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人工养殖现状怎么样?

景锋侃三农 2022-10-30 20:38:38

摘要: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又叫“娃娃鱼”,属于两栖纲(A m p h i b i a)、有尾目(Vrodtle)、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大鲵属(Andrias),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野生的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因大鲵生活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捞,野生大鲵几近灭绝,而其特殊的进化地位又使其成为了动物研究学者们热点研究对象。本文重点对近年来中国大鲵人工养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同时通过简要分析大鲵的饲养条件、繁殖方式、人工繁殖技术等方面,为后续研究大鲵人工饲养提供参考。

1 中国大鲵人工养殖研究进展

中国大鲵是1869年在中国西部被发现的。我国对于大鲵的研究始于60年代。在70年代,一些大鲵产区的相关部门开展了对大鲵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人工饲养试验,为合理利用与保护大鲵资源做了一定的工作。从90年代开始,大鲵人工养殖兴起并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特种水产养殖业的重点。在陕西、重庆、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和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大鲵养殖业发展尤为迅速。为增加农民收入,多地政府将大鲵产业作为特色农业进行重点开发。

据相关统计,2010年全国正规大鲵养殖场几百家,养殖户近5000,养殖量100~150万尾,人工繁殖单位 100 多家,年人工繁殖幼苗近55万尾。从2012年开始大鲵市场价格与需求急剧下降,出现拐点,由之前的1500元/斤下降至 2017年的75元/斤左右,2018年起开始有所回升,至2019年人工养殖的中国大鲵价格在150-200元/斤之间,但随后又开始大幅下降,至如今2022年末,网上人工养殖的娃娃鱼销售价格已经下降到了30-60元/斤。尽管大鲵人工养殖产业发展遭遇瓶颈,但相关的研究未从停止。

2 中国大鲵饲养条件

2.1 生活习性

中国大鲵和大多数两栖动物一样,生活习性为昼伏夜出,白天将身体常藏匿于洞穴内,头向外,受惊时则迅速离洞向深水中游去。傍晚和夜间出来活动和捕食,成体的食量很大,全年食物包括螃蟹、线虫、昆虫幼成虫、马陆、青蛙、鱼、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有时还吃小鸟和鼠类。随着温度变化,野生大鲵在9-10月份开始新陈代谢减慢,活动逐渐减少,冬季则深居于洞穴或深水中的大石块下冬眠,一般长达6个月,直到翌年3月开始活动。不过它入眠不深,受惊时仍能爬动。

2.2 栖息环境

中国大鲵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野生中国大鲵主要生活在海拔为200~800m的水质清澈、水流湍急的溪流或河岸边岩洞、大石下、石隙或水草繁茂的凹坑内,主要栖息于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里。而水质浑浊,会使其呼吸受阻,甚至导致死亡。白天,中国大鲵潜居在有回流水的洞穴里,每一尾占据一穴,栖息洞穴一般都不随意变动,在傍晚和夜间的时候出来游动并捕食,觅食后仍返回原来的洞穴。有研究表明,水深、洞口宽、水流速度、河底组成等生态因子对于大鲵栖息洞穴选择最为重要,而其中海拔和洞口高度的影响不大。

3 中国大鲵繁殖方式

大鲵每年5-9月繁殖,繁殖方式以体内受精为主,其中8月为繁殖高峰期。发情时,雄性泄殖孔的内周有一圈突出的白色乳点,孔的周围充血红肿,桔瓣状的肌肉隆起,雌性泄殖孔的肌肉则是松弛的。雌性大鲵在雄性大鲵求偶行为的刺激下,尾随在雄性之后,缓缓游动。雄性乘机排出乳白色的精包,徐徐沉落水底,雌性则以泄殖腔的边唇扣住精包,随之将精子吸入体内,储于输卵管中,等待着与卵子会合而受精,而精包的胶质包膜则被遗弃到体外。

在雌性大鲵产卵前,通常首先由雄性用头、足和尾部把洞穴做的“产房”清扫干净后,雌性才住进去。产卵多在夜间进行,雌性一次可产卵400-1500枚,卵为乳黄色,直径5-8毫米,并形成长达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的念珠状卵带,飘浮在水中,有时也成块粘贴在石壁上。雄性随即排精,在水中完成受精过程。雌性产完卵后即离开洞穴,卵靠自然温度孵化,由雄性留在洞穴中负责监护。孵化期为30-40天,最多也有长达80天的,随水温的不同而变化。

4 人工繁殖技术

4.1 全人工繁殖模式

大鲵全人工繁殖技术是在全人工参与的条件下,提取精子和卵子进行人工授精,然后通过孵化获得幼鲵,此法可有效提高亲鲵的参繁率,但对亲鲵和卵伤害较大,受精卵孵化率较低。

4.2 仿生态繁殖模式

仿生态繁殖是根据野生大鲵的生活习性以及生存环境进行养殖池建设,让大鲵在自然或接近自然的条件下生存,自然产卵、受精、孵化,此法对亲鲵损伤小,受精卵孵化率高,但参繁率较低。

4.3 人工与仿生态相结合繁殖模式

经过几十年探索,目前,国内已经形成大鲵全人工繁殖和大鲵仿生态繁殖两种繁殖模式。二者各有优缺点,人工繁殖存在技术难度大、投入劳力多、对亲本有损伤、且出苗率不高(20%-38%)等缺点;仿生态繁殖存在短期较难见效,产卵率不高(30%-40%),占地面积大等缺点。是否可以集中二者优点形成一种更加高效的繁殖模式呢?有研究表明,经人工催产使用过的亲本,完全可以继续用于生态繁殖,其繁殖性能不受人工催产的影响,并且经过人工繁殖,可以从海量的后备亲本中将成熟的优质亲本选择出来用于生态繁殖,以缩短生态繁殖的见效时间。因此,人工与仿生态相结合繁殖模式将会是以后大鲵繁殖的主要方式,人工与仿生态相结合繁殖模式中的参繁率、成活率将会明显高于 2 种单独的繁殖模式,且对亲鲵的伤害较小,易于规模化生产。

5 未来展望

大鲵因其营养物质丰富,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当前,人工繁殖、疾病防治、饲料研发、销售市场等问题是大鲵规模化养殖中所遇到的颈瓶,在未来,大鲵人工养殖要想做好做大,就必须仅仅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要加强对大鲵的繁殖生态学研究和亲鲵培育,进一步提高对其繁殖习性的认识,掌握好大鲵人工繁殖技术。要重点研究大鲵人工养殖过程中各类疾病的发生条件和预防措施,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商品鲵质量。要通过营养学研究确定其生长各阶段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评定原料利用价值,优化原料选择,掌握各类添加剂对大鲵生长性能及生理机能的影响,制定出需求且易于规模化生产的饲料配方,从而降低养殖成本。大鲵人工饲养场要做好宣传工资,积极打通销售渠道,让人工饲养的大鲵有市场,有出路,才能让进一步促进大鲵人工养殖产业持续发展,实现振兴大鲵产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段延,熊斌,颜文博,等.大鲵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2) : 144-149.

[2] 刘国钧.我国的稀有珍贵动物—大鲵[J].动物学杂志,1989(3) : 43-45.

[3] 方耀林,张燕,肖汉兵,等.野生大鲵及其人工繁殖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08,32 (5) : 783-786.

[4] 阳爱生,刘国钧.大鲵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1979(2) : 1-5.

[5] 李正友,罗永成,谢巧雄,等. 贵州大鲵产业现状及发展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9) : 118-121.

0 阅读: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