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罗荣桓追悼会后,毛泽东找到吴旭君聊天:你对你母亲好吗?

崔以安沧桑史 2024-10-31 13:38:53

引言:

1963年12月19日,罗荣桓元帅追悼会结束后的深夜,毛泽东辗转难眠。他坐在书桌前写了一首《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却写了很多遍都不满意,将纸张一张张揉成团扔进废纸篓。第二天一早,保健护士长吴旭君收拾房间时,发现废纸篓里装满了毛泽东修改诗作的手稿。看着这些字迹潦草的诗稿,吴旭君心中涌起一丝不安。这时,毛泽东叫住了准备离开的她。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谈话,谈及了人生、亲情,特别是关于母亲的话题。这场谈话,不仅让吴旭君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也让她对这位伟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夜晚,究竟是什么触动了毛泽东的心弦?他为何要和吴旭君谈论这些看似私密的话题?

一、罗荣桓追悼会后的深夜

1963年12月19日的深夜,北京城寒风凛冽。中南海颐年堂内,毛泽东久久不能入睡。下午的追悼会上,他强忍悲痛,没有说一句话。此时此刻,他终于可以静静地独处,缅怀这位生死与共的老战友。

罗荣桓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当天,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到场送别。林月琴搀扶着两个孩子站在灵前,始终保持着坚强。毛泽东站在会场的一角,目送着战友最后一程。

回到颐年堂后,毛泽东一直在想着罗荣桓。他记得1946年,罗荣桓病重时自己给斯大林发电报的情形。那时候,为了让罗荣桓能在莫斯科得到最好的治疗,他特意强调"罗同志是我党重要财富"。这句话不是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评价。

深夜里,毛泽东坐在书桌前,铺开宣纸,提笔写下《七律·吊罗荣桓同志》的开头。写到一半,他停下来,回想起长征途中的一幕。那是在1935年,部队正穿越茫茫草地。罗荣桓带着伤病,依然坚持行军,还不时鼓励身边的战士。

第一稿写完,毛泽东看了看,觉得不满意,将纸揉成团扔进废纸篓。他又重新铺开一张宣纸,这次写到"长征不是难堪日"时,又停下来。脑海中浮现出在陕北见到罗荣桓时的场景。当时罗荣桓带领部队突围,成功到达陕北,两人相见激动不已。

一遍又一遍,毛泽东反复修改着诗作。每次写完都觉得无法完全表达对战友的追思之情。他想起1956年,当罗荣桓因病请求辞去总政治部主任职务时,自己同意了这个请求。现在想来,或许应该让他更早些休养。

窗外的寒风呼啸,毛泽东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已是深夜两点。废纸篓里堆满了写了一半的诗稿,桌上的茶水早已凉透。他揉了揉疲惫的双眼,又提起笔,继续写道:"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这时,值班室的电话响起。是中央办公厅打来的,询问明天追思会的具体安排。毛泽东放下电话,又重新拿起笔,将最后两句写完:"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他凝视着这首诗,陷入了沉思。

二、与吴旭君谈及母亲文七妹

天色将明未明时,吴旭君正准备收拾房间离开。毛泽东叫住了她,目光落在她手中的废纸篓上。"你先别走,坐下来说说话。"毛泽东指了指身边的椅子。

"旭君,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吗?"毛泽东突然问道。这个问题让吴旭君愣住了。毛泽东没等她回答,开始讲述起自己的母亲文七妹。

"我的母亲,是个很普通的农村妇女。"毛泽东说起在韶山冲的往事。那时候,文七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去喂猪,然后准备全家人的早饭。她不识字,但总是支持毛泽东读书。每当毛泽东要去外地求学时,文七妹都会起早熬一锅红糖姜水,让他趁热喝下,说是可以御寒。

1919年,毛泽东在北京听到母亲病重的消息,立即赶回韶山冲。到家时,文七妹已经病得很重。她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说:"你能回来,我就放心了。"几天后,文七妹去世,终年55岁。

"那时候,我刚参加五四运动不久。"毛泽东说,"母亲临终前,我问她想吃什么。她说想吃韶山的萝卜。我找人去地里挖了新鲜的萝卜,煮给她吃。她只吃了一小口,就说够了。"

