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非分之想

言字语 2023-01-07 11:26:12

清末,京郊有一秀才,姓王名平安。王秀才从年轻时就想跻身仕途,然而屡试不第,直至五十岁上才认命作罢,在家开办学堂以教书为业,早起晚眠十分勤勉。

当时,平常百姓家没有报时钟 ,作息时间全靠看天估计。王秀才幸而门前有棵梧桐树,树上有窝乌鸦,每早寅卯相交之时乌鸦必定啼叫,王秀才一听到乌鸦啼叫即起床到校备课和辅导学生晨读。虽说日子过得清贫一些,但名声甚好,倒也安然。

令王秀才意想不到的是,在他六十岁那年中秋前夕,在整修庭院时,偶然挖得一罐金银珠宝。

一日之间,王秀才成了百万富翁。俗话说,饱满生闹事,钱多殃邪思。王秀才发财后,忽然生出了纳妾生子之念。但又恐夫人不允,未敢直说,故每日装出愁眉不展的样子,长吁短叹。

夫人不解,便问其故:“夫君,以前咱清贫时,您整日吟诗填赋,喜笑颜开;现在咱已有家产万贯,您却长吁短叹闷闷不乐,难道为妻有何得罪之处不成?”

秀才说:“夫人有所不知,我正为万贯家产烦恼。你想,咱只有一个女儿,且已经出嫁,纵有家产万贯无人继承也是枉然。”

秀才夫人是个贤惠明理之人,她深知秀才的心思,也明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因此,她对秀才说:“夫君不必愁闷,尽早择娶一妾为王门生子,继承家业也就是了。”

此话正合秀才心意。于是即与夫人商量择娶事宜。

不久,王秀才从民间戏班中择娶一妾。此女姓方名艳玲,年方二十一岁,身段修长,曲线如裁 ,瓜子脸白里透红,十分标致动人。加上在戏班熏陶数载,走路,说话、眼神,做派都别有一番风韵,一进门就得到夫人的呵护。老秀才更是如获至宝,百看不厌,恣意狂欢。至于清晨到学堂备课辅导之事,暂时就顾不上了。

然而,王秀才毕竟是六十岁的人啦,时间不长,体力渐感不支,交欢之事日渐减少。对此,小妾艳玲有些哀怨和不悦。秀才只好多加抚慰,多予衣帛首饰安慰。至此,秀才又恢复了乌鸦啼鸣起床到校的老习惯。并与小妾商定,早饭由她送至学校。

王秀才预料不到的是,当小妾艳玲第一次到学堂送饭时,就引起了好一阵骚动。特别是有几个风流小生,更是眼馋心痒,想人非非。对此,秀才也察觉到了,可他想,你们是干馋捞不着,惟我有艳福!殊不知这就大意失了荆州。

学生中有个叫王大华的,其父在县城开钱庄,家道甚富。王大华虽说学业平平,但相貌出众,且胆子极大。偷鸡摸狗之事颇有手段。他自见到小师母后,就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每当小师母送饭之时,总要无话找话套近乎。

小师母本来就是个多情女子,自然也暗送秋波,把个王大华逗得魂不守舍难以自持。一天,他趁小师母送饭之机,将一纸团递与她手。小师母回家一看,上写着:“一见师母心已醉,茶饭不思夜难寐,若能与君亲一回,即人黄泉也不悔。”她好高兴好激动。

第二天早晨送饭时,小师母趁人不注意,也将一纸团交于王大华。王大华立即跑到厕所观看。 上写着:“王大华呀好宝贝,你见我醉我更醉,明晨老朽去校后,赶快来家来相会。”

看毕,王大华连蹦带跳,大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之状。

这一天,老师讲的什么,他似乎均未听到,只恨天黑得太慢。好不容易熬到天黑,他向老师说,这几天家中有点事,早晨就不来晨读了。晚上,他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只恨夜太长,刚到寅时,他就跑到老师屋后静等。老师刚出门,他立时窜人屋内,风风火火地脱掉衣服钻进被窝,与小师母亲热起来。

事毕,小师母说:“今天就演练到此,我还得给你老师做饭送饭。”

大华说:“还没亲够,舍不得。”

小师母说:“没办法,只好等到明天再会了。”

这样一连数月,二人更加如胶似漆,难分难解。但王大华总不能老不去晨读,怎么办?还是小师母想出了办法,她说:“你老师不是听到乌鸦啼叫就起床去学堂吗?明早丑寅相交之时,你就来用竹竿捅乌鸦,乌鸦一叫我就催他起床,他走了你就来,咱高兴一个时辰,再去学堂晨读。这样岂不两全其美。”

王大华说:“好,还是师母有点子。”

翌日晨,听到乌鸦啼叫声后,小妾即催秀才起床,秀才走,大华即与小师母云雨交欢,极尽欢乐之举。

过了不几天,王秀才感到不对:过去到学堂不久天就亮了,学生也就来了,这些日子怎么天老不亮学生老不来?他想,其中必有缘故。

这一天,他和往常一样,乌鸦啼叫后立即起床到校。但不多时,他又潜回家中,一看窗上有人影起伏晃动,他已明白了许多。为弄清原委,他蹑手蹑脚溜到窗下偷听。只听得屋内情语绵绵,云雨正酣,小妾嗲声嗲气地说:“大华,你老师可真是个老憨蛋,他怎会知道你用竹竿捅乌鸦让他腾地方。”

