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己的情人节“三月三”,为何叫“上巳节”,还有哪些名字?

拾光说社会 2024-04-11 15:26:18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三月三春光明媚,人们踏青郊游赏花不亦乐乎。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三月三才是中国情人节。

有网友奇了:中国情人节不是七月七,怎么会是三月三?

易中天教授在讲学时提到:古代的七月七叫乞巧节,意思就是比赛穿针引线和手巧的,相当于古人的劳动节。

而三月三,春暖花开,小动物都在思春,那么人们在做什么,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西方的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男女朋友在公历2月14日这一天会互送礼物和鲜花表达爱意。

但我国,远在3000多年的周朝就有“上巳节”,时间就是农历三月初三。

那时候,阳春三月天,春光明媚,百花齐放,姑娘跟小伙们三三两两聚集在河边,他们手举兰草,载歌载舞,举行爱的狂欢。

如果遇到喜欢的人,女孩子还会主动搭讪。最熟悉的莫过《诗经》里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又有网友奇了:古代不是礼教大防,男女授受不亲吗?怎么会在河边自由恋爱?

其实,在我国古代并不是哪个朝代都那么迂腐不开化的,周朝就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

平民的婚姻叫做“奔”,通常是男女在野外参加村社活动,相互中意后,由村中长者主持的婚姻。

周朝统治阶级成员间的通婚严格遵守外婚制,统治阶级成员一生只能结一次婚。不能娶同姓女子,更不能娶姬妾,如果妻子中途逝去或被休,男方就不可再娶。

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能有一夫一妻制,实在是难能可贵呀!

这种自由恋爱的时代,到了东汉已经渐渐失去。从汉朝开始逐渐严苛。许多家庭开始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等。

到了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由于国家繁荣昌盛多民族往来密切,财婚、门第婚现象严重,婚姻变成了交易,甚至是获取利益的工具。

到了明清时期,婚恋自主基本消失殆尽,且贞操观念盛行。恋爱自由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或“三从四德”,男女之间彻底失去平等的恋爱权利,深深陷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里。

幸好,推翻君主制以后,中国的女性越来越觉醒,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需品,崇尚恋爱自由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到了现代社会,女性更加独立自强,可以更加理性地掌控自己的人生。婚姻自由,恋爱自由,三月三情人节就逐渐淡忘在历史长河里。

如今,除了壮族等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三月三对歌的习俗,越来越多的饮食男女已经习惯了西方的情人节。

作为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炎黄子孙,应该在三月三再续浪漫,让少男少女们在每一项习俗里,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那满满的,优雅的仪式感。

作者:荷雯

编辑:桢桢

1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