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罕见与惊奇:小人物的彪悍人生,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白驹说 2024-03-11 08:45:28

△《杏园雅集图》(明·谢环·镇江本·局部)(中间人物为李时勉)

01 永乐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北京紫禁城。

“着火啦!着火啦!”

一阵嘈杂的疾呼声瞬间撕碎了黑夜的寂静,紫禁城随之炸开了锅。宫女太监打水的打水,扑火的扑火,忙活了整整一夜,但奈何火势太大,奉天、文华、谨身三大殿还是化为了灰烬。

要知道,此时距三大殿落成尚不满百日,这便惨遭雷劈失火,街头巷尾不免议论纷纷,一时间,京师流言蜚语满天飞。

明成祖朱棣同样忐忑不安,寻思着该不会真有那天人感应不成。思前想后,朱棣决定下诏,命百官上疏言事,针砭时弊,都不许给朕藏着掖着。

这可是皇帝您自个提的哦!

翰林侍读李时勉听闻后,立刻撸起袖子,洋洋洒洒写下一道长篇奏疏,一共涉及十五项政事,其中不乏迁都北京、大兴土木、下西洋等皇帝力排众议之事。

朱棣读完这道奏疏,差点当场气晕过去,朕不过让你们随便说两句,竟真有人蹬鼻子上脸了!震怒的皇帝迅速命锦衣卫逮捕李时勉,定了个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投入诏狱。

然而,到了七月,盘踞漠北草原的鞑靼人兴兵南下,一时间,京师风声鹤唳,人心惶惶。朱棣在心忧边患之余,不免想起了李时勉的那道奏疏,其中便提到了边患一事。

看来,这书呆子还是有那么点建设性意见的。随后,皇帝下诏将李时勉无罪释放。

不久后,在杨荣的举荐下,时年四十七岁的李时勉官复原职。而君臣之间的关系非但未受影响,反而有所拉近,后朱棣北征亦令李时勉随侍左右。

02 洪熙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紫禁城钦安殿。

这一天,以好脾气著称的明仁宗朱高炽已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两天前,朱高炽尚且生龙活虎,照常临朝听政,谁又能料到,短短两天时间,这位即位仅九个月的天子就将撒手人寰。

自己的身体状况,朱高炽心里跟明镜似的,于是,他召来朝臣、宫妃,仓促安排身后之事,同时急召远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即刻回京。待一切安排妥当,朱高炽方才长舒了一口气。

忽然间,一脸憔悴的朱高炽不知哪来的力气,一把抓住户部尚书夏原吉的手,忿忿地说了一句:“李时勉在朝堂上羞辱我!”说完,行将就木的皇帝再次陷入愤怒之中,任夏原吉如何宽慰,朱高炽的情绪仍是久久不能平复。

当天夜里,朱高炽暴毙而亡。

很明显,李时勉又闯祸了,甚至可以说朱高炽的驾崩有李时勉的一份“功劳”。

△李时勉

前不久,朱高炽将太子朱瞻基外调南京。针对此事,李时勉很有意见,专门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直言太子不宜远离皇帝左右。除此之外,他在奏疏中还提到:“臣愿陛下节民力,谨嗜欲,勤政事,务正学。”

其他三点都好解释,这“谨嗜欲”是什么鬼?朱高炽看着这三个字眼,脸都气绿了,来,赶紧宣李时勉进殿,朕要听听他到底是几个意思。

面对皇帝的质问,李时勉倒是敢作敢当,当即回答道:“听闻宫中内官远赴建宁府,只为选取侍女,此举使当地百姓大为惊恐,民心也为之惶恐不安……”

好你个李时勉,连朕的私生活你也要管!

