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的“超级地头蛇”们,正在闷声发大财

啸瞰风云谈商事 2024-04-14 05:09:15

1

在之前关于零售行业的分享中,我们多把目光聚焦于山姆、瑞幸、罗森、开市客这些国际巨头,但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

在国内,无论这些企业的声名有多显赫,它们在各自的赛道里也不过占领了一部分市场,在一片更大的视域里,还有更多优秀的本地企业值得我们去关注。

他们有一些你略有耳闻,有一些除了当地顾客鲜为人知,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行业的佼佼者,任凭你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到了这些企业的地盘上也只能认怂。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介绍一些在零售行业不太“知名”,却一直在闷声发大财的“地头蛇”们。

2

你知道全国便利店排名前四的城市是哪几座吗?

不是北上广深,而是东莞、长沙、太原和厦门。

没错,它们全都是二三线城市,而且这些地区的便利店有个共同点:基本都以本土品牌为主。

东莞有美宜佳、嘉荣、合家欢、长沙有芙蓉兴盛、厦门有见福,诞生于东莞的美宜佳更是遍布华南,被称作“中国最强便利店”。

但比起这三座城市,山西省会太原却有点与众不同。

其他城市的本土便利店再强悍,依旧被外资便利店广泛渗透,但在太原,你见不到一座全家或7-11,这里的便利店据说比公交站还多,还盛传着一句名言:三步一唐久,五步一金虎。

唐久与金虎堪称太原的便利店“双雄”,他们犹如当地的肯德基与麦当劳,你开在哪儿,我就跟到哪儿,目前两大品牌的门店数量均已超过2000家。

不过我们今天的主角,是唐久便利店。

7-11董事长和罗森总裁曾对唐久做出如此评价——它是本土最优秀的便利店。

日本的便利店品牌独步全球,能获得他们的肯定,证明唐久绝不简单。

唐久便利店创立于1998年,那时候的太原别说是便利店,就连超市也屈指可数,不少当地消费者甚至连便利店是啥都不知道。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唐久决定对标7-11、罗森等国际巨头,成为太原这座“便利店荒漠”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全面模仿日系便利店的经营模式,包括采取24小时营业,提供多元化商品,甚至连门头设计都“抄袭”了7-11。

但唐久对日系便利店的学习,并没有停留在“山寨”层面,早年在日本考察期间,唐久的创始人杨文斌就发现了日式便利店成功的秘密。

便利店最核心的价值,既不是性价比,也不是品类多,而是靠提供本地化的商品和服务,为居民们带来最大限度的便利。

所以日本的便利店不仅卖普通快消品,还出售便当、酒水、报刊杂志等针对白领的商品,以及存取款、洗衣、卖彩票等便民服务。

当各大便利店纷纷进军鲜食赛道的时候,唐久立即建立了自己冷链鲜食工厂和烘焙厂,可同时生产盒饭便当、寿司饭团、三明治、面条、面包以及各种熟食,充分满足本地市民的胃口。为适应本地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唐久还专门提供团餐,以满足大型集体的用餐需求。

一旦有了自己的供应链,唐久就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新品。

比如唐久曾注意到在小红书上刷屏的”冰皮面包“,这款产品在太原还没有商家提供。于是,公司当即决定在自己的烘焙工厂研发冰皮面包,由于其他对手还没来得及反应,唐久的冰皮面包一问世就在太原大卖。

除了销售商品,唐久还学到了日式便利店的另一项精髓——本地化服务。

在唐久店内,你可以缴纳水费、电费、煤气费、有线电视费,还能为电动车、手机充电,有的门店还兼职快递驿站中心,可寄存快递包裹。唐久对城市环卫工人也非常关心,为他们配备了热水、微波炉和休息区,以备不时之需。

正是这些服务细节,也让唐久在太原人民的心中牢牢扎根。

当日系便利店气势汹汹杀向太原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机会了。

比如全家的饭团比唐久要贵,味道又不好吃,而唐久的饭团则更符合本地人的口味。包括关东煮也是,唐久对关东煮做了不少改良,即便价格差不多,自己的也更受当地顾客的喜爱,而日系便利店的关东煮还没达到这个火候。

