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眼纪实|小巷里的百岁老兵

扬眼 2024-06-13 21:31:00

文/夏学海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苏北响水县城的仁甫巷内,周老先生一家其乐融融。儿子、媳妇、孙子、重孙,特地从南京赶回来陪老人过节。他们带来了鲜花、粽子、水果,还有一些南京的特色糕点。

仁甫巷位于响水县城204国道东侧约200米,这条长233.3米、宽3.3米的小巷,原名交通巷,2020年2月,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将这条小巷更名为仁甫巷,并授铜牌挂在小巷入口处。

仁甫巷的“仁甫”二字,取自周老先生的名字。他是现年一百岁的新四军老兵、中国好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离休不休当花王

周仁甫出生于1925年,曾上过三年私塾二年小学,16岁时与同村的郑华余等六名青年一起参加八路军,投身革命后,先后参加大小战斗10余次,面部至今仍留有“扫帚炮”黑色炸药灼伤的痕迹。1946年秋,周仁甫从部队转业地方工作,因为他读过书、有文化,相继担任射阳县、响水县四所农村中学校长,依恋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1981年,周仁甫办完离休手续后,进入响水进修学校,当上了一名园艺工,担起了绿化美化校园的责任。他写诗抒发当时的心情:

革命生涯仍有缘,不贪无事小神仙。

花丛植杖常耘耔,助我生机乐天年。

周老把学校留他养花护草看作缘分,把劳动看作乐趣,是离休享受生活的健康方式。

因为过去一段时间疏于管理,校园内土地荒芜,野草藤蔓丛生,少量的花草植被已经被杂草包围,周仁甫和农民种地一样,首先是砍草,每天迎着太阳干活,戴着一顶大草帽,拿着镰刀,把那些疯长的野草野藤砍掉。接着开始整理土地,用铁锹挖翻,用铁锨平整,把土地整理完毕,然后垒花池,建苗圃,看起来这些都是脏活、累活、泥巴活、力气活,可是周仁甫干起来却得心应手,乐在其中,美在其中。

经过几个月的劳动,校园里野草野藤没有了,乱七八糟的杂物各归原处了,新种的花儿含苞待放了,新生的植被长起来了,新栽的树苗伸枝吐叶了,校园的环境美了,师生们徜徉其中,心情也不一样了。他经常吟诗哼曲,自己为自己助兴。

赋闲以来志未消,故作小劳育花苗;

同志唤我老少年,造就林木分外娇。(其一)

早搬花盆晓搬花,花枝虽少色可佳;

时人不解余心意,惟觉室内添妍华。(其二)

年终,县老干部管理局评选离退休先进个人,周仁甫名列其中。

后来,他又到月港中学、县实验小学、县幼儿园等单位当门卫、种花修草十多年。

县实小、幼儿园领导看他很辛苦,给他一些生活补助费,他一分也不收,婉言谢绝。他说:“我有离休待遇,够吃够用,就不要另给报酬了。”

周老参加公益活动

搬进小巷且为家

转眼,周老已经离休十多年了,原来的老房子在华余村乡下,来去总有一些不方便。俗话说“飞鸟有窝”,年纪越来越大,也得有个屋呀!按照政府规划,他在交通巷建了长15米、宽10米、高3.6米的平顶房,占地面积约150平方(是传统式的三间房),与大屋毗连的是一座10平方米的小屋,和周围的邻居住宅一样。这里,成了老人永久居住生活的地方。

搬进小巷时,周老兴致勃勃,写了五首“新居”诗,现摘抄一首:

