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对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从2月24日至3月3日最初8天的战略部署和战斗过程进行了简要分析。事实上,这轮战斗虽然仅仅持续8天,但就俄军表现来看,动员兵力规模不足和后勤保障能力有限两个突出问题,在短期难以有效破解。由于俄军未能利用突然打击的主动优势,在第一时间实现战果最大化,也就意味着这轮军事行动的上半场实际上已经结束。从3月4日开始至今,甚至再往后的阶段,虽然时间上较之上半场漫长得多,但实际上战争最终结局已经尘埃落定,下半场的结局不会再有本质性变化。
俄军事行动的结局已基本落实
从3月4日至3月31日,这是俄军事行动下半场的第一阶段,在这期间,除了俄罗斯与乌克兰这两个交战主角以外,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也作为第三方势力正式登场,成为这场军事行动中的重量级参与者,甚至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战场局势。事实上,如果对这一阶段为期28天的俄军行动进行总结,可以说是南线和东北方向进展有限,俄军全力保障正北方向的重兵集团围攻基辅,但最终仍然以失败告终。不过,也恰恰是在放弃基辅的过程中,俄军战略规划逐步恢复清醒。
准备从日本飞往波兰支援乌克兰的美C-17A运输机
俄军此一阶段在南线和东北方向的动向很好理解,俄军在南方攻下赫尔松后,最出名的行动当属抢占扎波罗热核电站,但地面大规模进攻实际上已基本停止。而在东北方向,俄军西部战区三大集团军合围了哈尔科夫和苏梅,但鉴于乌军在两座城市内构筑了完整防御工事,俄军也只是围而不攻。唯有在基辅方向,俄军除了首批投入的约6个旅级战斗单位之外,又将空降兵第11、31旅,以及另外3个作战旅投入基辅前线。这总计11个旅级战斗单位,实际上就是俄军一度打算用于进攻基辅的主要兵力。然而,俄军主力虽然在基辅方向从三月初一直待到三月底,耗费整整一个月,但备受外界期待,甚至西方媒体预测成为战争转折点的基辅攻防战却始终没有上演。
乌军甚至将火炮阵地设在居民区
现在来看,俄军之所以放弃将重兵投入基辅的决心,实际上是非常清醒理智的做法。基辅作为乌克兰的首都,占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在乌克兰境内城市中首屈一指,并且在俄军逼近安东诺夫机场后,乌克兰就已经对基辅居民进行全面军事动员,包括派发自动步枪等轻兵器,以及教导民众制作燃烧弹和其他各类抵抗装备。再加上当时驻守基辅的乌军吸取了此前教训,将装备的重型火炮、主战坦克、装甲车甚至火箭炮等装备,分散隐蔽到各居民区,以避开俄军远程火力和武装直升机的打击。因此,俄军恐怕也十分清楚,一旦在这里实施对决,势必将是一场耗时良久和异常惨烈的城市遭遇战。
基辅街头的乌军装甲车辆
更重要的是,为俄军提供各类物资补给的后勤通道,也就是从白俄罗斯通往基辅方向的主要通道,存在大片沼泽泥泞不堪,而乌军小分队也在沿途伺机发动伏击,负责为前线10余个作战旅提供保障的俄后勤编队,不仅运输效率大打折扣,在运输过程中还损失了大量军用卡车,甚至不得不征召民用卡车保持运力。但考虑到性能上的巨大差距,这不过是权宜之计。因此,在深刻意识到自身后勤补给线路的脆弱,以及进攻基辅的难度后,俄军经过近一个月的犹豫,最终清醒地放弃了基辅这个看似唾手可得的重大军事目标。而这,可以说是俄军在开战后最值得称赞的明智决定。
俄军后勤运输比较脆弱
在3月29日,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亚历山大·福明公开表示,俄军将逐步从乌克兰北部撤离。3月31日,乌军无人机在抵达安东诺夫机场上空侦察时,发现俄军已全部离开,乌克兰军队随即占领机场并宣布大捷,之后俄军逐步退出乌克兰北方地区。应该说,俄军北方集群的这一轮撤离比较成功,依托牢牢控制在手中的制空权,整个撤离行动进行得非常果断,也没有遭受太大损失。只是撤退命令下达后剩下的时间较短,部分损毁装备遗留在战场上。不过,鉴于俄军有生力量基本全身而退,外界仍然给予这次撤退比较积极的评价。
停在安东诺夫机场的安-225残骸
而事实上,就在俄军撤离的第3天,也就是4月1日发生的重大事件,就已经证明了俄军撤退的正确性。在4月1日凌晨,俄罗斯北部边境地区遭到乌军两架米-24武装直升机的袭击,造成俄罗斯境内储油装置燃起大火。这个消息令全球深感惊讶,媒体宣称这是俄罗斯本土在二战结束后首次遭遇空袭。从军事上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件,意味着乌克兰军队已经从早期的惊慌失措中反应过来,通过种种方式应对俄军的一系列攻势。尽管乌军这种成不了大事的“偷袭”行动难以改变战场总体态势,但给外界的印象还是很“硬气”的。
乌军米-24空袭后燃起的大火
目前看,从4月1日至4月24日是下半场的第二阶段。在此期间,以乌军两架米-24越境空袭为标志,乌克兰武装力量多次动用直升机或其他远程武器,对俄罗斯边境进行了小规模攻击,迫使俄军组织兵力做好西部边境的防御。并且,从三月开始就正式登场介入的美国和受美国影响的国家,也意识到乌克兰战局开始向着期待的方向发展,并在美国统一内部和欧洲盟友意见后,向乌克兰提供了包括米-171运输直升机、M-777型155毫米火炮,以及“毒刺”、“标枪”等大批单兵武器,大大增强了乌克兰军队的战斗力。
美国支援乌克兰的武器装备