另外,唐久还有大量适合北方口味的商品,比如包子、馍馍、刀削面等等,日系便利店在这方面就考虑的比较少。

唐久还有一项外资便利店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提供到家服务。

你可以在唐久的小程序上点早餐、下午茶、甜品或咖啡,哪怕是一根雪糕,唐久的店员都会亲自送货上门。

为了提高配送效率,唐久专门开发了一个数字化平台,可以及时了解每家店的库存、订单和销量。

唐久还培训自己的店员,教他们如何分拣、装袋、减少差评。

最后,唐久还试着将门店与前置仓相结合,实现仓店一体,提高物流的效率,这对国内便利店而言尚属首次。

唐久能在当地便利店市场取得统治地位,关键打法就是——本地化商品+到家服务。

两者的背后,离不开唐久对本地消费者的熟悉,以及对供应链的掌控。

那些国际巨头之所以玩不过唐久,核心原因是信息差,你对当地顾客不如唐久了解,对当地供应链的掌控力也不如对方,而这些信息差最终都会产生交易成本,最终成为价格与服务的劣势。

尽管唐久已稳坐太原便利店老大的位置,但它没有满足于“偏安一隅”。

唐久的门店已经遍布西安、郑州等北方城市,并开始向河北石家庄进军。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唐久将从太原便利店“一哥”,成为北方便利店“一哥”。

3

接下去要介绍的这家超市来自黑龙江鹤岗市。

它的名字叫比优特,创立于1996年。目前的门店集中在东北地区,分布于鹤岗、哈尔滨、沈阳和大连,总共50多家门店,2023年的全年营收超过50亿元。

当传统商超大面积关停的时候,比优特却保持着每年20%的营收增速,它是如何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

答案是四个字: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的理念来自日本丰田,这家车企曾给比优特的创始人孟繁中带来了巨大的启发。

据说有一次孟繁中视察仓库时,发现店内员工全部都在仓库里找商品,而前场几乎没有一个服务人员,直觉告诉他哪里不对劲。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罕见,像沃尔玛和大润发这样的商超,门店后面都有一座巨大的仓库,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方便供货商直接把商品送到店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库存充裕,防止因缺货失去销售的机会。

但这样一来,门店就得腾出大量面积留给仓库,还得为找货和补货加派人手,这就增加了超市的人工与租金。

能不能减少仓库和人员呢?最终,日本丰田汽车厂提供了答案。

2019年,孟繁中去日本丰田汽车厂参观,在生产车间,他吃惊地发现,丰田工厂居然没有库存,所有零部件都是供应商在第一时间根据需要送到现场的,到货之后立即组装。

这便是丰田大名鼎鼎的“零库存”理念,孟繁中由此萌发了灵感,为什么比优特不能像丰田一样实现“零库存”呢?

这里得强调一点,丰田的“零库存”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是由丰田与供应商的关系决定的。在日本,丰田主要的零部件供货商,都集中在丰田总部所在的丰田市附近,而且丰田还持有其中不少企业的股份,正是这种紧密关系,保证了供求双方能够及时满足对方的需求。

而比优特与丰田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和当地供货商的关系同样紧密,比优特与他们打了几十年交道,彼此知根知底,孟繁中可以随时“提货”。

比优特“零库存”的具体做法就是,除了生鲜商品,不设专门的仓库,所有商品到店之后直接陈列到货架上。

为此,比优特还特地提高了配送频率,每天都会根据实际需求订货、配货,严格按照销售多少就定多少的原则,确保商品不会断货,同时也没有太大的库存冗余。

自从“零库存”实施以来,比优特门店的库存较以往减少了40%,门店员工减少了600人。在接手一家当地的家乐福之后,比优特将经营面积由原本的1-2万平米缩减到5000平米,哈尔滨门店的SKU从最初的33000个减少为17000个,缺断货率也被成功控制在1%左右。

除了践行”零库存“的理念,比优特在人效上也做了不少改进措施。

比如通过推广AI电子秤,让称重与付款都在收银台上完成,省去了传统超市单独的称重环节,为企业减少了近200个人力。

为了提高信息录入的效率,比优特的IT部门专门开发了一套统计工具,让原本需要花一天时间的信息录入工作仅需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门店也不再需要配置专门的微机员。