毛泽东接着讲述了一个少为人知的细节。有一年夏天,韶山遭遇旱灾,庄稼都快枯死了。文七妹带着年幼的毛泽东去田里查看。路过一户人家时,看见院子里晾晒着新收的稻谷。文七妹停下脚步,对毛泽东说:"你看,人家田里有水,庄稼就长得好。咱们要是有钱打口井就好了。"

"后来我问她,为什么不向族里的有钱人借钱打井。"毛泽东说,"母亲摇摇头:'借钱容易还钱难,还不上就要典地。一旦典了地,日子就更难过。'"

文七妹虽然是一个普通农妇,但她很明白道理。每当族里有人欺负佃户时,她总会说:"做人要厚道,不能仗势欺人。"这些话深深印在了毛泽东的记忆里。

说到这里,毛泽东从书桌抽屉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文七妹唯一的一张照片,是在她去世前不久照的。照片上,文七妹穿着一件旧式对襟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农村妇女特有的质朴神情。

"这些年,我常常梦见母亲。"毛泽东说,"梦见她在韶山的老屋里忙碌,梦见她坐在门槛上纳鞋底。每次醒来,都觉得很遗憾,没能在她身边尽孝。"

窗外已经泛起鱼肚白,毛泽东将照片小心地放回抽屉。"你今年多大了?母亲还健在吗?"他又问起吴旭君。

三、深夜话别情

听完吴旭君讲述她与母亲的故事,毛泽东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屋外的天色已经大亮,但他仍未显出倦意。"说起来,罗荣桓同志走得太早了。"毛泽东将话题转向了刚刚送别的战友。

"1942年,罗荣桓同志就开始生病了。"毛泽东说,"那时他在山东指挥抗日战争,身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他从不说自己的病情,直到实在坚持不住了才去看医生。"

毛泽东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晨光。"死亡对革命者来说,不是什么可怕的事。"他说,"像罗荣桓同志这样,为了革命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就是最好的告别。"

接着,毛泽东讲起了1946年罗荣桓赴苏联治病的经历。当时,罗荣桓的病情已经十分危急。为了救治这位重要的战友,毛泽东亲自给斯大林写信,请求派最好的医生为罗荣桓治疗。"那封信我改了好几遍,"毛泽东说,"就像今天晚上写这首诗一样。"

"你知道吗?"毛泽东转向吴旭君,"罗荣桓同志从苏联回来后,虽然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但立即投入了工作。他说,革命工作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说到这里,毛泽东从书桌上拿起一份文件。那是罗荣桓生前最后一次参加会议时的发言记录。"看看,"毛泽东指着文件上的日期说,"这是他去世前一个月的事。即使身体已经那么差了,发言仍然那么有条理,思路那么清晰。"

"对了,"毛泽东突然想起什么,"你去通知一下值班室,告诉他们我有几件事要交代。第一,要把罗荣桓同志的遗物整理好,特别是他的笔记本和文稿,都要好好保存;第二,要多关心林月琴同志和孩子们;第三,要把罗荣桓同志生前的一些重要讲话和文章整理出来,这对后人很有教育意义。"

吴旭君正要去传达指示,毛泽东又叫住她:"等一下,还有一件事。"他拿出一张纸,写下了几行字:"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但革命事业永远不会完结。对身边的同志,要多一些关心;对革命事业,要多一些担当。这是罗荣桓同志用一生教给我们的。"

此时,中南海的钟声响起,宣告着新的一天开始。毛泽东看了看表:"你去休息吧,记得把这些话转告给值班室的同志。"他拿起桌上写了一半的诗稿,准备继续修改。在他身后,晨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为这个不眠之夜画上句点。

四、最后的诗稿修改

天光大亮时,毛泽东重新审视着桌上的诗稿。这已经是第十几遍修改了。他拿起钢笔,在纸上反复推敲每一个字的位置。窗外,中南海的早晨开始苏醒,远处传来了例行的换岗声。

这首七律的开头几经修改。第一稿写的是"长征多少事堪惊",后来改成了"长征不是难堪日"。毛泽东回忆起在长征途中,罗荣桓曾经带伤继续行军的情景。那时候,罗荣桓的腿伤很重,但他坚持不坐担架,说担架要留给更需要的同志。

