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后一位诗人”是谁?为何他有个奇怪的名字叫“郑鹧鸪”?

尔诗林 2024-02-11 13:01:06

花间一壶茶,可以养精神。借我诗一首,聊以慰风尘。

大家好!欢迎来到【辰茗诗话】空间,共同小憩诗茗驿站。

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不能给小朋友起花名,不然就不是个好孩子。

到了读书的时候,老师也教导我们,不能给同学起花名,不然就不是个好学生。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唐朝的诗人们都不是好孩子,不是好学生,因为他们总喜欢给别人起“外号”,外号不就是“花名”嘛。

我们现代人讲“名字”,名也是字,字也是名。

但古人可不是这样,他们名是名,字是字,每个人都有“名”有“字”,很多人还有“号”。

比如李白,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名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名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至于他们的雅号,比如李白称“诗仙”,杜甫称“诗圣”,白居易称“诗魔”,刘禹锡称“诗豪,那都是别人或者后人所起的,姑且不算。

今天专门聊聊他们的“外号”,或者叫“花名”。

唐朝诗人特别喜欢互起外号,而且是五花八门。至于外号的来源出处大概分几种情况:

一是根据其祖籍或出生地,比如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昌黎伯”。

二是在某个地方当过官任过职,就拿这个地方给他起外号,比如贾岛做过长江县主簿,便被叫做“贾长江”。

三是用其官职起外号,这是最普遍的情况,比如韩愈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再如杜甫一辈子最高的官职就是担任几天剑南检校工部员外郎了(实际上他从没在朝廷工部任过职),就得了个“杜工部”的外号。

四是用其在家族排行来称呼,比如刘禹锡在同辈排行二十八,白居易便称其“刘二十八”,他的堂兄刘禹铜排行十九,白居易便称其“刘十九”。

此外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情况,就是他们喜欢拿某个诗人很出名的一句一首或者一类诗来给他们起外号,比如杜牧因为一首很著名的《紫薇花》,被人称为“杜紫薇“;贺铸因一句“梅子黄时雨”便得了个“贺梅子”的外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一时想不起来。

我们今天的主人翁就有两个外号,一个是因为他当过的官叫“都官郎中”,于是被诗家称为“郑都官”;另一个是他写了很有名的一首诗叫《鹧鸪》,而被世人称为“郑鹧鸪”。

是不是很难听很不雅?真是无语!

他就是我们昨天介绍成语“一字之师”而提到的晚唐诗人郑谷。当复习一下:

郑谷在袁州,齐谷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郑谷被称为“唐朝最后一位诗人”,一是因为他生于晚唐,其后半辈子已经是五代时期了;二是其诗才在其后的唐代诗人中,无人能超越之,说其“最后”也只是这层意思吧。

郑谷从小就是个神童,他7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

什么是“骑竹之年”?就是还在“骑竹马”的年龄。

“青梅竹马”之说来自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我想大概也就七八岁的年龄吧。

下面看看郑谷的《鹧鸪》诗到底在讲什么,以至于让他得了个“郑鹧鸪”这么难听的花名:

鹧鸪

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

这首诗以“鹧鸪”为题,本身就确定了离乡别愁的立意。

鹧鸪的叫声被古人拟人化为“行不得呀哥哥”,所以诗人们常用其表达逐客流人之愁。

首联寥寥两句便刻画了鹧鸪的喜暖习性和高雅风致的外形,其正代表着诗人心目中游子墨客的形象和志向。

颔联话风一转,这么风雅高致的鹧鸪,却不得以在理想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声,只能在“雨昏的青草湖边”艰难觅食,在“花落时节的黄陵庙里”哀鸣。

诗人在这里借用“青草湖”和“黄陵庙”,既是帝舜两妃溺亡之所,又是屈原流放之地,营造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本身就很有羁乡愁怀的象征意义。

颈联由“鹧鸪”而及“人”,前一句写游子听到鹧鸪的哀鸣声,不禁想起家里的妻子而泪湿衣袖,后一句联想起家里的妻子想念自己而愁眉苦展的情景。

尾联让人不由得联想起那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凄厉情景,一群群鹧鸪此起彼伏,互相诉说着无尽的思乡之愁,“苦竹丛深”何曾不是苦海无边的感受呢?

细品唐朝最后一位诗人郑谷这首《鹧鸪》诗,无不令人感受到中华诗词彻透心扉之美。

读了这首《鹧鸪》诗,顿时觉得“郑鹧鸪”这个别号也另有十分美意了。

0 阅读:6

尔诗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