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游记到跨国爱情,中非文学如何双向奔赴?

华舆 2024-09-06 08:10:25

从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笔下的繁华中国,到当代非洲作家笔下的中国工程师形象,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如同一条不息的河流,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了中非友好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洲古老的中国游记

中非文学交流历史悠久。早在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就沿古代丝绸之路在华夏大地开启了探索之旅。他的中国之行,沟通了中国与非洲、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在《伊本·白图泰游记》中,民安物阜的中国不仅有着精美的瓷器、五彩的丝绸、琳琅满目的金银器皿,多元文化相蕴相生下的中国城市更令人心驰神往。

在伊本·白图泰笔下,泉州“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港内停有大船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该城花园很多,房舍位于花园中央”;广州“街市美观,最大的街市是瓷器市,瓷器由此运往中国各地和印度、也门”;在杭州,他发现中国的竹器、漆器制作极为精巧,而丝绸和瓷器更堪称一绝。伊本·白图泰还对当时中国的穆斯林生活做了详细考察,为研究中国的宗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这本包罗万象的东方游记,增添了非洲人民对中国的瑰丽想象,为中国盛景的广为流传贡献了重要力量。

▲9月4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的非遗互动展示区,非洲记者体验彩塑京剧脸谱绘制。(图片来自中新社)

15世纪,中国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不仅加深了中国与非洲的民间交往,更令东非地区民众通过现实互动了解到真实的中国。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说,“中国”存在于他从小到大所耳闻的传说中:“我们曾与大洋彼岸的地方联系频繁。在海岸的一些地方沿沙滩行走,你会拾到青瓷碎片,它们产自中国,是郑和船队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在一些故事里,中国人没有随舰队离开,而是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至今,岛上仍出土了大量中国古陶器和瓷器碎片,勾勒出历史久远的中非友好交往图景。

文学作品为了解非洲打开了一扇窗

非洲文学走进中国是在清朝末年。

当时,中国先后引入埃及、南非等国的文学作品,为正处于社会变革期的中国注入一缕新鲜空气,同时也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非洲打开了一扇窗。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非由于拥有相似的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经历,在文学方面同样保持高度契合。这一时期中国引入了包括《老黑人和奖章》在内的非洲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服务于意识形态宣传,中非领导人互访等则成为中非文学交流的主要推动因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引入非洲文学作品以库切、索因卡、马哈福兹等获得诺贝尔、布克文学奖的非洲作家的作品为主,其所在的南非、尼日利亚、埃及等国也成为非洲文学译介的热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等平台的相继问世,中非文学得以在更新、更广阔的平台上实现交流。与以往各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中非文学交流视野得到极大拓展,译介种类也更为丰富,更多非洲国家的作家及其作品先后被引入中国。

非洲作家往往能以世界眼光审视当前非洲的现状,发现非洲大陆不为人知的一面。特别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非洲作家大多能够在传统民族特色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融入其他文化元素,从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色彩斑斓之感。

此外,非洲文学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风土人情,较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更为新奇有趣。这些独有的元素,让非洲文学在世界独领风骚,也吸引了更多渴望了解非洲的读者,成为外界了解非洲及其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以文化人,以艺通心

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古老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提及历史上的民间交往,中非人民都会因共有的情感、共享的故事侃侃而谈,不以万里为远。绵延不绝的民间交往美谈,拉开中非文化交流的序幕,更跨越时间,将亲切、友好的中国形象印刻在非洲作家的记忆深处。

菲利普·勒加尔在担任塞舌尔驻华大使期间,创作了多部展现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茉莉花蓝调》以浙江义乌的里美山村为背景,通过6个短篇故事讲述一代代村民对高尚品格的坚守,“茉莉花”的美好意象寄托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与向往。

阿尔及利亚作家艾敏·扎维于2008年先后访问北京、上海等城市,回国后有感于阿中关系的快速发展,在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女王》。小说讲述在阿工作的中国工程师余楚孙与当地女性萨库拉之间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质朴勤奋、尊重女性、有着强大精神支柱和文化自信的中国青年形象。

▲9月4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的非遗互动展示区,非洲记者体验景泰蓝制作工艺。(图片来自中新社)

不断涌现的当代非洲文学中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与不断扩大的中非文学、文化交流密不可分。无论是中国作家前往非洲、非洲作家走进中国,还是文学研讨会、翻译工作坊的成功举办,都深化着双方对彼此文化的认知与理解。2024年,埃及、南非、埃塞俄比亚青年诗人共赴中国,参加“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通过相互交流、共同创作,架起中非诗人间的心灵之桥。

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展望未来,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深入,中非文化交流活动将愈加频繁,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作家将继续以文会友,描绘相互尊重、携手发展的伙伴形象,共同书写让中非读者相互理解、生发共鸣的新时代精彩篇章。(完)

综合中新社、人民日报等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