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16首《浣溪纱》:穿越时空的温柔乡,哪首更触动心弦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9-06 21:42:53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李商隐的外甥)。

今天给大家整理的是清代纳兰性德的系列《浣溪沙》作品。

纳兰性德的《浣溪纱》系列,是他词艺的瑰宝,也是我们心中的温柔乡,每当读到纳兰性德的诗篇,我感到心中充满了说不出的美好感受。即使我并不完全理解每一句诗的含义,但我依然能够感受到那字里行间散发出的美妙韵味。

他的诗句,如一曲悠扬的古韵,穿越了时空的壁垒,触动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

每一首《浣溪纱》,都饱含了他独特的情感色彩,每一句词,都是一幅细腻的画卷,让我们看到了他那深沉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他的笔下,情感如江水般涌动,温柔而有力。有对逝去恋情的怀念,有对生命无常的感叹,有对山水自然的热爱,有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他的词句,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就像一道道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间,激起了我们对生活的深深思考。

他用最深沉的情感,最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我们心中那一份对美好的向往。他的《浣溪纱》,不仅是他个人的情感寄托,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鸡汤。一首首承载着深情与沉思的诗篇。

莲漏三声烛半条,

杏花微雨湿红绡,

那将红豆记无聊?

春色已看浓似酒,

归期安得信如潮,

离魂入夜倩谁招?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

记绾长条欲别难,盈盈自此隔银湾。便无风雪也摧残。

青雀几时裁锦字,玉虫连夜翦春旙。不禁辛苦况相关。

——《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

凤髻抛残秋草生,高梧湿月冷无声。当时七夕记深盟。

信得羽衣传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人间空唱雨淋铃。

——《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栏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消息谁传到拒霜?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

银蒜押帘人寂寂,玉钗敲竹信茫茫。黄花开也近重阳。

——《浣溪沙·消息谁传到拒霜》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

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颜。黄花时节碧云天。

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

——《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已惯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秋。漫因睡起又登楼。

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劳人只合一生休。

——《浣溪沙·已惯天涯莫浪愁》

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鬓斗霜华。年来强半在天涯。

魂梦不离金屈戍,画图亲展玉鸦叉。生怜瘦减一分花。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

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苹洲。西风听彻采菱讴。

沙岸有时双袖拥,画船何处一竿收。归来无语晚妆楼。

——《浣溪沙·十里湖光载酒游》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伏雨朝寒悉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浣溪沙·伏雨朝寒悉不胜》

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边。相看好处却无言。

——《浣溪沙·十八年来坠世间》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