朱高炽又羞又恼,随后故意找茬,命殿内武士用金瓜锤痛殴李时勉。李时勉已年过五十,哪经得起这顿暴打,当场断了三根肋骨,险些丢了性命。

就这样,朱高炽仍不解气,你李时勉不是爱管闲事嘛,那就让你多管一点。

第二天,朱高炽将李时勉降为交趾道御史,命他每天必须审一个犯人,上奏一件政务,即刻生效。

李时勉也是颇为硬气,愣是拖着重伤之躯持续上班三天,皇帝交代的指标一件没落,统统保质保量完成。

朱高炽心里头那个恨啊,也不管是否合理合法,命锦衣卫将李时勉投入了诏狱。没多久,朱高炽死了,而让皇帝临死都为之咬牙切齿的老李同志则正在诏狱中受苦受难。

也亏得在诏狱当值的锦衣卫千户曾受过李时勉的恩惠,看到恩公伤势严重,便偷偷找来大夫诊治,还为其采买来自海外的血竭入药,方才保住了老李的性命。

等到朱瞻基即位后,对于这个疑似“气死”先帝的罪臣李时勉,朱瞻基必定不会轻饶,不久,他便命人将李时勉带来由自己亲审。

或许是觉得李时勉过于可恨,朱瞻基立刻改变了主意,他又命锦衣卫王指挥前往诏狱,让他将李时勉截住,直接拉到西市斩首示众。

传奇人物必有传奇的命运,阴差阳错之下,王指挥与前一波传召李时勉的宫人擦肩而过,李时勉得以面见朱瞻基。

朱瞻基当然不会给老李好脸色,怒斥道:“你这个小臣竟敢触怒先帝!到底上疏了什么话,快快说来。”李时勉不卑不亢如实说道:“臣只是谏言先帝守丧期间不宜亲近妃嫔,而皇太子也不宜远离皇上左右。”

朱瞻基一听,老李这话没毛病,尤其是后半句,正是因为自己当初被老爹外调南京,才有了后来的险象环生,李时勉不仅无过,反而功劳。

朱瞻基因此怒气全消,甚至当场夸赞李时勉是社稷忠臣,并将其官复原职。

幸运的老李第二次死里逃生。

△李时勉行书·题陈宗渊洪崖山房图,故宫博物院藏。

03 正统

正统八年(1443年)七月,紫禁城太和门。

正在进行的朝会被殿外此起彼伏的呼喊声所打断,明英宗朱祁镇顿时龙颜大怒。

皇宫大内是谁胆敢如此喧哗?随后,一众宦官急奔出殿,前去一探究竟。

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

循着呼喊声而去,宦官们很快来到了午门附近,只见午门外乌泱泱跪了上千人,人人怒目圆睁,个个义愤填膺,眼睛里都好似要喷出火来。

近距离聆听呼喊声后,宦官们终于明白过来,这次事端竟是因李时勉而起的。

不久前,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代皇帝前去国子监视察工作。一般这类差事,王振总能收获各种孝敬,但这一次,王振大失所望。

当时,李时勉已升任国子监祭酒,对于王振这样口碑极差的奸宦,忠直的老李同志自然不会给他半分好脸色,更不用说什么孝敬了。这一趟下来,王振非但没拿到任何好处,还平白遭了老头不少白眼。

王大公公哪受过这般屈辱,回到宫中那是越想越气,不行,这梁子一定要找补回来。

于是,王振开始四处搜罗李时勉的不法举动,但都一无所获,最终,王振鸡蛋里挑骨头,硬是拿前次李时勉砍伐彝伦堂树枝一事大做文章,告他砍伐官树占为己有。随后,王振从皇帝处领了圣旨,将李时勉置于国子监门口,戴枷示众。

李时勉已年近七旬,还要受这戴枷之刑,校长受辱,国子监的学生们第一个不答应!在监生李贵等人的带领下,上千监生主动前往午门伏阙,请皇帝释放李时勉。

这可是大明立国以来头一次伏阙事件,无论皇帝还是群臣都从未见过这样的大阵仗,朱祁镇得报后也担心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因此立马下令赦免了李时勉。

这已是李时勉的第三次虎口脱险。

△李时勉楷书·《杏园雅集图》卷后跋,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正统十二年(1447年),七十四岁高龄的李时勉终于请辞成功,得以告老还乡。离京当日,包括朝中同僚、国子监弟子在内的三千余人自发为李时勉送行,声势之浩大,一时轰动京师。

而对于李时勉其人,《明史》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历任国子监祭酒,能凭忠直守节、德高望重而被士人所尊奉的,就当属李时勉了。

作为四朝老臣,李时勉始终在直言进谏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历经朱棣的诏狱、朱高炽的金瓜、朱瞻基的恫吓、朱祁镇的枷锁,无论何等风摧雨折,皆不能改其志。

而李时勉屡次因言获罪,却都能逢凶化吉,这样的运气,更令世人啧啧称奇。

真正的彪悍人生,远比小说更加精彩……

6 阅读:970

白驹说

简介:坚持讲述真实、有趣的原创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