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壶型的多样化

紫砂文玩 2024-03-28 00:09:27

紫砂壶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壶型的多样化,即便是同一类壶型,不同匠人制作出来的样子也各有特色。莲子、掇只、掇球这几种壶型,关于它们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最早出现的是莲子,明代问世。原始的莲子器形,由一个圆叠加上另一个圆,从小到大,不断重复,展现了中国传统寓意中的“连生贵子”。“掇”,在紫砂壶中意味着落起来的意思,“掇球”,便是落起来的球。有资料记载,“掇只”是由邵大亨原创的,由莲子大壶改变成壶型,去掉了莲子把下的耳朵,盖里也变化成双层,这可能是掇落起来的最初起因。后来冯友庭与程寿珍师徒对掇只进行了改良,将掇只的脖子加高,盖更接近半圆型,壶钮也更圆。这样的设计使得壶身更像三个落起来的球,因此被称为掇球。掇球壶有圈足,这种设计源于一把大亨款带足壶的发现。这把壶目前由上海许四海老师收藏。

莲子壶于明代问世,其造型有两种说法,一说取象形,另一说则是由古时南方用于煮莲子粥的莲子罐演变而来。佛家有云:“莲又心生,心生万相”。莲子壶在明崇祯年间开始流行,其造型为“罐”状,直口、垂肩、圈足,身形鼓腹长圆,盖面微鼓,整体形状仿佛一颗莲子。莲子壶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整体饱满、肩颈舒展、张弛有度、口盖略大,弧形盖顶与饱满的身形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流、把线条过渡柔美如行云流水,整体视觉匀称。壶把根部带有一个“尾巴”,即壶把底端带有垂耳,使用时可以用无名指抵住,以免烫手。这个独特的设计也为日后区分莲子壶和掇球壶提供了重要的辨识特征。然而,莲子壶的整体外观轮廓并不局限于完全的圆形概念,其造型可以略高或略矮。

邵大亨在清道光年间创造了一种叫做掇只壶的茶壶。这种茶壶是由莲子形状演变而来,壶的体型增高。清高熙所著《茗壶说》中记载邵大亨所擅长的是制作多种款式的茶壶,并且尽力模仿古代茶壶制作,其技艺水平与古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掇只壶的肩部、颈部及腹部轮廓匀称,雅致而不失通俗,受到广泛的欣赏和赞美,没有因壶的质量不佳而受到批评。有见识的人认为这种壶后来居上。壶盖与壶口紧密配合,即使倾斜也不会掉落。壶口内厚而狭窄,可以防止壶嘴损坏。壶的气孔设计在外小内锥,形状如同喇叭一样,因此不会存在气流不畅的问题。

邵大亨创新设计的掇球壶,通过各部件及整体轮廓展现出多圆组合的特色,仿佛用圆规精心绘制。壶身、壶钮呈现球体形态,壶盖、壶流、壶把则呈现半球体形态,壶盖作为衔接部分,完美融入整体设计。尽管整体造型简洁静谧,却展现出鲜明的动感与力度。掇球壶的设计饱满敦实,浑朴醇厚,洗练含蓄。作为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掇球壶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其基本造型由小、中、大三个球体依次排列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微小如小球叠于大球之上,因此得名掇球壶。

“莲子”壶与“掇只”、“掇球”壶三者的基本区别:

从壶的演进视角看,“莲子”壶的出现先于“掇只”壶,后来才是“掇球”壶。“掇球”壶是“掇只”壶的一种变体。另一些研究者则主张,“掇球”壶是从“莲子”壶逐渐演变而来,其主要变化是将“莲子”壶把手下面的壶钮去除。“掇球”壶和“掇只”壶的基本区别在于:“掇球”壶强调“球”,因此没有足,壶盖圆鼓突出;“掇只”壶则强调“只”,因此有足,壶盖较宽且扁平。

0 阅读:4

紫砂文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