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是什么时候由苏联彻底接管的?1936年2月20日东北抗联成立

萨沙讲史堂 2024-02-20 00:20:53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抗联是什么时候由苏联彻底接管的?1936年2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抗联在1936年正式建立,但在1940年前后受到严重的损失,几乎全部退入苏联境内。

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标志着抗联正式建立。这是抗联的最鼎盛时期,一共组建了11个军。11个军编为3路军,分别由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指挥,最多时高达3万多人。

在1940年第1路军在第6师师长金日成率领下退入苏联时,仅有不到百人。

第2路军在周保中将军率领下退到苏联,只剩下400多人。

第3路军情况不佳,各部分散作战,主力退入苏联只剩下200多人。

尤其到了1940年杨靖宇将军殉国后,抗联只有很少量的部队在东北境内活动,还局限于兴安岭等人迹罕至的山区。

在相对人多地区活动的赵尚志将军,也在1942年牺牲殉国。

至此,抗联在东北的实力已经微乎其微,等同于失败了。

那么,抗联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关内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却能进行的如火如荼?

原因有很多,我们一个个来看。

第一, 敌我力量悬殊。

抗联的实力是相当弱小的!

上面说到的3万人,只是名义上的3万多人。

抗联真正可靠的部队不多,这3万多人很多是收编的前东北义勇军甚至当地的土匪。

在抗联的11个军中,第8军军长谢文东和第9军军长李华堂先后叛变倒戈。

说起来,他们的叛变也不算稀奇。

第8军本来就是土匪和反正伪军合编而来,军长谢文东就是土匪出身。

第9军则是由部分东北军、土匪合编而来,军长李华堂同样是土匪。

这些部队当然不可靠,随时可能倒戈反咬一口。

为什么抗联招募这些不可靠的部队?说到底,还是因为客观条件太差,抗联兵力太弱,即便明知道这些所谓的盟友不可靠,也只能尽量拉拢他们。

抗联真正的骨干部队,到1938年底只剩下5000多人,此时不坚定的部队基本全部投敌或者逃散。

不过,5000人似乎也不少了,但要命的是东北日伪军的力量非常强大。

大家都知道,日本关东军非常精锐,曾经高达80万规模,武器装备也非常先进。

其实也不要说关东军,即便日本训练的20多万伪满洲国军,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大大强于抗联。

伪满洲国军主力部队,不但是按照日军标准训练的,也统一装备日式武器:步枪统一为三八式步枪,轻机枪为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重机枪则为大正三年式,火炮是75毫米的41山炮和38野炮。

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总兵力超过百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对于抗联最不利的是,在日本占领东北长达14年内,百万日伪军没有同苏联有过大规模的战争(诺门罕战役中日军主要参战部队仅为1个关东军第23师团)。

抗联依靠区区5000骨干部队,对抗如此强大的敌人,实力上确实差距太大。

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才出现抗联连连失利的情况。

第二, 条件艰苦,缺乏群众基础。

东北的环境不太好,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群众基础。

同关内不同,东北从清末开始几乎就是独立王国。民国张作霖统治以后,更是割据一方,自成体系,不希望东北民众有太多国家意识。

当时东北有自己的货币,自己的政府,自己的军队,群众没有真正意义上被中央政府管理过,缺乏足够的国家认同感。

伪满洲国建立以后,日伪又开始奴化教育,对民众进行洗脑,污蔑抗联是胡子、马匪,谁敢支持他们一律严惩,甚至要杀光全家。

所以,抗联得到群众的帮助较少。

而东北的自然环境,也是比较恶劣的: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抗联官兵只好在山里丛林中露营。“夏天遇雨时,用破被挂在树棍上支成棚,人在底下睡,雨大时就睡在泥水中。冬天睡在雪地上,用破树叶、树枝铺在身下,冻得难以入睡。”实在寒冷时,便点上篝火以防手脚冻坏。没有粮食,“粮食简直一无所有,主要是以野菜、树叶代替,仅有的一点点的粮食给病号吃都不够”。

这种露营生活正像抗联指战员传唱的歌谣那样“天大的房,地大的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野菜野果是食粮。”相比春夏两季,东北的秋冬季往往比敌人还难对付。东北的冬季,通常长达五个月的严寒、缺吃少喝、大雪封山使得抗联的生存变得十分艰难。冬季森林温度经常达到零下三四十度,抗联官兵生存尚且困难,还要时刻提防数倍甚至数十倍人数的日伪军袭击,必须不断的转移部队。

曾任杨靖宇将军警卫员的黄生发回忆道:雪地行军,裤子总是湿的,被寒风一吹冻成冰甲,很难打弯,也不知道有多沉,迈步都吃力,鞋子也都跑烂了。至于衣服全让树枝扯烂了,白天黑夜都挂着厚厚的霜,浑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凉的。更难的是吃的,不要说是粮食啊,连草也找不到啊,枝枝叶叶被霜打枯了让雪埋上。能吃的草根儿冻在土里没法找,只好吃那难以下咽的树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啊、嚼啊,但就是咽下去了,肚子也不好受。

