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听过诗人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其中的岱宗,所指的无疑是天下第一山“泰山”,第二句的齐鲁,则指现在的山东地区。为此,很多人都觉得,山东的“山”会不会就是这五岳之首泰山呢?
泰山这座山,相伴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传承历史,集国家兴盛、民族存亡的象征于一身,承载着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被帝王家兴建庙堂,以供天下人祭拜,因此有着“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用它来命名一个地区确实存在极高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但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山东的“山”不会是泰山。
泰山封禅山东的“山”在古代,人们对地方的命名都是有讲究的,取名为河东,那就必定会是在哪条河的东边。比如说河南和河北是以黄河为分界,湖南和湖北是以洞庭湖来划分,还有今天要说的山东和山西,自然也会以某座山来区分。
再回头一看,泰山的地理位置并不处在山东跟周边省份的交界处,而是位于山东的中部。所以显然,它不能成为“山”东的“山”。
说到这,肯定会有人提到太行山。事实上,太行山的确是横在山西和山东之间的,它的山脉又十分明显,很适合作两地的分界。
可问题是,现在的太行山和山东根本没有联系,更准确的来说,它是处在山西和河北之间的,这为何能代表山东的“山”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得来说说山东、山西的演变史了。
太行山的东和西在西周时期,山东还不称作山东,而是九州之一的青州。那个时候,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将一众亲属和将领分封到各地,治理一方,共同管理天下。
在青州的分封上,当年姜太公分到了齐地,周公旦在鲁地,两块封地以泰山为界,所以山东又名齐鲁大地。
而在齐鲁之地的西边,又有一处山川险要阻挡着封地的扩张,这便是太行山。于是便将太行山以西命名为山西,山的东边则称山东。
等到了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的秦人将崤山当作分界线,把崤山以西的地方称山西,亦指他们的秦国;将崤山以东称为山东,也泛指秦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在《战国策》中有记载:函谷关,以害山东矣。此处所指的“山东”,就是崤山东边。
从战国到秦朝大一统,这一时期的山东地区范围很广阔,包含了临淄、胶东等分郡,但它的划分也比较模糊。而随着朝代的更迭,山东的划分才开始不断细化。
到元朝时,各地的划分开始使用行省制,又由于蒙古帝国的疆域辽阔,打理起来比较费神,所以他们干脆直接将山东和山西合并到了一个中书省里,结果就导致山东一带变得越发荒芜。
等到明朝初期,朱元璋设置了“两京十三布政司”,又重新以太行山为界,将山东和山西拆分开来,建成山西布政司和山东布政司。从这时起,山东这个称谓便确定了下来。
山东省的确立在老朱的政策下,山东一带得到了新的发展,经济复苏了过来,并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到了清朝,满人皇帝又基本沿袭着明朝的区域管理制度,山东省就这样被敲定了。
而夹在山东和山西之间的河北,当初其实是京师直隶,但在朝代的更替中,加上民国时期作出了一些调整,最终在张作霖时期更了名,叫河北。
等到新中国成立后,各区域再进行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山西和山东也因为上述这些历史原因,被河北隔开。说到这,你应该明白了为啥太行山明明跟现在的山东没啥关系,却是山东和山西的那座“山”了吧。
总之,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各省分界线,都是随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而它们划分的依据,则主要是由地理因素、犬牙交错、平均经济或者文化分割来决定的。
据说太行山以东叫山东,以西叫山西
解释太多,没明白
太行山
地图能不能严谨一点
寿光的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