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延伸——沙耆110周年艺术展于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重磅亮相

红运看文化 2024-07-28 22:24:42

今天从沙耆110周年艺术展参观回来,拍了一些照片,认真看了下,感受沙耆的艺术地位在20世纪中国油画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写一本传记。

作为20世纪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之一,油画大师沙耆的艺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收藏界的重视。在2016年春季拍卖会上,他的作品《白马前的裸女》,拍出了448万的天价,保利拍卖~沙耆《翠华春色》以港币 228万成交,中国嘉德2024年春拍:沙耆《玫瑰花》成交价82.8万元,充分说明了沙者画作的价值!

可这名画家,却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曾经因为亲人去世受到打击,而得了精神分裂症!不过沙耆说:“不是我精神分裂了,而是这个世界精神分裂了”!艺术家沙耆在中国接受了徐悲鸿的美术培训,20 世纪 30 年代末也曾前往欧洲。在比利时,他师从阿尔弗雷德-巴斯蒂安(Alfred Bastien),致力于光的表现。沙耆作为中西结合的实践者,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西方绘画,最终形成其独特的油画艺术语言。

沙耆的绘画不以精巧取胜,更以质朴动人。画面的纯粹感摒弃当时西方艺术大舞台的“浮华”,带着他内心的坚守。沙耆在国内学习时已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留学时期更是学习了欧洲学院派传统绘画,用古典技法与现代技法的多元结合创作了大量作品,画面有着理性克制的痕迹,但自身具有拙味的笔触在年岁的增长中越发具有韵味,本身的感染力与震撼在早期已初具雏形。取和谐之色并置于画面,将情感隐于画面之下,把握着造型与色彩的关系,通过干脆利落的笔触,果敢地运用点、线、面把握画面的丰富性。浓重色彩结合简练、概括性笔触,彰显深厚的功底之余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中国梵·高、中国美术教育队伍的“缺席者”、半个多世纪中国画坛的“缺席者”……用艺术理论家水中天的话来说,“如果在过去一百年里,中国曾经有过富于个性特色艺术家的话,沙耆应当之无愧的一个”。

从中国传统山水画出发,到印象派、野兽派等西方现代主义,再到学院派写实主义……

很难想象,一位画家的作品里几乎浓缩了一部从古典主义再到印象主义直至抽象主义的油画历史。

展览由“画艺人生”和“走进沙耆”两部分组成,以“立”“专”“疑”“满”4个主题词串联整个展陈,汇聚了油画、素描、水彩等沙耆作品,以及报纸画、白纸画、照片及沙耆物品等共计165组文物,通过解读各个时期沙耆的作品及艺术风格,让观众更深入立体地走进这位大师的艺术世界。

展厅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其中心摆放的一只五彩斑斓的“椅子”。

红、绿、黄、黑……“椅子”上不仅有多种多样的色彩,还有粗细不一的各类画笔笔触。

“这其实是一只画箱。”上面写着“敬赠:沙耆先生存,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

1934年,沙耆经沙孟海推荐,师从徐悲鸿,并被接纳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生。三年后,经徐悲鸿介绍,沙耆自费前往比利时留学,受业于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巴斯天教授,第二年,便荣获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授予的金质奖章。

人体油画专指描绘人体之美的油画,因为油画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塑造人体的立体感,同时也能够完美地表现人体的质感,也很方便画家们进行长期细致的刻画,所以全世界绝大多数画家都喜欢用油画来表现人体之美。

沙耆其裸体画用笔果断而又非常绚丽,画面充满舒适感和宁静感,纯色的背景,简洁的画面,在光与影的交织中勾勒出女性完美的身体曲线。油画里的女人,大大的胸,圆圆的腰,有型的腹部,细长的大腿,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美人,宛如画中的女人就站在你面前。

沙耆其裸体画色彩古朴、笔触豪放,显示出一种浑厚高古气质,让人印象深刻,仿佛画家天生就熟知每一个女性身上最迷人的角度充满了情调,挑逗着每一个观看者的内心,把人体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自然文雅,传神,摄人心魄。

此后几年,沙耆在欧洲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参加一些重要展览。1940年,他与毕加索等画家一起参加了比京阿特利亚蒙展览会。1945年,比利时美术学院院长蒂加尼主办一场画展,参加者均为欧洲优秀画家,沙耆的画作亦位列其中。他的作品《吹笛女》被比利时皇后伊丽莎白收藏。

1946年沙耆回国,徐悲鸿即聘他为北平艺专教授,但由于精神疾病,沙耆未能上任。后来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访问中国,寻找沙耆先生,问周恩来总理,沙耆在那里,周总理问徐悲鸿,徐悲鸿问浙江省政协,才知道沙耆先生在宁波沙村,于是为正在养病的沙耆拨放生活津贴。后来,他长期蛰居在故乡宁波,疾病虽给他的日常生活蒙上阴影,但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炽热之情。在鄞州,他生活了30多个春秋,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