尤其重要的是,日伪军还在抗联主要活动地区搞无人区、集团部落,将本来就少的中国乡民集中起来管理。这样一来,抗联连同群众见面都困难,更别说得到支持了:这种制度顾名思义便是将零散的居民强迫迁移到集中区域,然后由日伪组织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所谓的“集家并屯”,将沟沟岔岔散居的老百姓都赶到几个大的村屯集中居住,并烧毁他们的房屋,聚居点集中监视居住,建立隔离设范和警备网,制造无人区,以实现所谓的“匪民分离”,从而达到消灭抗日武装的罪恶目的。

凡是敢于反抗的民众,日军一律烧杀殆尽,从而使得在“集团部落”之外,不会再有房屋和食宿之所。仅1937年至1938年2月,日伪在伪三江省的桦川县南部地区便烧毁村屯120多个,毁掉民房24000余间,杀害和冻、饿死民众13000余人。抗联初期之所以连战连胜,同群众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抗联队伍,一开始就是居住在民众村落之中,至少也可以经常进村子购买急需物资、获得重要情报。然而在日寇实施“集团部落”后,抗联经常是连续几十里、上百里都碰不到一个人。而在这种“集团部落”中,往往都配有日伪武装或距其据点很近,即便抗联前来发动民众也并不容易。

在东北的冬天,抗联官兵基本都是缺医少药的情况,这是会出人命的。

到了1940年冬天,东北境内坚持作战的抗联官兵,只有不到1000人,几乎等于覆灭了。

以杨靖宇为例,他之所以牺牲,同条件太艰苦有关系。

杨靖宇生病发着烧,因为没有药物不能治疗,又没有足够的食物,被迫出钱让偶遇的中国猎人去购买。

结果猎人中就有伪军的奸细,立即将杨靖宇的位置汇报,最终杨将军在敌人围攻下牺牲。

第三, 内部情况太复杂,叛徒太多。

抗联招收了大量游杂部队,导致内部成分极为复杂。

除了军长之流叛变投敌,即便曾经的抗联骨干军人,也有在艰苦环境下反咬一口的。

以杨靖宇牺牲为例,同几个叛徒是紧密相关的。

叛徒是程斌是东北抗联第1军第1师师长,本来是杨靖宇最信任的得力助手。结果,这小子在1938年7月率领100多人叛国投敌。

当时抗联第1军只有几百人,程斌一下子就拉走了不少兵力。这还不算,程斌投降日寇以后,立即摧毁了70多个抗联的补给生命线,密营。

所谓密营,即抗联的秘密营地,通常设立在密林之中,有的也在山洞中。这些秘密营地内存储有收集来的粮食、柴火、盐巴、药品、衣物,除了物资储备外,“密营”也有一定的居住设施和防御设施。一般每支抗联部队均有多个“密营”,即便某个“密营”被摧毁了,依然还有下一个可供休整。甚至在有的“密营”还有简单的兵工厂,以修理枪械、仿造枪械,并制造复装子弹和炸弹。

密营本来是杨靖宇设置的秘密补给点,专门用于在难以同群众接触的时候,维持抗联部队的补给。

这些密营的位置十分隐蔽,日伪军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

只要密营还在,抗联部队就能够依靠里面存放的粮食、弹药和药物继续作战。

然而程斌摧毁了密营以后,杨靖宇的部队就陷入了绝境,到了1940年1月身边仅剩下60个人。牺牲前,杨靖宇身边仅剩下2个警卫员,三人先后战死。

像程斌这种叛徒,还真不少。

1940年1月21日,担任警卫旅1团参谋的丁守龙下山买粮食的时候,被日伪军逮捕。他经不住拷打,叛变投敌,供出了杨靖宇的位置。日伪军立即包围上来,杨靖宇等人虽然拼死突围,但二十几个官兵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七个人。

杨靖宇将军知道情况危急,为了避免全军覆没,将残部分为两组,自己身边只留下2个警卫员。

而赵尚志之所以牺牲,也是被叛徒刘德山暗算,从背后中了黑枪,负了重伤而死:在距离日伪哨所不远的一个菜园子边,叛徒刘德山认为谋杀赵尚志的机会来了,于是平静地对大家说“这里离分驻所不远了,咱们到菜园子屋里暖和一下。”接着又说,“你们先去,我去解手。”说罢,他转身行至赵尚志身后,举起步枪便向赵尚志射击。

由于近在咫尺,赵尚志后腰中弹立扑在地。顿时,赵尚志对发生的一切明白了,刘德山原来是潜伏的特务。于是他强忍剧痛,操起手枪便向正朝战士王永孝开枪的刘德山打去。刘德山头、腹部各中一弹,当场毙命。但赵尚志受伤非常重,已经无法行走。此时日伪十多人包围过来,将王永孝打成重伤,赵尚志此时已经昏死过去。

