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吃苦的人,都在吃苦;童年享福的人,人生都在享福.

三立叨叨 2024-07-12 18:30:32

小时候,接触的都是吃苦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比谁更能吃苦。长大后发现,其实有些人压根不用吃苦,也能过的很好。

好比,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他们孩子吃透了苦,大多过不好,那些在逛少年宫,博物馆,到处旅行的孩子,长大也不会过的差。

真的是,童年时候就在吃苦的人,人生大多时候都在吃苦;童年时候就在享福的人,人生大多数时候都在享福。

童年吃苦的人,大多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底层,父母认知见识都十分的有限,接触的是传统吃苦教育,以吃苦为荣,大伙都在比拼谁更能更吃苦。

在农村,夸人很厉害的一种方式,就是说这个人很能吃苦。农村人大多自卑,难得的夸奖会驱使他们更加的吃苦以换取别人的认可夸奖。

以至于有时候,吃苦都畸形了,没苦硬吃。

比如,身体出现了小毛病,怕花钱不去医院,一拖再拖,直到成为了大病,扛不住了才去医院,最后花了大钱,人也遭罪,家庭也拖累,甚至拖垮了。

楼梯口很黑,但是有些人为了省点电不开灯,晚上摸黑上楼,结果摔断了腿。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因小失大。

最省钱省力的方式就是刚出问题的时候,更省钱的是防范于未然,知道水源不干净就不去喝生水,烧开再喝,而不是为了显得更生猛,直接喝水。

这类为了吃苦而吃苦,不是真正的吃苦,更倾向于思维地偷懒。

一件事情,如果你不熟悉,刚开始肯定会吃苦,但如果熟悉之后,你还是一样的吃苦,那么就是一种思维的偷懒了,不动脑子。

大多喜欢吃苦的人,都是不喜欢读书和思考的人,所以他们长大后大多不善于表达,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

以前,我们村有两户人家同时去厂里打工,都很努力,都很吃苦。过了几年,其中的一户人家买房买车,另一户人还是在厂里打工。

为啥?

就是其中的一户人家发现,在厂里好是好,但再怎么努力,收益都是有上限,没办法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也发现,厂外用小推车做生意的人流量极大,于是转行去做生意了。

最后,在厂里上班的的依旧是拿着死工资,做生意的每天流水都特别大,时间长了,差距就出来了。

要论吃苦,厂里和做生意都吃苦,做生意每天起早贪黑也不容易,但思维一转,收益却天差地别。

当然了,喜欢吃苦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见识窄,分辨力不强,别人说啥就信,结果就被卖了还帮别人数钱。

当年股票大涨的时候,我们村就有一个人忽悠亲戚,说带他发财,亲戚出钱,他来操盘,赚钱了五五分。

股票啥东西,学经济金融的专业人士都不敢打包票,更何况普通人。这个人本质上就是想空手套白狼,一分钱不出还想赚钱。

好在亲戚在家人的提醒下,及时撤资了,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要不然,血本无归。

相反,那些童年享福的人大多数都是家境好,父母认知高,家庭关系和谐,更重视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吃苦。

有句话叫做,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幸福的人,心理健康,为人乐观,遇事心态好,和这样的人相处会很舒服,没有压力,做事情自然更顺畅。

没人喜欢自虐,围绕在一个苦大仇深的人身边,整天被负面情绪包围,当你解决了情绪问题,事情就解决了一半。

这类人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围绕在他们身边,当越来越多的能人在身边,做啥事不成功呢。

马云当年创建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不就是因为马云是一块磁铁,紧紧的吸引这大家,才最终成就一代互联网神话。

另外,童年幸福的人,接触到的圈子也是一样童年幸福的家庭。

大家都是解决问题的高手,耳濡目染下,见识多,认知高,看问题的角度就多,解决问题的方案自然不会只有一种。

一个人面对问题的心理不害怕,手上有方案,身边有资源,自然会开心,享福也是必然的。

就好像,同样去一个地方,你只会骑自行车,别人不仅会骑自行车,摩托车,还会开车,而且家里有车,别人当然更游刃有余,丝毫不慌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童年幸福的人,接触多且广,分辨力强,不会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就被忽悠,更加笃定。

很多人被忽悠,不就是因为见得少又贪心,随便和你说去哪里能够赚大钱,你就屁颠屁颠的跟过去。

试想下,如果真的能够赚钱,他又凭什么带你。

就像之前的互联网割韭菜事情,口头上说带你赚钱,实则是想赚你的钱。

当你知道什么是好,什么坏,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时候,你自然不会像墙头草,随风飘荡,也就更幸福。

那么,如果吃苦不是必然,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答案也很简单,见天见地见自己。

见天就是开眼。

多读书,多接触人,了解这个社会运行的规律,人性的复杂。当你积累的足够多的时候,你就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就不会人云亦云。

比吃苦更重要的是知道那些苦该吃,那些苦不该吃。

见地就是多实践。

理论学习的再好,如果不运用在实践中,都只是空谈,形成不了肌肉记忆,成为不了下意思的行为,也就无法真正的掌握了。

只有真正掌握了,才能更加灵活的避免不必要的吃苦。

见自己就是了解自己。

只有当你越来越了解自己,你才知道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才懂得如何去扬长避短,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吃去不必要的苦。

最后想说

家庭环境造就自己的三观和思维方法,穷苦家庭出身思维受限。

如果想有作为,就要放弃原封不动遵循原生家庭教育的想法,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通过读书,见人,思考重塑思维方法,否则不会有作为。

吃苦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让生活过好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最终意义。

0 阅读:9

三立叨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