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名八路军与9个日寇白刃战,被刺倒一片,杨成武:每班配一支矛

董卓坐景观天 2024-08-29 21:00:43

喜欢看电视剧《亮剑》的朋友肯定对这个片段不陌生:政委赵刚为了让团长李云龙戒酒,和李云龙打赌,说自己能用“三八大盖”击毙500米外鬼子。

【电视剧《亮剑》片段】

最后赵刚成功用“三八大盖”击毙了一名日本鬼子。

而这里的“三八大盖”,就是抗日战争中日本士兵使用的步枪,正式名称为“三八式步枪”,每把步枪上都配备了很长的刺刀。

这也导致每当八路军和日本士兵拼刺刀的时候,总是容易处在下风,看到八路军伤亡惨重,杨成武最后无奈地下令:每人装备一支长矛!

“三八大盖”

不管是《亮剑》,还是其他的抗日剧中,“三八大盖”一直是一个高频词汇,而且这是一种非常有辨识度的步枪。

【三八式步枪】

“三八大盖”在日语中被叫做“三八式步兵铳”,官方名称为“三八式步枪”。

此枪在1905年正式服役,整体长度为1275毫米(也有说是1280毫米的),为了方便要塞堑壕体系下的肉搏,三八式步枪还加装了超长刺刀,整体长度达到了接近1700毫米。

都说武器一寸短一寸险,矮小的日本士兵拿着这接近1米7的兵器,就更加占据了优势。

【拿着三八式步枪的日本兵】

因为他们拼刺技术强,又因为训练有素、后勤完善,所以单兵素质高,而长得矮小也代表着不容易被命中。

自从进入热兵器时代后,大家的关注点都在枪炮威力大不大,打得准不准、远不远等问题上,所以日本在刺刀长度的追求上还真无人能敌,全世界刺刀最长、步枪最长的就是日本。

不过这也是因为彼时的日本,对海陆空三军的重视程度完全不一样,在德国飞机满天飞,大炮坦克满地跑的时候,没有海空军那么受重视的日本陆军,就造了许多步枪来装备军队。

【三八式步枪拆解件】

所以三八式步枪在日本服役的35年里,一共被生产了350万支(和骑枪一起),占到了日本40年制造枪支数量的一半多。

也是因为日本对三大军种的资源分配极为不均,日本陆军考虑到战备问题等,对士兵的子弹使用情况规定严格,日本士兵每次陷入鏖战,都必须做好拼刺刀的准备,所以三八式步枪的刺刀才这样长。

【拿着三八式步枪的日本兵】

又因为对拼刺技术的重视,所以日本军队对三八式步枪的使用是炉火纯青,就连美军都说,日本的三八式步枪,完全就是一把能发射子弹的中世纪长矛。

而“三八大盖”也确实让中国军人们吃了不少苦头。

抗日战场上的刺刀拼刺

在抗战前期,敢和日军正面拼刺刀的国民党军队少之又少。

而红军因为一直条件艰苦,意志力更加坚定,许多战士还练就了一身本领,“梭镖营”、“大刀连”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战单位。

【大刀连】

但要和日军这样系统化训练后的士兵,拼“能发射子弹的长矛”,那我们的大刀确实还是处于劣势。

而且哪怕后来红军被编进了国军队伍,也只有大约3%的步枪能配备刺刀。

1938年,邓华带着一个营的兵力迎战了日军一个108人的教导队,原本我们在数量上就具有优势,前期的战斗也非常顺利,但到最后白刃战时,却发生了突变。

日军教导队残留的几十个日本兵在最后仍旧爆发出了超强的战斗意志,加上他们手里的长枪刺刀,居然和八路军战士们继续搏斗了4个小时。

【拿着三八式步枪的日本兵】

虽然最后这支教导队全军覆没,我军却有50名战士倒在了日军的刺刀之下——实在悲壮!

后来杨成武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

八路军一个排的50名战士和9个日本兵拼刺刀,结果最后八路军战士倒下一片,剩下的战士们也几乎都挂了彩。

如果再不重视这个问题,那八路军的伤亡还会继续加剧!

新装备——长矛

于是将领们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许多方案都被推翻后,杨成武无奈地表示,干脆给每个战士都装备一杆长矛!

【杨成武】

日本鬼子的刺刀有1.7米,那我们就配2米的矛!

大家都一致认为这个办法是彼时最便捷也最有用的方法,所以在之后,许多八路军战士的手中都多了一杆白蜡木红缨枪。

后来的战场上,由经验老道的老兵掩护,胆大的新兵突刺,这种组合爆发出的战斗力十分惊人,敌军哪怕只是被刺中一下,就能丧失作战能力——日本兵的刺刀也不再是优势了。

【拼刺训练】

再后来,东北将领吕正操还搞了一批日本军事教材,自己为八路军战士研究了一套克敌办法。

通过对日本兵身上防护位置的一一分析,并进行相应克制办法的学习,我军的作战能力直线上升。

在那之后,中国军队的拼刺技术也逐渐超越了日军,哪怕是白刃战,日本兵也绝对没办法在八路军战士们的手里讨到好。

虽然现代战争用不上刺刀了,但是14年血与火的磨炼,也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骨子都刻进了血性和钢气。

参考资料:

【1】地道战:日军惊呼“冀中出现了奇幻战争!”·中国新闻网

【2】老突击队员回忆与日军拼刺刀:手刃敌人指挥官·东方网

【3】老突击队员回忆与日军拼刺刀:手刃敌人指挥官·东方网

1 阅读:95

董卓坐景观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