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胆囊炎、胆结石为预防癌变之根本--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凡霜评健康 2024-05-25 10:08:37

癌症是如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

癌症的病因不像胆囊炎,胆结石那样明确,不过,也并非一无所知,如今已明确:癌症是一种基因病,是人体内外环境因素导致相关基因突变引发的疾病。那么,哪些是可能导致相关基因突变的“内外环境因素”呢?

高寒的喜马拉雅山区,人们常将火炉放在腹部取暖,以致常见腹部皮肤生癌,口腔内破损残缺的牙齿对舌头的刺激常导致相应部位的舌癌。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有关,慢性肝炎可以导致肝癌,某些类型的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是官颈癌的病因等等。这些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因素都可能引发相关基因的突变,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近年来,医学界在乐于见到胆囊炎、胆结石变得易治的同时,却又惊异地的注意到胆道系统癌症的高发。据美国《癌症》杂志发布的“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近30年来全球胆囊癌和胆管癌发病率增加了76%,而在我国则增加了84%。胆道系统,从肝内的毛细胆管到胆总管都可以生癌。不过发生于肝内的毛细胆管及众多的细小胆管的癌症,一旦形成便在肝内形成肿块,其发生之症状、诊治之方法大抵与发生于肝细胞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相似,称为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与前者合称为原发性肝癌,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15%,一般不在胆、胆管癌讨论之列。

我国胆囊癌的发病率为每年、每10万人中平均发生3.8例,胆管癌为3例,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城市居民的发病率高于农村。问题不在于发病率的高低,而在于发病率在持续增高,更在于此类癌症难于早期发现,发现既晚,治疗效果自差。癌症难于早期发现,原因在于早期癌症常无明确症状,需待出现剧痛、发生黄疸、摸到肿块等情况时,才迫使病人就诊,即使立即诊断明确,已经多属晚期。

苗庆松主任手术中

而胆囊、胆管之癌症由于多发生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之基础上,病者或曾有胆囊炎、胆结石发作之经历,以至上腹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多不介意,甚至出现腹痛、黄疸之时仍未意识到情况有变,故诊断确立之时多已属晚期。胆囊、胆管癌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唯一有可能根治之法,但由于诊断多晚,能作根治性切除者甚少,故总体后果不佳,五年生存率不足10%。

预防胆囊炎、胆结石为预防癌变之根本

胆囊、胆管癌难于早期诊断、难于根除,预防应为努力之方向。

当然癌症之病因尚未最终明确,预防亦未能尽善尽美。但胆囊、胆管癌却常发生于胆囊炎、胆结石基础之上,从癌症发生的一般规律而言,胆囊、胆管癌之发生应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的物理的、化学的刺激因素有关。因此,预防胆囊炎、胆结石应为预防胆、胆管癌之根本。

大量的胆囊癌病例、约90%,都合并着胆结石,胆结石病人较无胆结石者发生胆囊癌的机率高出137倍,而且结石越大发生胆囊癌的风险也越大,单个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者较小于1厘米者胆囊癌风险高10倍; 胆管癌的病例中,合并着胆结石的10倍于没有胆结石的患者。都提示了胆结石对胆囊胆管粘膜的慢性刺激及继而发生的炎症与胆囊胆管的癌症发生有关。

当然,这并不是说胆结石一定会引起癌症,有统计在胆结石的患者中最终发生癌变的为3%~5%,并多见于多发性结石、较大的结石及合并有胆囊壁明显增厚、或胆囊息肉者。胆囊息肉是胆囊壁上的一种隆起性病变,多数为胆固醇性息肉,是因脂代谢异常,血中胆固醇析出而形成,常较小,一般并不会癌变。但另一种因慢性炎症或浓缩的胆汁刺激而引起的、约占胆囊息肉30%~40%的腺瘤型息肉,则有较高的、有报告为24.1~36.4的癌变率。因此,为预防胆囊,胆管癌,应从预防胆囊炎、胆结石入手

首先,在饮食上应避免高脂肪饮食,我国民众所患之胆结石多为胆固醇性结石,故应避免摄入过多的胆固醇类物质,以减少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其次,饮食的规律性十分重要,三餐按时进食,可使胆囊有规律地排空,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胆汁时更新,既可预防炎症又可避免胆汁浓缩形成结石。由于夜间不进食,三餐之中的早餐就更显得重要了,长期不吃早餐者无疑给胆囊炎胆结石的发生有了可乘之机。

此外,提高免疫力,减少胆道感染的机会: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鱼,避免华支睾吸虫等胆道寄生虫感染;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以免肥胖等皆有助于胆囊炎胆结石的预防。

0 阅读:30

凡霜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