孟繁中对员工的工作时间也做过细致的观察。

过去比优特的员工总会在开业前两小时到店,之所以早到是为了腾出时间整理货架,以迎接第一波客人。

但问题是,干这些活不需要那么多时间,在接待完首批客人之后,员工们就没事干了,而下一波客人至少得过一个小时才来,那么这段时间就被“浪费”掉了。

于是孟繁中把员工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改为提前10分钟到岗,这么短的时间足够把第一波客人所需要的商品摆到货架上。等第一波客人走了之后,再花剩下的时间陈列其余货架。

之所以将2小时改为10分钟,是因为每天早上到店的第一批客流都是大爷大妈,他们数量有限,而且不会买太多东西,没必要把陈列工作前置到开门前。

同理,孟繁中还规定门店全体店员必须在打烊10分钟内下班,由于收银员打烊后得花时间清点现金,大伙儿最终决定在店内设置保险柜,打烊后收银员拿走整数的钱,把剩余的钱放入保险柜,第二天再由出纳员在高清摄像头下清点。

这两项改革,减少了员工的工作时长,但是工作量并没有相应减少。

为了减少员工的无效劳动,孟繁中特地改造了比优特的货架,将原来的1.2米宽改为0.8米,这么做是为了将商品只放在左右两侧,从而避免员工为了拿中间的商品把两侧货物先取下再放回去。

另外,比优特在所有商品的包装箱上开了个洞,让员工直接从洞里把商品拿出来,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先把箱子拿下来再取货。这个小小的细节,却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取货效率,也让他们干活轻松了不少。

比优特在业内有着“东北胖东来”之称。2023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不少企业裁员降薪,比优特非但没有降薪,还给所有基层员工加了500元工资,赢得了大家的一致拥戴。

在比优特网站上有一个“每周答疑”版块,员工可以在板块中留言,表达对公司或领导的不满,目前相关留言已接近14000条。孟繁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畅所欲言,并随时随地洞察日常运营中的潜在问题,以做到立即改进。

众所周知,零售行业是一门“捡钢镚儿”的生意,你所有经营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替顾客省钱。但零售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只有留得住人才,才能决定企业能走多远。

4

我们要介绍的第三家企业,被誉为中国硬折扣超市的鼻祖。

这家店的名字叫乐尔乐,湖南朋友应该对这个名字比较熟悉。

目前乐尔乐已经有3900家门店,光是长沙的门店数量就高达1700家,在最新的“2023中国折扣连锁品牌TOP榜单”上,乐尔乐的门店规模排名榜首,比排名第二的好特卖多出了六倍。

乐尔乐成立于2011年,用五个字形容乐尔乐的精髓,那就是——极致性价比。

乐尔乐的商品便宜到什么程度?

一瓶农夫山泉,普通超市售价为2块钱,在乐尔乐仅需0.9元,一瓶5块钱的东方树叶,在乐尔乐卖3.7元,一听可口可乐在乐尔乐的外卖平台上甚至只卖0.01元,当然要买的话必须整箱采购。

乐尔乐被当地戏称为“价格屠夫”,但凡它开店的地方,商品平均价格要比周边的超市低20—30%。

低价已经融入到乐尔乐的基因,在业内有一种说法:乐尔乐号称商品零利润,他的利润都是通过供应链的博弈获得的,所以无论对手价格是多少,乐尔乐上来就比对方低15%。

另外,乐尔乐在选品上也严格遵循“性价比”路线,但凡贵的东西,无论多好也坚决不引进。

用乐尔乐创始人陈正国的说法,同样是卖白酒,在茅台与牛栏山之间,他一定选牛栏山,因为后者代表大多数人的需求。在乐尔乐,你还能买到几毛钱的牙膏,一块钱的方便面,陈正国认为,唯有极致性价比,才是超市给予顾客最重要的价值。

那么,乐尔乐是如何成就“极致性价比”的呢?