第二联"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这两句也是经过多次修改才定稿的。起初写的是"小鸟常欺大鸟过",觉得不够形象,又改成了"斥鷃"。这个典故源自《诗经》,用来形容小而勇敢的鸟类挑战强大对手的精神。

在修改过程中,毛泽东不时翻看着罗荣桓生前留下的一些资料。其中有一份是1947年罗荣桓在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会议上的讲话稿。讲话中提到:"革命战争不仅要靠武器装备,更要靠战士们的精神力量。我们虽然装备不如敌人精良,但我们有必胜的信念。"

到了第三联,毛泽东写下"军中头白新沧海,野处霜花老故山"。这两句话凝聚了他对罗荣桓一生的评价。罗荣桓从参加革命到离世,经历了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岁月。从井冈山到长征,从解放战争到建国后的军队建设,一路走来,头发早已花白。

最后两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毛泽东写得很快,仿佛这些字早已在心中酝酿多时。这是他对失去这位老战友的最深切感受。在革命战争年代,每当遇到难题,罗荣桓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现在,这个可以倾诉、商讨的重要战友永远离开了。

正当毛泽东准备最后定稿时,秘书送来了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着罗荣桓追悼会的详细报道,配发了追悼会现场的照片。毛泽东放下报纸,又仔细看了一遍诗稿,在右上角写下:"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这时,值班室打来电话,询问是否需要准备早餐。毛泽东看了看表,已经是早上七点。他将最后定稿的诗作折好,放入信封,准备让人送到《人民日报》编辑部。这首诗不仅是对战友的追思,更是对一个革命者一生的礼赞。

"把早餐送来吧,"毛泽东对电话那头说,"另外,通知一下办公厅,我要去看看林月琴同志。"放下电话,他又重新拿起那份追悼会的报道,仔细阅读着每一个细节。

五、黎明时分的嘱托

当第一缕晨光照进房间时,毛泽东将写好的诗稿和信件交给了值班室的工作人员。他站在窗前,望着中南海逐渐清晰的轮廓,开始安排这一天的工作。

"把车准备好,"毛泽东对值班室主任说,"待会儿要去看望林月琴同志。另外,让办公厅的同志准备一下,我要过目一些罗荣桓同志生前的讲话材料。"

在等待早餐的间隙,毛泽东翻开了一本工作日志。这是他的习惯,每天都要记录重要的事项。他写下:"十二月二十日,写诗悼念荣桓同志,准备探望月琴同志。"接着,他又加了一行字:"要把荣桓同志的事迹好好整理出来。"

早餐送来时,毛泽东边吃边和值班室主任讨论具体安排。"通知一下中央办公厅,"他说,"要把罗荣桓同志的讲话、文章、日记都认真整理。特别是他在华东野战军时期的工作经验,在军队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这些都很重要。"

毛泽东特别提到了一件事:"前些日子,荣桓同志生病期间,还在关心军队建设问题。他说现代战争条件下,军队建设要跟上时代步伐。这些意见都要认真总结。"

值班室主任记录完毛泽东的指示,又问:"主席,关于罗荣桓同志追悼会的新闻稿,需要您过目吗?"

"要过目,"毛泽东说,"不过先不急。现在最重要的是安排好林月琴同志的事。你去了解一下,她和孩子们现在需要什么帮助。荣桓同志为革命工作了一辈子,我们要把他的家人照顾好。"

这时,办公厅送来了一份文件,是关于罗荣桓生前最后一次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记录。毛泽东翻开文件,指着其中一段说:"你看,即使在病重期间,荣桓同志还在思考如何加强军队政治工作,如何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这种革命精神要很好地传承下去。"

阳光渐渐充满了整个房间,毛泽东站起来活动了一下。"去准备车吧,"他对值班室主任说,"我要去看看月琴同志。另外,告诉办公厅的同志,下午我要看那些整理好的材料。"

在准备出发前,毛泽东又拿起笔,在工作日志上补充了几行字。他写道:"一定要把荣桓同志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他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我们要把他未竟的事业继续做下去。"

窗外,中南海的早晨已经完全苏醒。警卫员来报告说车已经准备好了。毛泽东整理好桌上的文件,拿起外套。这个不眠之夜,以这样的方式画上了句点。

0 阅读:0

崔以安沧桑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