便是一颗平常心,于世间万物中,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丁元英深受启发,他道:释、道、儒三大学派,共同支撑起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程,其智慧与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若不能与时俱进,终将失去其生命力。正如这问道酒,若不在传承中创新,亦难成今日之佳酿。我们所行之道,正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问道,敢于实践,以破解‘等靠要’的文化死结,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丁元英的行道,要解决“等靠要”的文化属性。智玄大师,送四个字“大爱不爱”,所谓大爱不爱,就是充分按照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去做,能改变的就按照规律去改,不能改变的就不要试图去破坏社会系统的平衡性。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是如来,无所爱,故能无不爱。

03.论道第三层:修道

智玄大师说:“两位施主请随我来。”

这就来到了论道第三层:修道。

室内静谧,唯余墨香与一缕淡雅的问道酒香交织,大师提笔蘸墨,轻轻在丁元英所作之诗上勾勒几笔,说:此‘天’非彼‘天’,此乃道天,因果不虚,故而改字‘方知’。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引迷途者步入正道的,无论是经是酒,皆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问道’之下,生灭轮回,悲喜皆成过往云烟,当来则来,当去则去,一切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更随这酒中之道,随缘而行。

智玄大师信手把原句的“休言”改成了“方知”,把原句的“勿”改成了“务”,把原句的“悲、喜”改成了“生、灭”,把原句的“哪个前生”改成了“皆有因缘”。九个字的改动,理虽同是,而意思、意境、意气却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如同“问道酒”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引领着问道者穿越迷雾,直指心灵最深处的觉醒。

大师就是大师,无怪乎,韩楚风脱口而出:“绝!大师以酒喻道,真乃别开生面,令人豁然开朗。”

问道是修道的起点,通过不断地提问与探索,得以明心见性,找到修行的方向;而修道,则是问道的实践,通过不断的修行与磨砺,得以证悟大道,实现生命的升华。

“问道”,不仅是涉世之初的纯真探索,更是贯穿一生的智慧追求。功成名就,始于问道;人生不止,问道亦不止。问道所主张的“天道+地道+人道”、“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正是修行者应当遵循的至高法则。

在问道中,学会借心、借力、借可借之物,正如酿酒师精心挑选原料,匠心独运,只为那一壶佳酿。而随缘而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则是修行者应有的心态,如同佳酿终成,自会引来知音赏识。

五台山论道,处处玄机,扣人心弦,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它不仅讨论了文化属性、得救之道、灵魂出路以及脱贫逆袭的本质,更深刻阐述了问道与修行的内在联系。这场论道,值得我们反复琢磨,不断领悟其中真谛。

4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