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士族的兴衰

四月故事會 2024-04-04 04:08:10

士族,或称世族,指拥有儒家经学背景,世代为官的家族。他们长期占据政府高位,成为社会里的望族,又是政治上的门阀。

士族是魏晋南北朝共有的现象,但南方汉族政权下的士族,更具规模,得天独厚,而且长期把持朝政,并压抑寒门出身的官僚,带来士族寒门对峙的社会环境。

士族长期把持朝政,可说是政治动荡的结果。自曹魏以来,朝廷采取简便的选拔及评核官员的机制,即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原意是依家世及才德,为官员评定品等,再按品等授予官职。此制度有两大弊端,导致后面产生了恶性循环:

弊端一是负责品评的官员大都来自士族,评审过程偏重家世;

弊端二是朝廷按品等容许占田及荫户,于是高品等者恃其政治与经济影响力,在品评过程中占据优势,带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结果。

朝廷能容许这样不平等的现象,不单单为了动荡中的简便,也是君主面对现实的政治交易。

当时晋室南渡,君主依靠的是北方士族的支持。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君主司马氏依靠王导家族,才能顺利建立东晋。东晋采取”侨寄州郡“政策,维持北方士族种种特权。东晋时期的琅邪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庚氏、谯国桓氏四大家族更是举足轻重的士族。

另外,君主南渡,某程度也是寄人篱下,需要南方士族的支持,于是拉拢江南望族顾荣和贺循等,进一步巩固士族政治。

士族政治在东晋到达高峰,在南朝时期缓缓没落

士族长期把持政治,根本没有奋进的需要,暮气日深,对国事显得无知,而且生活腐化,只管竞逐奢华,部分士族子弟沉醉于搽粉涂红,以柔弱形象为荣。

士族子弟往往因家世而把持高位,往往不关心国事,不追求建功立业,甚至轻视实务,把实务工作视作”浊品“,自命为”清流“,更有厌弃兵事,对乘骑习射都不掌握,管马而不懂马。因此,士族没落是自身腐化的结果。

对君主而言,士族受重用是互相利用,当士族本身腐化,渐渐失去其利用价值,君主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君主不甘于长期受士族威胁,士族表面上拥护朝廷,实际上只顾家族利益。

南朝君主多出身于寒门,如南朝首位君主刘裕出身于市井,他们依靠军功起家,不满士族的专横,轻视皇室,于是刻意提拔寒门,或给予寒门担任要职,如中书舍人,或节制特权,如废除一些”侨寄州县,或扩充太学,以提拔寒门出身的人才。

虽然南朝君主大多协调士寒的关系,但实际上让士族养尊处优,使他们逐渐离开权力中心,同时对寒门委以实权,让他们积蓄经验,地位渐渐上升。

士族本身的腐化,是其没落的关键。士族子弟谋生力弱,自然难有维护利益的能力,更经不起政治震荡的考验。南朝梁武帝时,侯景起兵叛乱,攻占建康,最终被平定。

侯景因曾向士族求亲被拒,侯景乘势报仇,叛乱期间杀害大量士族子弟,令其家族成员散离,毁坏其所据的田地村庄。当中不少士族子弟在逃亡中不懂照顾自己而饿死。侯景之乱的打击,显出士族的腐化,没有振作的能力,只得步向衰落。

士族从兴而衰,是一个缓缓的过程,南朝的士族,权力被削弱,意思是不再独揽朝廷要职,相对于寒门,士族出身的官员的比例不断下降。但直至隋唐时期,世家大族仍然占据相当的朝廷要职,士族与寒门的角力仍然延续。

0 阅读:52

四月故事會

简介:圣经故事分析,历史故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