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老师白玛在闲林党群服务中心“种”太阳

杭州日报 2024-09-08 08:10:51

“王维的《竹里馆》和上次课学的《鹿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诗句首字一个是‘空’,另一个是‘独’,意境很像。”“诗人都是先写听到的声音,然后再写看到的东西……”9月4日下午,在余杭区闲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闲林党服”)二楼的贤林学堂,白玛老师的诗词课如约而至。这是白玛老师与闲林孩子们的第62次诗意之约。

白玛老师的诗词课现场

2023年3月,是白玛老师第一次在闲林党服上课。这位国家一级播音员、 浙江电视牡丹奖获得者,十分热爱古诗词,已研习古诗词10余年,还多次担任《余杭诗词大会》主持人。如今,她已是在闲林党服上公益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一直在默默耕耘,播种她心中的“太阳”。

埋下“种子”双向奔赴

“白玛”,在藏语中意为莲花。

一开始,看到“白玛”这个名字和对应的藏语,不免让人猜想白玛老师是不是藏族人。白玛老师说,她是土生土长的南昌人,“白玛”这个名字是之前写的一部小说里女主人公的名字。

“2014年,我去西藏拉萨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支教。为了更好地融入到孩子中去,我打算取个藏族名字。这个名字立马‘跑’到我的脑袋里。”白玛老师坦言,她原以为“白玛”在藏文中是代表月亮。后面才知道,“白玛”代表的是莲花。不过觉得与它投缘,白玛便一直留用到现在。

白玛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上台领读诗词

10年前,白玛老师的事业发展还处在上升期。突如其来的一场疾病和周遭变故,让她开始思考人生,并按下了事业的“暂停键”。

“我主动申请去西藏支教2年,成为当地一所职业中学的普通话老师。”白玛老师说,在她年少时,时常在收音机上听到有老师们去西藏、新疆支教的新闻。去支教这个想法就像心里埋下的一颗“种子”,如今有机会可以让它生长、开花,她毫不犹豫地应下了。就这样,她带着名为“初心”的“种子”,踏上了开往西藏的列车。

在西藏支教,白玛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语言不通,更有高原反应、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挑战。然而这些困难从未让她退缩。她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责任,更是传递爱与希望的使命。

白玛老师的出现,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她将学识智慧化作“春雨”浇灌当地贫瘠的土地,将希望梦想变成太阳“种”进孩子们的心里。

9年后,当白玛老师接到来闲林党服上公益课的邀约,她欣然应允。就这样,白玛老师开启了与闲林孩子们的诗意之约。

发现美好 幸福可及

在白玛老师看来,公益课看似是自己在教授孩子知识,其实孩子回馈给她的更多。

课堂上,孩子们会把自己学到的诗词和现实生活中美好的场景结合;课后,孩子们都不急着离开,他们会跑到讲台和白玛老师分享自己去哪里玩了、遇见什么开心的事情。“和孩子们相处对我来说是精神的滋养。和他们每相处一次,我都能收获满满的能量,让‘电量’拉满。”白玛老师风趣地说,把自己的学识智慧分享给孩子,她觉得像是在“种”太阳,以诗为“媒”,用纯真、善意、美好去“浇灌”,让孩子对每首诗进行再次创作,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诗词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孩子们

教书育人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这也是白玛老师公益诗词课一座难求的秘诀——教育孩子用眼睛去看见美好,用耳朵听见美好,用心灵去感受美好。

采访间隙,原本灰蒙蒙的天突然亮起天光。坐在窗边角落的白玛老师也被阳光簇拥。“哇,好美!”白玛老师马上举起手机开始拍摄。她拍的是窗边的装饰花朵。被阳光照亮的花朵,透过白色的薄窗纱映在室内,影影绰绰像含羞的美人。“原来经常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里的小美好,也会有人为它停留驻足。”白玛老师说。

“我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很满意,感觉自己很幸福,我的生活是由我自己定义的。”白玛老师说,她也希望孩子们拥有精神上的自由和富足,不被外界或世俗的声音所束缚。

眼下,白玛老师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小目标:在教完100首诗词后,再根据情况换讲《论语》或《史记》。“也许孩子们现在并不明白这些诗词背后的含义。但是在他们成长路上的某一天,将要面对人生选择时,这些诗词能为他们带去启示,帮助他们走向更好的未来。”白玛老师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