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所安处,才是良知

大道知行 2024-08-29 15:12:19

王阳明故居

王阳明《传习录》有云:“心所安处,才是良知”,意思是:处于内心的平静状态时,更能够清晰地认知自我,理解周围的世界,并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心所安处,才是良知”喻指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达到人生的美好境界。

心安不但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境界,也是普通人的精神追求。儒家认为,人心安则道德淳厚,人际关系和谐。《论语·述而》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胸怀开朗,精神坦荡洁净,气定神闲;小人私心杂念太多,心理上畏畏缩缩,负担很重。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强调内心修养。孟子则强调内心的善良和坚定。白居易也有诗云:“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心安则身安,身安则扎根。

“良知”语出《孟子》中的“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说,不经过思考就能知道“是非善恶”的见识,叫作良知。朱熹把“良”解释为“本然之善也”;王阳明则认为“知是理之灵处。”良知,不仅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念,更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应时刻保持对良知的觉察,让其引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内无妄思,外无妄动,自重自持。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行不能分家,“知行合一”讲的是“知”“行”是同一个工夫,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王阳明以对话的方式,阐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的内在本性和外在行为是一致的,只有秉持一颗安定、清净之心,才能根除闲思杂虑。

《管子·戒》有云:“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如果自己道德高尚,才能从内心世界入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言行,自觉抵御各种错误的侵蚀。

知与行不可割裂,行是知的结果,更是对真知与否的检验。只有时时知行合一,通过层层考验与磨练,才能算是做出了合格的答卷。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丰盈,才能不断增强个人修养,在磨练之中实现人生价值。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