一支在艰苦环境下作战的游击队,绝对不能有这么多叛徒、内奸。

中央红军长征离开赣南以后,当地的红军游击队仍然转战多年。粟裕甚至带着几百人,在蒋介石老家浙江山区持续游击到抗战爆发。

他们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在于内部比较稳定。这也不是说,这些红军内部就没有叛徒,只是一旦发现叛徒立即就审讯后就地处决,毫不留情。

对于游击队来说,叛徒是最危险的,比敌人还要危险的多,绝对不能留情。

然而抗联内部复杂,叛徒实在太多,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第四, 就是苏联模糊的立场。

抗联名义上是中共中央领导的武装,实际上主要服从共产国际,也就是苏联的命令。

但是,苏联对于抗联的立场,始终是动摇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苏联被迫将中东铁路卖给日本。斯大林当然明白,苏联因此吃了大亏,日本控制了整个东北。

此时苏联开始援助东北抗日力量,希望借此牵制日本。苏联却没有什么军事援助,也从中共满洲省委要去了一部分人,加入远东情报部门,进行了相关的培训。这些干部在苏联转为苏共,实际上只服从苏联的命令。对此,满洲省委是不满的,认为失去了对干部的控制权。

随着东北义勇军的瓦解,苏联认为东北大局已定,对抗日武装也逐步趋于中立态度。

直到1939年张鼓峰开战以后,苏联才意识到日本北上的野心,开始扶持实力已经所剩无几的抗联。

1939 年4月15日,苏联政府给远东军区下达命令:允许苏联远东第一、第二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向中国游击队提供武器、弹药、粮食和药品,并指导他们的工作,但所援物资应是外国生产的或没有生产厂家标志的;从扣留的游击队员里派一些经过审查的人回满洲进行侦察活动,并向游击队运动提供帮助;责成远东各地内务人民委员部全力协助军事委员会开展工作,其中包括审查和挑选来自满洲而被拘留的游击队员;允许远东军区各边防军接收进入苏联国界的游击队小组和部分通信员。该命令还特别指出,内务人民委员部滨海边疆局应把现滞留苏联境内的350 名中国游击队员经审查后交给第一方面军,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局则应把被扣留的游击队领导人赵尚志和戴鸿宾等交给第二方面军,以便作上述目的之用。

在苏联政府明确支持下,6月下旬赵尚志率领100多人回到东北抗日,也为苏联提供了很多军事情报,也提供了清一色的日式轻武器。

然而东北局势还在不断恶化,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牺牲。

在这种情况下,抗联自然希望得到苏联的大量军事援助,以增加实力。

但是,苏联的态度仍然模糊。

在1940年3月,苏联政府和军队领导人,在远东面见了周保中、赵尚志及抗联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许诺会进行军事援助,还会在伯力和双城子边境一带分别设立了北野营和南野营,成为抗联人员越境后的隐蔽和休整基地。

这些所谓的军事援助都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只是流于口头和文件上。

到了1941年1月,苏联再次召集抗联主要干部进行会议。双方对军事援助的事情没有讨论出结果,反而让抗联必须完全服从苏联的领导,不再接受中共中央指挥。

虽然周保中等领导人不同意,毕竟已经失去同中共中央的联络,迫于形势也只能暂时接受苏联指挥,只是名义上还是中共中央的下属。

本来以为苏联会由此加大援助,没想到几个月后的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签字。

自从条约签订以后,尤其是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就不支持抗联回国作战。

话虽如此,苏联也明白,同日本的战争不可避免,对退入苏联的抗联部队进行了训练,也就仅此而已。

在1941年11月,在小兴安岭西麓游击区的抗联第3路军大部,在李兆麟、金策等带领下,越境进入苏联。

至此,整个东北地区的抗联部队,仅剩下小兴安岭山林地带活动的第三路军于天放的六支队,以及以小股部队进行破坏和袭击的赵尚志部队。

实际上,当时于天放也支持不住,曾在1941年率领100多人退入苏联境内。在周保中的命令下,于天放又率领约40人返回国内,在绥棱丰水山建立密营和日伪军周旋。

其中,赵尚志在1942年2月牺牲,于天放则在下山发动群众时,于1944年12月被日伪逮捕,直到1945年7月才侥幸越狱。

由此,抗联在东北的活动基本停止。

到了1942年1月,苏联要求周保中将抗联的部队编组起来,进行长期的备战。

周保中失去了同中共中央的联络,只得服从苏联的命令。其实,苏联始终保持着同中共中央的联络,却刻意隐瞒了这支部队的存在,完全当作自己的军队来使用。

周保中决定将残部约300多人编为一个教导团,斯大林认为这个规模太小,批准成立一个教导旅。

于是,1942年7月,著名的抗联第88教导旅,也叫作苏联远东红旗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由此建立。

此时第88教导旅除了380名中国人和朝鲜人以外,还有50名苏军官兵,反正的伪满士兵70多人。这500人编为4个步兵营,1个通讯营,1个迫击炮连。第88旅完全是苏军部队,有正式的编制。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0 阅读:6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