首先体现在门店的选址和装修上,乐尔乐喜欢选择临近学校或工厂的地方开店,这些地段位置未必有多好,但一定有稳定的基础客流,很多店干脆开在地下室或者二楼,这样租金就比开在一楼的超市更便宜。

此外,乐尔乐的门店装修也只能用low来形容。

以乐尔乐的上和国际仓店为例,这里的地板就是光水泥,室内挂着简易的大风扇,两边是高高的货架,堆头也非常简单粗暴,没有任何多余的包装。

但这还不算最简陋的,在陈正国创业初期,乐尔乐门店的照明甚至还在用电灯泡,为了节省面积,货架被不断加高,出于安全考虑,陈正国最后只能把货架焊在墙上。

与当下的零售主流不同的是:乐尔乐不卖生鲜,也不卖烘焙。原因很简单,生鲜与烘焙会增加供应链成本与管理难度,为了节省成本,乐尔乐只卖不需要冷藏或保温的大众消费品。

虽然购物体验不敢恭维,但是乐尔乐的低价对顾客依然有着巨大的杀伤力,上和国际仓的最高单日营业额曾高达700多万,去年这家店的营业额做到了11.76亿元。

当然,乐尔乐实现极致性价比的关键,还在于他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乐尔乐总部所在地长沙,拥有全国第二大综合性市场——高桥大市场。

高桥市场于1996年开业,占地1000亩,这里有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包含9100多家企业,20多万从业人员,所经营的商品品类高达170万种。

这里也是众多零售商的进货渠道,全部都是一级经销商,从他们手里拿货,价格会比较便宜。

对于乐尔乐而言,高桥大市场为它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这里不仅品类齐全,而且物美价廉,是乐尔乐保持价格优势的基本盘。

在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乐尔乐董事长陈正国只要去高桥振臂一呼,10分钟之内就能收到5000万资金,不管这一说法是否属实,至少生动地体现了陈正国对于高桥市场的“统治力”。

据说在高桥市场,已经有230家经销商与乐尔乐组成联盟,与乐尔乐结盟就意味着,乐尔乐可以决定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售价,他说卖多少钱,人家就只能卖多少钱。

一直以来,乐尔乐单店的毛利率低于18%,它的利润本质上是靠大规模集采,以及低毛利、高周转挤出来的。

至于为什么陈正国在高桥市场拥有如此强势的话语权,是因为他的眼光独到,还是人格魅力,亦或是有什么特别的利益分配机制,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这也是乐尔乐的不传之秘,都说零售行业没有秘密,其实不然,因为真正的秘密往往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即使看到了也学不来。

所以成功从来不容易被复制,你以为看到的一切,也仅仅是冰山一角,想要真正学习,就必须躬身入局。

5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下沉市场无疑是各大巨头的必争之地。

根据咨询机构的预测,到2030年,国内个人的消费规模将达到65.3万亿元,其中超过66%的增长将来自三线以下城市,以及广泛分布的县乡市场。

市场大有可为,那些零售“地域之王”们也蠢蠢欲动,纷纷向着千店万店进军。

唐久已经走出太原,他的下一个目标是称霸华北平原。

乐尔乐于年初成立了加盟招商团队,向全国市场发起了冲锋。

从目前来看,这些企业已经分别完成了从0到1、从1到10 的转型,那么接下来就是从10—100。

但这势必是一场艰巨的远征。

胖东来作为国内商超的天花板,实力和口碑俱佳,却迟迟不肯走出河南。

因为于老板知道,胖东来一旦走出河南,胖东来作为中国的“一所零售学校”,将成为一个笑话。

脱离本土供应链,胖东来引以为豪的极致服务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要么降低服务品质,要么承受不了高成本而关门,两者最终都会毁掉胖东来的口碑。

所以胖东来不搞大扩张,只求绝对的稳扎稳打,正是于老板的“佛系”,成就了中国零售行业的传奇。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胖东来的“觉悟”,在压力与诱惑面前,扩张是大多数连锁零售品牌的必经之路。

只是这条路的前方,充满了血雨腥风,因为中国的市场纵深太大,你迈出的每一步可能都是一个坑,只有极少数玩家能够扛到最后。

而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其实不在乎自己的城市有没有沃尔玛或胖东来,我们只需要身边能有一座爱你,懂你,把你当家人般看待的超市,这才是最极致的性价比,也是最温暖的烟火气。

10 阅读:2750

啸瞰风云谈商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