鉴于种种现实情况,俄军在这一阶段已放弃早期的全面进攻想法,转而试图实现对赫尔松的控制,并进一步扩大对顿巴斯地区的控制面积,以达到构建与乌克兰之间稳固缓冲区的目的。其中最典型的行动就是对马里乌波尔的围攻,这是俄军在此轮军事行动中,唯一一次被重兵长期围困,并发起全面进攻的乌克兰城市。这一行动表明,俄罗斯希望将这个地区控制在手中,从而连接起南部克里米亚半岛和顿巴斯地区,形成完整的战略屏障。
战火中的马里乌波尔
从结果上来看,俄军在这一阶段的计划最终依然没有实现。乌克兰驻扎在东部前线与俄军对峙的军队,本就是其陆军中最精锐的一支重兵集团,在俄军事行动开始后,又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先进武器,战斗力明显增强。在俄军这轮进攻不具备突然性,空中打击和远程精确火力密度又比较有限,不足以对乌军造成沉重打击的情况下,想要大规模向前推进,付出的代价将是非常惨重的。因此,双方战至23日,俄军控制区域扩大有限,但这时其兵力不足和后勤补给艰难的问题再次出现,俄军为此再一次作出了选择。
俄军停止进攻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铁厂
4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外界表示,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将进一步调整为控制乌克兰南部滨海地区,确保控制克里米亚陆地走廊,以将克里米亚半岛和顿巴斯地区连接成一线。简单的来说,就是放弃上一阶段在顿巴斯地区向外进攻的规划,转而将马里乌波尔和赫尔松控制在手中,以保证最基本的南部战略防线。显然,这就意味着俄军将停止继续进行大规模进攻,尽量稳住现有防线,并驱逐剩下残余乌军。至此,俄军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进入到下半场的第三阶段,并且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个阶段。
俄军在赫尔松升起的胜利旗帜
目前,俄罗斯在乌克兰虽然仍驻扎着大量军队,与乌克兰军队也处于全面接触的状态。但在4月24日以后,双方实际上就未再发生大规模交火。考虑到俄军目前仍然掌握战场主动权,并且其内部也已经达成共识,双方之后再发生大规模交火的概率已经不太高。可以说,在3月3日之后,以乌军两架米-24空袭俄罗斯本土,俄军主力从北部撤离并控制克里米亚陆地走廊为标志,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已基本稳定下来,接下来双方应该会在俄军当前控制区周边,不时发生小范围交火,并展开一系列谈判。而外界对此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就是,俄罗斯此次特别军事行动收获究竟如何?不时发生的乌军偷袭俄罗斯本土行动是否会一发不可收拾?
俄军在赫尔松升起的胜利旗帜
关于第一个问题,如果从纯粹的军事角度上来看,俄军还是很有收获的。虽然在开战之初,定下了超出自身实力的宏大目标,但在之后的一系列行动中,得益于一直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以及犹豫多日最终仍然放弃巨大诱惑,作出放弃进攻基辅的清醒决定,保下了俄军北方集群的元气,并逐步将其战略目标,下调到符合自身实力,即控制顿巴斯地区和克里米亚走廊。表明俄军方高层在军事行动开始后,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实力所在以及代价高昂,迫不得已做出了较为冷静的抉择。
俄军一直牢牢掌握战场制空权
目前俄军已控制的赫尔松和马里乌波尔两座城市,能够基本保证克里米亚走廊局势的基本稳定。并且俄军此轮军事行动的两个重要军事目标,也就是对以“亚速营”为重点的特殊军事组织进行去纳粹化打击,以及摧毁乌克兰第聂伯河以东军事工业,破坏其军事潜力,目前都已基本完成,算是一个收获尚可的结局。当然,如果考虑到俄军在战场上的人数伤亡和装备损失,以及为此付出的重大代价,包括俄罗斯政治被动和经济危机,这些收获仍然得不偿失。
俄军将领在战场的损失不小
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俄军已经在近日给出了答案。俄罗斯之所以在战局危急之际,大张旗鼓公开试射其SS-28“萨尔马特”,这款最大射程达1.8万千米的洲际弹道导弹,其实正是在威慑自己的真正对手。而在恐怖威慑下,乌克兰小规模武装力量,尤其是直升机对于俄罗斯北部的袭击,注定未来是无根之源,最终会随着南部局势的稳定而逐渐消失。
“萨尔马特”是真正的大国重器
从3月4日至今的50多天中,外界对于俄军表现的评价褒贬不一,尤其是随着俄军苏-35S战斗机、“莫斯科”号巡洋舰,这两型重量级装备的先后折戟,令俄军战斗力遭到广泛质疑。但客观来说,俄军的装备损失并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战略后果,在开战之后暴露出的不足,或者说战略决策的失误,也并没有真的达到昏聩的程度。尤其是重兵围困基辅之后的清醒撤离,充分印证了俄军高层的理智和清醒。也许,只有等到这一切尘埃落定,外界才能根据更充分真实的战况实情,对俄军的实战表现给出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