闭门闲坐笑饮泉,敞窗风来涤思烦。

于焉遇上安乐地,黄卷青灯伴我眠。

周老还别出心裁给小院美化了一番。外门两侧是花圃绿树,门墙上写着红底黄字的对联格外醒目,“绿树门第健常在,读书人家福气多”。进入小院,正屋东侧墙上画有一幅水粉画,一名八路军战士,手握军号,红绸飘逸,在嘀嗒嘀嗒吹响胜利的军号。还有两块宣传栏,写有两句话,“爱读书学做人,爱劳动可延庚”,其他内容都是劝学和普及健康知识的。三间大屋,现在已经改造成“好人图书馆”,几只大书橱占领着墙壁,空着的地方挂满了当地书家画家赠送的诗词书法绘画,中间房摆着陈旧的桌子板凳,是供来客阅读的地方。

主屋的屋顶上建有“再思亭”一座,其余地方都是老人一筐一筐背土填在上面,成为一年四季长青的绿色小菜园,小青菜、大白菜、南瓜、茄子、辣椒、豆角,样样都有。

周老说,“早移花树向阳栽”,这一句诗甚是喜欢。三十多年来,可以说是天天如是,日日对应呀!你看这院内绿化果木,贴地植被,藤蔓植物,各种花草,没有闲置的地方,形成了现在这样的迎迓绿色。

仔细看看,院内有桃树、杏树、柿树、梨树、枣树、葡萄树、苹果树、山楂树、无花果、摇钱树、银杏树、孝顺竹十多种;有茶花、月季、海棠、蜀葵、菊花、八宝花、迎春花二十多种,老人幽默地说:“别看小院就是一座平顶房,而这些绿化可是‘三层楼’呢!最高的大树有两三丈高,下面是矮一些的果树、藤蔓,再下面就是贴地的花草绿植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树木都是独生,标本型,院子实在太小,栽植多就拥挤了。”

周老指指紧贴围墙的一簇竹子说,竹子有多少种类,我未研究过。可是竹“未出土时便有节,凌云霄处仍虚心”的高尚品质,却是我十分敬佩和崇尚的。这份感情毫不逊色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东坡先生。这是小院最早栽植的,你看长得挤挤挨挨的有上百支。那么,这一品系的竹子叫什么名字呢?周老说,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就叫“孝顺竹”。真是“绿竹虽不语,形美德亦高”。

俭朴生活施大爱

那么,老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

扬子晚报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曾这样写道:周仁甫自己的生活非常简朴,省吃俭用,对自己生活总是很“苛刻”,至今外出时仍然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煮饭仍然用几十年前的草锅,衣服破了补了一层又一层,从不舍得多花一分钱。与周仁甫相识多年的蔡丽萍,向笔者展示周仁甫的冬袜,是用各种布头拼接而成的袜子,补丁缝了一层又一层,足足裹成了两只“船”,那袜子足有二斤重!老人日用物品还是几十年前的瓷盆、竹壳热水瓶,漱口用的是上个世纪获得先进个人发的奖品搪瓷茶缸,在这只茶缸里我看到的则是另一个让人不解的奇景:这奇景是什么呢?写出来可能许多人都不相信,可这是我亲眼所见的真实,我必须把它写出来。周老现在用的牙刷竟然是两种不同颜色柄子用线绳绑在一起的。我感到深深的震撼,既惊诧又惊讶更惊叹,试探着问周老其中的缘由是什么?

周老笑笑说,奇怪吗?不奇怪。我们过去二三十岁还没有用过牙膏牙刷,那时人们用桑树叶子擦牙,据说可以保护牙齿,我用过,不好使。后来用擦牙粉,也不方便,现在都用上各种各样牙刷了,我知道还有电动的呢!但是目标只有一个:保护牙齿。这本来是一支新牙刷,后来牙刷柄不小心弄断了,我就绑了个旧牙刷柄,反正也能刷牙嘛。