  1982年5月18日,在沙孟海的推荐下,由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共同主办的“沙耆画展”在杭州举行,随后展览又相继在上海、北京展出,他的绘画创作亦迎来一个高峰。

1992年4月24日因受嘉兴有关部门邀请在余毅父母(余仁良、王根花)的陪同下,沙耆一行前往嘉兴,住在嘉兴热电厂内。并让沙耆在厂里做工,在食堂提供吃饭,当时寿鑫桥厂长借钱买了一些沙耆画,当时是5000元一张油画,据画家周亚勤回忆:“当时在嘉兴老热电厂,寿鑫桥按排沙耆秘密住在热电厂的《劳动服务公司寓所》(隐居作画)。我当时见到的沙耆:身穿一件淡灰色的旧棉衣,头戴一顶旧帽子,影像最深的就是:画家鼻梁上的老花眼镜,一只架在耳朵上,另外一只用白色的小绳子绑住,搁在另一只耳朵上,瞧上去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老百姓。他沉默寡言,眼中无神,面无表情地坐在我的面前;我当时在想,估计他可能在想她的心中失去的老婆!哈哈哈……”据寿鑫桥夫人边半雅说:“沙耆结婚后即去比利时留学,留学期间,曾经封闭12天专门给英国女王画裸体画,后因精神原因回国,在家乡有一老婆,曾经怀孕生有一子沙天行,1949年10月1日,妻子对沙耆提出离婚,老婆离婚后嫁给一军官。

同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嘉兴市文化宫和嘉兴热电厂工会联合举办了沙耆画展,展出油画作品45幅。9月25日,在画展举办前,《嘉兴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逝水流年、风采依旧——写在沙耆泛舟画坛60周年之际》。嘉兴电视台也进行了拍摄,沙耆出席了画展开幕式。此前,沙耆曾多次到嘉兴,但没想到这次是最后一次。

  绘画支撑起沙耆孤寂的精神世界,成就其生命的灿烂。晚年的沙耆,不再局限对象本身的造型和色彩,构图愈加大胆,笔触变得混沌,集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等多种风格于一体。他通过不需要技巧的绘画手法努力表现,使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一种体现造型韵律的特殊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不经意将东方精神渗透到画面的每个角落,展现出了中国艺术中气韵生动的珍贵品质。

命运撕咬着沙耆的灵魂,然而他将所有这一切,都倾泄在无休止的绘画。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央美院教授钟涵先生,对沙耆这一阶段的艺术创作活动,作了这样评述: “不幸这个阶段却成了一个漫长的、在伤痛中博斗的乐章,持续了他整个人生数十年的中段,是在极反常的情况下留下艺术生命的记录。……他被放到了远离追逐名利的圈子之外的地方,反而使他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可以从容於艺术天地之中。……孤寂、清贫、简朴的生活反而成全了这位艺术之子的沉潜追求,获得了艺术上最难得的一种自由,即纯真之心的自由。……我们可以说了:不是上天忌才,而是逆境、痛苦、几乎一生的代价反倒成全了艺术中的至诚,於是沙耆达到了,在艺术中体现精神上的超越”。“面对着这位不幸的长者,这些伤痛的心血洒落,我们的心怎能不也为之隐痛!……我以为,重要的是这里透露出了一颗不甘为命运所击倒的、执着的、炽烈的艺术之心”。“这种漫长时日的错杂紊乱,又是后一个阶段,即晚年时期,得到净化与超越之先的准备”。 杨力舟先生说:沙耆先生的出现拉近了我们和西方国家的油画距离,他是中国油画的里程碑!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冯法祀说:沙耆先生晚年的作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画放到世界任何著名博物馆也不会逊色,他可以和凡高、塞尚相提并论!后来还说:中国如果出现一个世界级大师那么这个人就是沙耆!这位世界级大师于2005年2月15日在上海逝世。 沙耆一生的艺术历程几乎浓缩了一部从古典主义再到印象主义直至抽象主义的油画历史,他集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之大成。他将东方艺术与西方绘画技巧相结合,又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觉,最终创作出东西文化交融的绘画作品。他通过不需要技巧的绘画手法努力表现,使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一种体现造型韵律的特殊境界。

很多人称沙耆为“中国的梵高”。他在画面追求、情感表达、人物象征等方面有着很多相近的刺痛人心的炽热与疯狂,并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和神韵。过去一般把20世纪的美术探索方向分为两派,一派以潘天寿为代表,主张中西拉开距离;另一派以徐悲鸿、林风眠为首,主张中西调节器合。可是我们忘了还有一个西洋派。他们既没有拉开距离,也没有中西融合,而纯粹用西洋的手段作画,对油画语言本身做了非常精到的研究,沙耆可称是这方面的一个榜样。这位世界级大师于2005年在上海逝世。 沙耆被称为是中国的“梵高”,他虽然身患疾病但仍旧心向光明。他的作品是积极向上极具美感的,可见即便被疾病折磨,他也有内心纯净至美的时刻。 如今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他对未来的渴望,而这也有助于我们从逆境中挣脱,走进一个至纯至真至善的艺术家世界。也许这就是天才艺术家,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吧,即便他曾经被人称为“疯子”。

