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科技研究社》消息:目前,我国有19家民营银行,分别背靠腾讯、阿里的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是其中的“佼佼者”。那么,作为数字原生银行的这2家银行,在金融科技上有着怎样的新进展呢?《银行科技研究社》以2023年报为主,辅以其他资料,对两者进行了对比。
追逐大模型
现在一说到科技,就避开不了大模型。2022年末至今,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概念极其火热,相关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有银行将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广泛用于智能办公、代码生成、智能客服等场景中。
作为头部民营银行的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也早已开启大模型探索之路。
微众银行2023年报显示,其正探索联邦大模型。具体而言,该行基于“可信联邦学习”的理论框架,提出“联邦迁移大模型”。2023年4月,FATE社区(FATE是微众银行发布的工业级人工智能联邦学习开源框架)推出FATE-LLM开源项目,推动联邦大模型技术研究和落地。
微众银行透露,其已在多方面进行大模型应用:
在营销方面,该行探索通过大模型素材系统生成营销素材,并自动完成内容审核及打分。如“微业贷”依托于大模型AI Agent技术,可在有效避免版权风险的前提下,推动广告素材生成效率较人工提升266%。该行还升级AI Agent智能营销解决方案,基于联邦学习与大模型技术,在业务数据不出本行的情况下,联合广告平台、第三方数据源等进行联邦建模,完成客户定位和精准投放。
在客服方面,该行通过大模型AI Agent技术对客户对话内容进行小结,助力坐席快速定位用户问题;通过大语言模型完成直通理财知识库相似问题推荐,较传统人工的处理效率提升两倍以上。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该行基于大模型技术打造的消保广告视频审核系统平均准确率达95%,节约90%的人工审核时间。
在数字人、元宇宙等领域,微众银行也在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其中,在内部场景方面,该行基于AIGC模型打造数字人形象制作、音色克隆、唇形匹配、动作库等功能,大幅减少数字人的制作时间。据悉,该行以微众银行大厦为原型,完善其3D数字孪生体,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微众银行基于覆盖14个领域的77亿条企业数据,打造小微企业百亿参数大模型2.0,对比大模型1.0效率加速152倍。其已将该大模型应用到企业金融,实现数字精准化触达和数字化精细运营。
网商银行则在2023年报中表示,其已在客户经营认知、产业链认知、理财客户挖掘、人工智能外包等多个场景实际测试大模型的落地应用,争取早日突破,以人工智能技术去重塑小微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能力升维式的进阶。
网商银行2023年报透露的大模型相关进展并不多,不过其2024年或在加速。就在前不久,网商银行宣布升级“大雁系统”,将大模型的能力应用于产业链金融。其中大模型的应用主要在于:一是基于知识抽取能力构建产业链图谱,大模型读取海量相关信息后,形成产业链图谱,可更了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二是基于信息解析能力,通过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等数据,更快地进行信用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应用这并非是直接生成内容、与用户互动,而是在后台,成为金融风控系统的“助手”,帮助金融机构识别小微企业。
其他的金融科技进展
当然,大模型不是金融科技的全部,两家银行在其他技术上也有新的进展。
从2023年报透露篇幅及重点来看,微众银行还关注隐私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网商银行则关注卫星遥感、隐私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
微众银行
在隐私计算方面,2023年,由微众银行发起的联邦学习开源框架FATE推出2.0版本,从应用层、调度层、通信层、异构计算层4个方面实现多层次隐私计算平台间互联互通。
在区块链方面,微众银行加强底层核心技术攻关。包括提出集公有链和联盟链两大技术路线优势为一体的“公众联盟链2.0”理念体系,并面向公众开放观察节点接入功能;开展第三代FISCO BCOS的升级迭代,年内更新9个版本,新增轻节点、多CA支持、可验证读、块内分片、动态共识切换、树状网络分发等能力,同时依托对区块级流水线(BLP)和确定性多合约并行(DMC)的技术攻克,推动实现区块间和区块内同时高效处理,端到端性能突破10万TPS。
另外,微众银行也在推进数字人、元宇宙等新兴领域的探索,加强技术能力建设,并在行内外的应用场景中完成多项功能和技术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微众银行还推动开源技术发展。截至2023年末,该行在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领域共开源36个项目,获得超过40000个Star、超过15000个Fork。
网商银行
网商银行2023年报强调,其为全国第一家将云计算运用于核心系统的银行,也是第一家将人工智能全面运用于小微风控、第一家将卫星遥感运用于农村金融、第一家将图计算运用于供应链金融的银行。
在卫星遥感方面,该行进一步拓展“大山雀”卫星遥感风控系统适用范围。截至2023年末,“大山雀”可识别品种覆盖15大类农产品产业,并新增“大棚作物”的识别能力。
在隐私计算方面,基于密态时空计算能力,网商银行联合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承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全网商农户的种植作物识别分析,通过总对总,降低农村金融业务的数据成本。技术上首次将时空大数据和隐私计算相结合,在信创可执行环境(TEE)内,实现可用不可见下的分布式时空计算,将TEE原生编程变为密态时空大数据SQL研发,支持高效率联合建模分析,将海量时空数据的隐私计算提速2个数量级。
另外,网商银行以人工智能赋能小微风控,并在2023年取得新进展。据悉,其小微智能交互式风控系统深度应用AI技术,结合计算机视觉、知识工程、人机互动、语义理解等技术,可快速获取、识别和理解小微客户信贷诉求、资产表现和经营状况,形成用户全息画像。2023年,该行重点升级了多主体经营身份识别、位置画像构建、产业链规模化构建等能力。
经营数据、科技相关数据
最后,用数据说话。
说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是头部民营银行,是因为两者在经营数据、规模指标等方面领先于其他民营银行。不过,两者之间也存在差距。
2023年,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上,微众银行分别达到393.61亿元、108.15亿元,而网商银行分别为187.43亿元、43.03亿元。在最新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和资产总额上,微众银行分别达到461.55亿元、5355.79亿元,网商银行则为212.57亿元、4521.30亿元。
《银行科技研究社》本想对比两家银行2023年科技方面的数据,但两者均只透露部分数据,因此并不好对比。
在科技投入方面,网商银行没有透露具体数值。微众银行则透露研发费用为33.22亿元,同比增长12.89%,以此计算,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为8.44%。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该项数据或并不等同于科技投入。原因在于,微众银行2023年报表示,其历年IT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9%。
在科技人员方面,微众银行科技人员占员工比为51%。而网商银行该项数据达64%,比前者高出十余个百分比。按网商银行员工数1687人计算,该行科技人员约为1080人。
因此,在经营情况及规模上,微众银行更强,而网商银行或对科技人才方面更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