周仁甫老人是这样的生活,这样的节俭,这样的为人,这样的处事。但是也有不理解他的人。

一天,一位认不识的人到小院瞅了瞅,说:“这么大点小院子,栽了这么多花草树,光线都挡住了,生虫子、生蚊子、生苍蝇。”而周老全然不顾,他不用药水,不用化肥,全部用自然肥料来侍候这些植物,看着它们茁壮成长,就高兴不已。还有一次,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大屋小屋打量一番,没好气地说:“老周爹呀,听说你是离休干部,至今还没有电热毯,没有空调,没有太阳能,没有热水器,没有保姆,没有电瓶车,这是自找苦吃,死了不够本。”还怕周老没听到,最后很客气地总结一下:“老周爹哟,我说的全是真话,不是想骂你。”周老听后,笑笑,点点头,把客人送出了门。

但是,周老对社会和学生却十分的“慷慨”。他牢记加入党组织时支部负责人李文广和他谈心时说的话:“为党做工作,要不怕牺牲;要一辈子为人民服务;要做到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他把这段话奉为圭臬。在经济实属拮据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将工资改革补发的1008元作为特殊党费交给党组织。他在给党组织的一封信中深情地写道:“我是一名受党教育培养多年的老党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今天。托党的福,我们离退休人员丰衣足食,生活快乐无忧。吃水不忘挖井人,我这么做是应该的。”本世纪初,他又交纳1008.88元的特殊党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和100年之际,他分别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各10000元。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主动找到组织,带头捐了1000元。随后,又向云南、玉树两灾区分别捐款1000多元。家乡修路,周仁甫得知后主动捐款10000元……

他先后在响水县职业中学、运河中学、周集中学等学校设立“仁甫奖学金”和“助学金”,先后帮助130多名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周老喜欢亭子。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他出资修建了“再思亭”;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又出资建起了“爱军亭”;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诞生了“爱国亭”;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又建了“爱党亭”……

“亭子能为学生和乡亲们遮阳避雨,供他们在此休闲娱乐。”周仁甫说。“每座亭子也是一座精神丰碑,教育人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爱党、爱国家、爱军队、爱人民……”

截至目前,在响水县中学和小学,以及村庄里,周仁甫共捐资三十多万元,修建了12座亭子。

周仁甫近年来,仅有记载的捐款数额,累计已达100多万元。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巨款,却尽了一位老人的全力。而没有被记载下来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平淡养生另类庆生

苏北沿海一带民俗,过生日是很有讲究的一件事,从满月酒到百日宴,从弱冠到而立、不惑,从古稀到耄耋、期颐、茶寿都有纪念的说道,尤以长寿高寿为重。周老年已百岁,试想这生日况味也是别具一格的。

周老说,我本人过生日,第一次是奶奶替我过的。大约七八岁时,中午放学回家,桌上一碗面条,奶奶说,今天是你生日,为你做一碗面条,弦外之音,别的人没有吃上面条,没汤没菜,多少年过去,记忆犹新。

而立之年生日,摄影一张作为纪念。

不惑之年生日,做了一套新棉衣作为纪念。

知命之年生日,摄影一张、做大衣一件作为纪念。

还历之年生日,做诗一首:“岁逢还历众称翁,一派生机自觉童。天天紧把花草弄,偷闲捧读春意浓”作为纪念。

1981年离职离休,在劳动、运动、旅游等活动中,总觉得诗成倍有神,值杖国之年,尽胠其橐,掇拾乱稿,汇编成册,以为生日之庆。

七七喜寿,八十伞寿,八十八岁米寿,自做青菜肉丝面条一碗,独坐南窗呼噜呼噜食之,以了心愿,高呼我的生日过了。

九十岁专制小碗2000只,上书“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加意保安康。”送给有关单位和个人,与大家分享喜悦。

转眼年届95岁,生日怎么过?儿子周巍和他商量,老人一改往年过生日不要操办的执拗。他说:“该举行仪式了,考虑后果,不大办,两桌人,废除传统旧陋习,不放鞭炮,不收礼金礼物,我自己设计,专门制作2000只寿碗,碗上印制‘走南闯北行天下,写字读书享年华’两句话,送给众人,这样既了了不少亲友故旧的美好心情,也了了周氏族人的期待,更不让你们做儿女的难为情。”