今年是沙耆诞辰110周年,如果您想第一时间现场感受沙耆的艺术气韵,可以在2024年9月8日前到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与我们一同走进沙耆的艺术世界,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朋友们有机会走进这位大师的艺术世界,了解其灿烂的一生。如果沙耆的作品触动你的心,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

沙耆年表:

沙耆(1914—2005),浙江鄞县人。当代中国著名油画家、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被誉为“中国的凡·高”。

1914年3月29日,出生于浙江省鄞县沙村,取名引年,字吉留,后又名贤菖、艺名沙耆。 1929年,随家迁居杭州。时沙孟海任职于省政府,介绍沙耆进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

1930年,沙文汉(沙孟海三弟)自俄回国,向沙耆宣传革命思想。“九一八”事变后,沙耆随上海进步学生队伍赴南京请愿,参加上海的示威游行。

1932年,与沙孟海五弟沙季同一起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33年,以政治原因被捕,判刑一年,托病交保出狱后,转入杭州西湖艺专求学。

1934年,经沙孟海推荐,师从徐悲鸿学画,并被接纳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生。

1937年,由徐悲鸿介绍,自费前往比利时留学,受业于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巴斯天(A.Bastien)教授。 1938年,获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授予的金质奖章。

1940年,与毕加索(Picasso)等名画家一起参加比京阿特利亚蒙(Atriome)展览会。其后多次在PetieGalerie举办个人画展。

1941年,在比利时50周年纪念美术馆举行个展。

1942年,杰作《吹笛女》被比国王后伊丽莎白收藏。 1945年,由比利时美术学院院长蒂加尼(Decat)主办的一场画展,参加者均为欧洲第一流画家,沙耆的杰作亦列其中。 1946年,由于种种原因,患精神分裂症,时好时坏。在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安排下沙耆抱病回国。徐悲鸿闻讯后,即聘沙耆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奈因病未能成行。

1947年,定居浙江鄞县沙村老家,由其母照料养病。

1952年,欧洲一艺术代表团访问北京时,向周恩来总理称赞沙耆的艺术成就。周总理转询徐悲鸿后,方知其经历与造诣,并知其养病在家,遂通知中央统战部,每月拨给生活津贴。

1954年,进浙江省精神病医院治疗。

1964年,进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医院治疗。

1966年,母亲去世,沙耆生活由其大姐夫一家照料。

1967年,“文革”期间,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家中珍藏的书画被洗劫一空。所幸的是,“文革”初沙孟海将沙耆自国外带回来的部分作品因以其母亲名义赠给浙江省博物馆而得以保存下来。

1980年,其子沙天行与沙孟海、史永、陈修良商洽为沙耆筹办画展,此举得到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浙江省博物馆和鄞县文化局的支持。 1981年下半年开始,在其子的安排下,沙耆由沙村移居鄞县韩岭镇其学生余毅家暂住,并得到了良好的照顾,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旺盛时期。

1982年5月18日,由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共同主办的“沙耆画展”在杭州举行,沙孟海、吴作人为画展题名,浙江省统战部聘沙耆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7月7日,“沙耆画展”应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之邀,赴沪展出。9月27日,“沙耆画展”应中国美术家协会和首都博物馆之邀,赴京展出。

1984年,沙耆的户口由浙江转入上海儿子处,并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1985年,在其后的10年多时间里,沙耆由其学生陪同前往江浙及东北名胜景区游览写生,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和静物画。进入90年代,他的画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色彩绚丽,用笔豪放,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和收藏家的关注。

1992.4.24日,沙耆在余毅父母(余仁良、王根花)的陪同下,沙耆一行前往嘉兴,住在嘉兴热电厂内作画,同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嘉兴市文化宫和嘉兴热电厂工会联合举办了沙耆画展,展出油画作品45幅。9月25日,在画展举办前,《嘉兴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逝水流年、风采依旧——写在沙耆泛舟画坛60周年之际》。嘉兴电视台也进行了拍摄,沙耆出席了画展开幕式。此前,沙耆曾多次到嘉兴,但没想到这次是最后一次。

1997年,由于脑中风,沙耆被儿子接往上海住院治疗,从此放下了手中画笔。

1998年,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学部和台湾卡门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沙耆油画艺术研讨会”在上海和北京举行。

1999年,大型画册《沙耆画集》由台湾卡门艺术中心出版发行。

2001年,“沙耆70年作品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

2005年2月15日10时10分,沙耆在上海田林医院病逝,享年91岁。

0 阅读:0

红运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