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神图》(1905年)
《花神胜会》(局部),潘振镛(1852-1921)
清人绘《百美游园图》
中国古代节日众多,每个节日都有独特价值,但若说最浪漫节日,恐怕唯属花朝节。花朝节?许多人一定很惊讶,没听说过!
古代文人多浪漫,把百花赋予人格,并把花朝记作百花生辰,于是有了“花朝节”。花朝节又名“花神诞”“百花生日”,节期因时代、地域的差异,有二月二日、二月十二日、二月十五日的不同。从赏花赋诗的文人雅趣,到百姓踏青赏红、逛春日集市,“花朝节”逐渐成为民间的春日盛大节庆。
剪不断理还乱的起源
花朝节起源于何时?
有人说,这个节日在春秋战国之交就有了。所依何据?明代农书《陶朱公书》中有言:“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陶朱公即范蠡,乃春秋末期人物,若此言属实,那花朝节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了。然而,这推论比花还经不起敲打,《陶朱公书》全称为《陶朱公致富奇书》,乃出版于明末的指导农业生产的书籍,显然是后人附会。
接着找,又会发现两则史料。
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
明人彭大翼的《山堂肆考》称,武则天在花朝节游园,让宫女采集百花,然后和在米里捣碎蒸花糕,赏赐给亲信大臣。
上面两条史料,一则够久远,一则够有噱头。这样看,花朝节在晋代应该是地方性节日,到了武周时期,就已经是官方钦定的节日了。
然而,这也有可疑之处。先说《风土记》,这书今天大部分已经散失,我们能看到的这段关于“花朝节”的记载,是来自于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的转引,真实性也便大打折扣。
再来看一条证据。
唐德宗在位时(779-805),曾把二月朔日(即二月初一)设为中和节。据此,明人谢肇淛在其书《五杂组》中发难:如果花朝节在唐代已经流行,其日子又在农历的二月中旬,便与月初的中和节距离太近,与唐德宗想在节日的空月——二月设中和节的意愿矛盾。
至于彭大翼所写的《山堂肆考》,所依何据,并不清楚。
可能有人会问,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春江花朝秋月夜”,花朝节都被写进诗歌里了,是实锤了吧?也未必。
第一,《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在设置中和节后。第二,白诗中的“花朝”,是花开早晨之意,与“月夕”共同组成良辰美景。如《旧唐书》中有言:“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
花朝节的身世,就这样成了一团迷雾。
唯一可以确认的是,花朝节最迟在宋代已成为重要节日,因为南宋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有明确记录,开封每年二月十二为花朝节。
临安花朝节玩乐攻略
假如穿越回到南宋,成为首都临安城的市民,又适逢农历二月,就能在古代过一次心心念念已久的花朝节。如果想玩得尽兴,那么请先查收这份攻略。
首先要在前一天准备好游玩物品:纸笔一副、小铲子一把、菜篮子一个、铜钱若干。
仲春十五,一早你可以先直奔临安郊区。这一天,百姓都会三五成群去采撷野菜,也就是所谓的“挑菜”。花朝节有“挑菜节”的别称,正是源于这项活动(挑菜并非花朝节的专利,像二月二等也有此习俗)。这天,全民采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花朝节前后,正是荠菜、白蒿等野菜蓬勃鲜嫩之时,炒出来,真可谓营养美味,好吃免费。
看完了劝农仪式,已是午时,腹中也有些饥饿,此时就要赶紧去西湖边,那里有一场包含吃喝玩乐的花朝节嘉年华等着你。
在后代明人张岱《陶庵梦忆》中,可找到这个嘉年华的名字——西湖香市。因为每年到花朝时节,百花斗艳,西湖游人如织,自然形成一个以卖花为主的市场。买完花,找个摊位吃些百花酒、百花糕,恢复些气力,就去拐角的游乐区逛逛。在那里,歌舞、百戏、蹴鞠、秋千、斗花草、选官仙,应有尽有,仿佛走进《清明上河图》中,游玩于斯,陶然于斯。
眼看太阳要落下孤山了,且不着急回去,因为还有这一天最后的项目——放花灯。在杭州西溪蒋村一带,花灯远近驰名。灯由百花扎制而成,在枝头月下,灯光明灭,红绿斑驳,非常好看。
花朝节护花
每到花朝节清早,女孩子们会绾帘出阁,游春野步,将五色纸笺悬系在花枝上,谓之“赏红”,名为“护花”。“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写的就是这一习俗,唐人还有一句“朔风如有意,容易莫摧残”,道尽了护花人的怜惜。
这种惠及草木的温柔早有记载:唐朝有个叫崔玄微的处士,家有名苑,花木繁盛。许是看他爱花之心赤诚,花精们化为少女来访,还教他置备彩帛,绘日月星辰,悬于园中花枝。那年花朝节狂风大作,洛阳城折树飞沙,只有崔家园子里的花木得了护持,安然不动。这个故事很得爱花人的喜欢,悬彩护花因以成俗。
唐人这种爱花成痴的性子有自上而下的成分。唐太宗、武后、穆宗,个个都是“花痴”,不仅种花、护花、赏花,还要趁着花好,吃上一些。每年花朝节,武则天都会令宫女遍采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飨宴群臣。
宋人对花朝的热情有增无减,连童叟百姓也参与进来。因此每到花朝,更加热闹,“国中罢市、红翠出游”。除了踏青,赏花,雅集,还流行种花、挑菜、扑蝶等活动,更添了许多生活气。此时无论男女,都乐于将大朵的鲜花簪在鬓侧,招摇过市。他们已经不满于只做一个旁观者了,他们要参与这花开,要炫耀这盛景,要把春天揉进自己的存在里。
“十二花神”有男有女
花朝节的起源来自于古代人们对花及花神的崇拜。古代人们认为花是吉祥之物,象征着生育与繁殖。
最早的花神有两位:女夷和花姑。女夷是掌管春夏万物生长的神仙,而花姑则是善于培养花卉女子的统称。而在魏晋隋唐之后,很多具有与花卉相同品格的人物被逐渐神格化,人们把一些历史人物、孝子列女、文人墨客等与十二个月的月令花结合到一起,形成了十二花神。
十二花神的版本有很多,有男花神、女花神等各种说法,比较常见的一个版本是清代吴友如所绘的《十二花神图》中的版本,即:
一月梅花神柳梦梅;
二月杏花神杨玉环;
三月桃花神杨延昭;
四月蔷薇花神张丽华;
五月石榴花神钟馗;
六月荷花神西施;
七月凤仙花神石崇;
八月桂花神绿珠;
九月菊花神陶渊明;
十月芙蓉花神谢素秋;
十一月山茶花神白乐天;
十二月腊花神老令婆(佘太君)。
但不管传说中的花神是一个还是多个,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是代表着掌管百花荣枯、植物生长的神。而对于百姓而言,花神还庇佑着庄稼的生长、作物的繁盛,为了获得丰收,民间逐渐形成了庆祝花神诞辰的风俗,也就因此形成了花朝节。
(综合博物馆 看展览、唐诗宋词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