两桌人,家里人一桌,亲戚一桌,开场是大家齐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席间有三个晚生小友跳舞助兴,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结束。

周老说,名人有言:“活着是一场非常好玩的游戏”。九十五岁生日,这场游戏既简单又顺利,不放烟花爆竹,不收钱物礼品,内心坦然,洒满阳光,感到快乐幸福。县委组织部送来了点心和书本;县老干部局也送来礼物。

甲辰龙年正月初四,正是长假。老人按农村习俗,今年是百岁,生日在正月初四过,大家放假,有时间,请亲戚吃顿饭,一桌15人,并且印制了2000只“龙行龘龘,欣欣家国”红色寿碗,远近亲戚和一些领导,朋友,一一送到,表示百岁生日已成。

白驹过隙催人老,几多明月有清风。走过百岁人生历程,能吃能睡能行,骑上自行车,二三十里路不在话下,周围有许多人和他探讨保健、养生和长寿话题。

周老说,他信奉自我节制,平淡养生。人人活百岁,其实都不难,只要能坚持,个个有希望。坚持什么呢?即《黄帝内经》中说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 天下众生仁者寿,世间凡事礼为尊。厚德载物,厚道养心。是一种朴拙的智慧,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远见。周老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

周老常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好、心不老,雄心不减、壮志犹在,生命之光就会依然灿烂,生命之树就会常青。

他和小巷人血脉相连

时钟在走,日历在翻。一晃光阴,周仁甫老人已经住在交通巷三十多年时间了。一座小院,一人独居(周仁甫75岁时夫人生病离世,至今,他一直一个人独居)。儿女成家立业后,都另住别处。刚搬到小巷,他曾写《咏独》诗一首自乐:

独家独院树木多,独吃独住独唱歌。

独听鸟语独念书,独来独往玩山河。

他独享小院,独来独往。80岁登上海拔1810米的黄山天都峰;93岁踏过千阶云梯栈道,登上海拔1308米的云台山茱萸峰;98岁将自行车踩踏得脚下生风,自由自在地穿行在县城大街小巷和远近乡村,骑累了,便坐在路边,掏出一本书来读,真正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笔者曾试问老人,一人住这里寂寞吗?

周老说:“这是哪里话,一点也不寂寞哟!‘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闲有诗书相伴,日有邻居聊天,事有居民帮忙,我们这个小巷就是一个大家庭。”

周老拉着我在小院走了一圈,他说,你看平房顶上的小青菜,肥料都是有机肥,这泥土都是我一筐一筐背上去的,长得多么好,一点污染都没有,一粒化肥也没用,纯绿色蔬菜!这南瓜再有十天八天也能吃了,围墙边上还有莴苣、小黄瓜,我一人吃不了,都是和邻居共享。邻居也是家家大方,我这里缺什么,还没吭声,就有人送来了。

周老说,我搬到小巷,曾三次从房顶上摔下来。一次是倒跌,头朝下倒栽葱,头部流了不少血。昏迷苏醒后,惊呼跌伤了。这一呼唤,立马惊动了小巷人,邻居韩炳芳跑步到前面马路边,请来一辆三轮车,将我往医院送。还有邻居打电话通知我的儿子女儿、女婿。三轮车临走时对门夏奶奶坚持陪我去医院,我自觉能支撑,谢谢她。到县人民医院急诊室,很快儿子女儿女婿闻讯赶来,七手八脚帮助安排住进822床,幸好邻居送的及时,住了几天就出院了,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要是没有邻居迅捷帮忙,麻烦就大了。

周老说:有一种关爱,近在咫尺。即便不常往来,也在彼此间默默传递。一个微笑、一声招呼,以邻为伴,与邻为善,邻里守望,守望的是寻常人之间的善行义举,守望的是大家成为一家的美好愿景。

2016年5月7日,在家人的陪同下,周仁甫走进响水县红十字会,在器官和遗体捐献同意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希望百年之后,能帮助更多人延续生命,“最后一次为人民服务”。他笑称自己如此高龄,摔了几次跤都没有骨折,一定要让医学家研究研究是怎么回事。