大华说:“师母,搂着你真好,浑身上下滑溜滑溜的,就像粉团似的。”

小师母说:“你更好,既丰满又结实,就像面筋似的。你师父瘦骨磷峋,权当根干柴,越搂越烦人。”

王秀才听到这里,实在忍无可忍,本想冲进去大闹一场,但又一想,还是等早饭时羞辱他们一番,劝其改正为好。于是忍气吞声到了学堂。

小妾艳玲送来早饭后,王秀才说:“各位都吃饭去吧,王大华留一下。”

王大华心中有些忐忑不安。不一会儿听到老师说:“王大华,我说几句打油诗,你对上再去吃饭,你听好了:月牙一出照正东,乌鸦不叫竹竿捅,粉团搂着面筋睡,却有干柴窗外听。”

王大华一听傻了眼。心想,坏了,让老家伙知道了,不由浑身直冒汗。过了好一阵才结结巴巴答道:“月牙一出照正南,这件事儿近半年,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说完只顾擦汗,不敢抬头。

这时,只见小妾艳玲满不在乎地说:“大华不用怕,我来对上几句,看他如何? ”接着吟道:“月牙一出照正西,老来莫寻年少妻,自己本来不中用,人家替替咋不依?”

三人只顾对诗议论,哪知门外有两个好事的学生偷听。其一已飞报王秀才夫人让其前来调停; 另一位破门而人说:“师父师母在上,容学生对上几句。 ”

只听他吟道:“月牙一出照正北,师父师母莫斗嘴,师母偷情不应该,大华贪色应有愧。”

正在这时,秀才夫人驾到,她弄清原委后,叹道:“我也对上几句吧:月牙一出照中天,老夫少妻情不坚,俺若有子在跟前,哪能闹出这一番。”

秀才夫人又说:“此事到此为止,不许张扬,不许再闹。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各人都好自为之吧。”于是一场风波平息了。

谁知,过了十天,王大华和艳玲突然私奔了,秀才家的一些金银珠宝也不见了。这让秀才好羞愧,好伤心。他顿足捶胸对夫人说:“我好糊涂,不该纳妾,不该纳妾。”

夫人劝道:“你也不必太自责,看来,还是咱们相依为命,共度晚年吧。”

接着吟道:“月牙一出照九州,命中无缘莫强求,人财散去得安乐 ,相扶相携度春秋。”

自此,二人相互体贴相互关照,过得倒也平安。

时间一晃,十五年过去了。这年中秋节晚上,秀才夫妇正在院中饮酒赏月,忽见一个十五六岁,模样酷似当年王秀才的少年进得院来。进门后,双膝跪在二人面前连叩三个响头,然后泪流满面说:“父母在上,受小儿一拜。”

这一举动,把秀才夫妇给弄蒙了,二人急忙向前把少年拉起让其坐下,遂问其故。少年说,他叫王京生,先母叫方艳玲,先母临终时曾一再嘱时,让他回家认祖归宗,说着便把亡母的书信送给了秀才。秀才夫妇一边听他叙说一边观看书信。

原来王大华与艳玲私奔后未敢回家,二人一起到了京城,变卖了一些珠宝,买了两间临街房开了一家小铺,经营小百货。艳玲曾多次对王大华说:“现在咱已有了安身之地,不久就要添儿女了,以后得正儿八经地过日子。”

王大华也曾点头称是,但他毕竟是个浪荡公子,京城的灯红酒绿让他眼花缭乱,乐不顾家。他频频出人赌场妓院,艳玲生了小京生后,他越看越像王秀才,于是醋意大发,时不时对艳玲进行怒骂羞辱,甚至拳脚相加。后来干脆离家不归。

艳玲曾四处寻找,并托人打听,但一直没有音信。直到小京生三岁时才从一顾客口中得知王大华与一妓女私奔到南方去了。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艳玲击得五内俱焚。她痛心疾首后悔不迭,整日以泪洗面。好在小京生很聪明很懂事,五六岁就跟着邻居的大孩子学了不少诗词,还能帮助母亲看铺子卖东西。这期间艳玲也曾想回到王秀才身边,让他教导孩子读书上进,但又觉得无颜回去,只得日夜操劳,省吃俭用,让孩子去念私塾。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今年春上,她突然身染重病,一卧不起,多方求治,均不见效。她自知不久于人世,就把京生叫到跟前,向他讲了王秀才家的情况,并写了一封书信交于京生,说:“等我死后,你可将店铺卖掉,携带此信回去认祖归宗,好好伺候你父和大娘。”

听着京生的诉说,看着方艳玲的忏悔和嘱托,秀才夫妇早已老泪纵横,京生也已泣不成声。一顿抱头痛哭之后,秀才夫人说:“好了,都别哭了,今天是中秋节,京生儿回家团圆,应当高兴才是,来咱们喝酒。”

自此一家三口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过得安然快活。

这正是:“月牙一出照山河,人生为戏有离合,非分之念添烦恼,淡泊宁静得快活。”

11 阅读:617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