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之间关系

老糖话健康 2024-07-26 08:20:48

脏和腑虽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互相之间密切联系,互相依赖,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病理状态下,也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掌握脏腑相关的理论,对临床辨证施治,很为重要。现将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三种关系,分述如下:

一、脏与脏

1.心与肺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脏的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了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气为阳,血为阴。血的运行需赖气的推动,气也必得血的运载,才能敷布到全身。因此,仅有血,而无气之推动,则血凝而不行,成为瘀血。如果仅有气,而无血,则气无所依附而涣散不收。所以古人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

在病理上,常见的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肺气不足,宣发无力,不能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而造成心血瘀阻。

第二种是心气不足,血淤不运,肺气不能依附于血而宣降失常出现咳喘。

第三种是心主火,心火过旺会灼伤肺阴,而出现的心悸、心烦、咳嗽、咯血等证候。

2.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肝藏血,心主血,二者互相配合,完成生理的血液环流。因此,心、肝阴血不足,往往互为影响,心血不足时,肝血常因之而虚;肝血不足时,心血也常因之而弱。

其二、肝主疏泄,心主神志,肝和心都有赖于血的濡养,因此,心、肝两脏有病,在精神变化方面往往互为影响。如肝血不足,除见头晕目眩、爪甲不荣外,常兼见失眠、惊悸等心的病症;心阴不足,虚火内盛,除见心烦、失眠外,亦常兼见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等肝病的症状。

3.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脾又为生化气血之源,心血有赖于脾的水谷精微以化生,又赖脾气统摄的作用,故血不致溢出脉外,而脾的主运化和统血功能也有赖于心血的滋养,脾气足则血有生化之源,而心血充盈。若脾气虚则运化失职,化源不足,就会进一步导致心血虚;思虑过度,血虚无以滋养于脾,就会造成脾气不足,形成心脾两虚,出现眩晕、心悸、健忘、失眠、面晄、纳少等症状。

4.心与肾

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故心阳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抑制心阳,使心阳不亢。这样的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习惯上叫做“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与肾必须通过脾胃的转输才能相交通。

另一方面,心主神志,肾主骨生髓,通于脑。故人的思维活动与心肾有关。若心肾的阴阳不交,也会表现在精神意识方面,如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症。

5.肝与脾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统血。

肝藏血而主疏泄,脾司运化,为化血之源。脾胃的升降与肝气的疏泄密切相关,若肝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血液生化有源。若情志郁结,肝失疏泄,影响于脾胃升降失常,造成脾失健运的病理变化,而出现胁痛、腹胀、脘满不舒、纳呆、恶心、泛酸、呕吐等症状,临床上称为肝脾不和,肝气犯胃。脾病也可影响于肝,如脾气不足,消化吸收无权,血无生化之源,也可导致肝血亏损,出现头晕眼花,视物模糊,月经涩少等症状。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日久蕴热,湿热交蒸,也可使肝的疏泄不利。有时肝不藏血、脾不统血二者并见,相互影响,而出现月经过多,经超前,或其他出血症状,临床上称“统藏失司”。

6.肝与肺

肝的经脉上行,贯膈而注于肺,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升降运动。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往往可以循经上行灼肺,而出现胁痛,急躁易怒,兼有咳逆、气急,咯血等“肝火犯肺"的症候;若久咳肺阴不足,肃降失职,亦可导致肝气不调,而出现干咳,潮热,颧赤,兼有胁痛,易怒等症状。

7.肝与肾

肝藏血、肾藏精,肾精与肝血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生理方面,肝血必须依赖肾精滋养,肝的功能才能正常;肝血充盛,使血化为精,肾精才能充满。若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成为临床上常见的肝肾两虚的症候。由于肝肾两脏常是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所以有“肝肾同源”的说法。在病理上,肝与肾均属下焦,都分阴阳,即肝阴、肝阳、肾阴、肾阳,互相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若因某些原因,引起一方的不足,可导致另一方的偏亢。如肾阴不足,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如头痛、目赤、急躁易怒,就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候。相反,一方偏盛,也可以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如肝阳偏盛,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而同时出现腰酸痛、遗精、耳鸣等症状。

另外,肝的疏泄与肾的封藏之间也存在着互相制约和互相调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与男子排精的生理活动。在病理上,二者功能失调,如肝疏泄太过,肾失封藏,则可出现女子月经不调,及男子遗泄等病症。

8.肺与脾

脾主运化,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肺气的健壮,有赖于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因此,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脾气的强弱,也就是脾有助肺益气的作用。另一方面,脾主运化水湿,而水液的代谢又与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有密切关系。肺脾二脏在水液代谢方面也是密切相关,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过程。正因如此,脾与肺,在病理变化上,也必然互相影响。例如脾失健运,水湿不能运化,聚而为痰饮,则可影响肺气的宣降,产生痰饮咳喘,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再如肺气久虚,在一定情况下,需用补脾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肺气便逐渐得到恢复,这就是临床应用的“补脾益肺”之法。同时肺有病也可以影响脾脏,如肺气虚衰,宣降失职,因而引起水液代谢不利,湿邪停留困住脾气,便出现水肿、倦怠、腹胀、便溏等症状。

9.脾与肾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反映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方面,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精为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滋养;相反,脾的运化功能,又必须肾阳的温煦,才能发挥其消化和吸收的作用。故在生理上,先天和后天是相互配合的,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病理上,脾肾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可导致脾阳不足: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谷精气,进一步可引起肾阳不足,在临床上都可表现为腹满、肠鸣、大便稀溏、腰膝痠痛、形寒肢冷等“脾肾阳虚”的证候。

10.肾与肺

肺为气之主、腎为气之根。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在水液代谢方面,脚主一身之气,水液只有经过肺气的宣降才能达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下输膀胱,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而肾中阳气主水液代谢的升清降浊,二者配合,共同完成水液的正常代谢。因此,水液代谢障碍的病变,肺肾二脏常相互影响。

在呼吸方面,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两脏协同维持人体呼吸出入的功能。

在病理上:肾气不足,不能摄纳肺气时,就出现气喘、气短等症状;或肾阳衰微,不能化水,导致水邪上泛犯肺,而出现形寒肢冷、小便不利,兼有胸闷,咳喘等“水饮射肺”的证候:同时腎阴不足,亦可导致肺阴亏损,而出现潮热,干咳等症;反之,肺气虚弱或肺阳亡伤,久之也可影响肾脏,而造成肾不纳气,肾阳亏损等病理变化。

0 阅读:2

老糖话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