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在笔者采访期间,天天见到有附近的小巷人到仁甫小院谈这说那,有的来借书,有的来问事,有的来聊天。有一件事印象很深。一位姓邵的老奶奶来找周老说,交通巷前面建了个大菜市场,生活方便,儿子想在附近买个套房,一家人搬到这里住,请周老帮助打听打听。周老满口答应,第二天就这家到那家去了解有无房源,一个星期工夫,还真的找到了两处房源,电话告诉邵家人,登门看房商谈。

与周老近邻的姜华传师傅对我说,他过去开长途客车,听周老讲了许多关于文明行车的故事。他说开车人要注重品德修养,不要随意鸣喇叭惊人,不要强行超车,强行超车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听了这些,总感觉到我们这些邻居和老周爹在一起既是缘分也是福分,得到的都是正能量。

小巷名声远扬,灌河两岸,响水、灌南,灌云、滨海、涟水等地,党、政、军、警部门,经常安排人员到仁甫老人这里,聆听老八路讲述昔日的战斗故事,在“再思亭”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老人总是提前做好准备,把他那几张破旧的椅子、凳子、小课桌摆放整整齐齐,茶水烧好,等待客人的到来。高寿的他,一如既往地精气神十足,以他那颗永不熄灭的革命雄心,点燃年轻人心中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小巷热闹了,小巷拥挤了,小巷人想着要拓展小巷,保护小巷。

县委、县政府和响水镇政府为进一步宣扬中国好人精神,弘扬仁爱诚信精神,几次研究规划,征用仁甫小院对面一块民用宅基地,修建了“诚信广场”。广场周边栽植景观树木花草,设置敬业亭、读书柜、和谐走廊和演出舞台等景点,成为周围民众聚集活动的最佳场所。

2020年2月,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将交通巷更名为仁甫巷。

2021年,县领导考虑到这位年纪最大的志愿者精神传承和安全问题,决定成立“中国好人周仁甫志愿服务工作站”,办公地点就设在小院。志愿们一方面为周老准备一些学习资料,料理周老的日常生活,一边整理小院,把过去有点杂乱的地方,改造成大家来接受教育和学习的好环境。

在进行小院简单整理时,他们因地制宜。把原来一个砖砌小厕所拆除了,在小厨房内新改装了卫生间,方便老人的日常生活。新建立了一个微形小水池,里面栽了几棵荷花和睡莲,周边栽上松、竹、梅、兰,寓意老人永远健康,长命百岁。

院门前插着国旗和党旗、一眼望去红彤彤的院落,便是周仁甫的家,也是仁甫初心学堂的教室、左邻右舍孩子们的图书馆。这里成了响水地区广大党员干部党史学习的宝贵场地,丰富文化生活的良好平台,大家携手开展志愿服务的宽广空间。

如今,百岁老人周仁甫依然故我,每天出入小巷,有时骑车,有时步行,有时行色匆匆,有时闲暇散步,邻居们总是热情招呼、笑脸相迎,问一声平安,说两句家常话,有一次邻居看到周老鞋带没系好,亲切地喊他:“老周爹,慢点走鞋带散了,我给您系下”。说着就蹲下来,帮老人系好鞋带,掸掸鞋上的尘土,还忘不了关照几句:“周爹,车子骑悠着点,小心路上人多哟!”老周爹喜眯眯走出小巷。

晚上回来,总有邻人亲切地问候:“老周爹,您回来啦。”

“回来了。”一问一答,如同家人。

周老说,每当他打开小院的门,总有一股亲切感涌上心头。

立镜一面,呼唤声远。一个充满阳光的期颐老人,一条充满亲情的仁甫小巷,长满仁爱的植被,开满善良的鲜花,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的血脉,释放的是中华文明的营养。

(本文照片均为作者提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