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 | 董泽成
责任编辑 | 郑瑶
后疫情时代,医药产业在深层次发生了很多复杂的变化,医药销售公司亦是如此。医药商业公司、专业的医药销售公司(包括合同销售组织和合同服务组织,简称CSO)、医药工业企业自带的销售队伍,共同构成了当下医药行业主要的销售力量。2023年,行业政策对销售公司的影响有松有紧;院内市场开发上量相对容易;院外市场销售生机勃勃;销售资金周转压力巨大;医药销售公司的整合正在进行。
01行业政策对医药销售的影响(1)2023年集采、国谈、医保等市场准入政策对医药销售公司相对友好
2023年无论是国采还是国谈,虽然降幅较大,但是产品的实际成交价格对于销售的影响相对友好。
集采促进了医保资金的“腾笼换鸟”,新的医保目录除了大面积摘掉医保后缀之外,产品进入医保也不再是难事,尤其是创新药。
产品销售,准入先行。2023年的市场准入政策,总体来说对医药销售公司是加分的。
相较之下,医药合规政策的紧箍咒越收越紧。
(2)医药合规监管越收越紧
2023年医药市场最热的关键词之一是反腐。
医药销售公司本质上是交易依赖型公司,本身并不产生实物价值。如果在交易过程中产生不规范行为——如“挂靠” “走单” “高开” “带金销售”等,除滋生腐败,还会导致产业数据失真,对医药产业的良性运营产生不利影响。
医药反腐,医药销售公司每次都首当其冲。
一个不易被察觉的情况是,过去业内普遍的感受是外资企业合规做得不错,而国资/央企的产品在公立医疗机构销售以及市场准入上具备“一家亲”的天然优势,因此相对民营企业更灵活,更具有利条件。
2023年在最严的合规要求下,国资/央企的这种优势几乎荡然无存,叠加纪委巡查,国资/央企的压力较大。
02院内市场开发上量相对容易2018年之前,是医药销售公司院内市场开拓的销售黄金期,一度成就了很多过亿的大产品,之后政策开始院内处方整治——包括产品销售排名、临床重点监控产品目录(辅助用药目录)出台、监管中成药处方(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以及西医处方中成药的行为)、医保核查、药占比、DRGs/DIP等等。
疫情之后,对院内处方的监管开始放松,2023年继续延续了这一趋势,但凡能开发进院的产品,2023年很多都录得了一个不错的销量业绩。
2024年这一趋势还能继续延续吗?
03院外市场销售生机勃勃院外市场——主要是线上和基层医疗机构的销售,生机勃勃。
新冠疫情催化下,线上诊疗兴起。2023年,阻碍线上诊疗的两大堵点——线上电子处方和线上医保报销,已经打通,这对于靠线下人海战术取胜的医药销售公司而言不算是好消息。
除了集采常态化外,线上线下的融合导致产品销售越来越透明,这倒逼了一部分销售人员的退出。
基层医疗机构的销售,是2023年的一大亮点。过了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尽管集采未中标,但是如果具备医保基药属性,没准在基层医疗市场能够卖得风生水起。
04销售资金周转压力巨大2023年,很多业内人士都没有料到今年的资金周转压力如此巨大。当下,即便是长三角的大三甲医院,不少回款账期最快也需要8个月,似乎医院普遍还处于“缺钱”的状态。
产品卖出去了,钱回不来,承担资金成本的主要是医药商业公司。内卷之下,几家大的商业公司对销售公司的回款并不比疫情之前慢,因此资金成本只能自己承担。
未来医药销售公司又将如何发展?
05医药销售公司的整合正在进行(1)医药商业公司。过去十几年,医药商业公司一直处于“大鱼吃小鱼”的整合状态。目前存活下来的1.3万多家持证商业公司,很多都是集团化运营的,实际的集团批发公司并没有这么多。
在回款压力之下,预计2024年开始,医药商业公司开始进入“大鱼吃大鱼”的新整合状态。
(2)工业企业自带的销售公司。当前最大的难题是合规压力,票据处理。
事实上,产品的低进高卖是正常的市场行为。问题的关键在于销售费用占比是多少?药企如何处理销售费用?合规压力下的结果是很多厂家实施底价代理销售。
(3)合同销售型组织的医药销售公司。这类公司主要是做专业化的产品推广,一般聚焦于某个省份或者某个疾病领域建立优势,吸引厂家和产品做代理销售,这类公司的辉煌时期是在2008年到2018年间。代理公司的出现,使得那一时期药品销售模式从100%自营,发展为70-80%底价代理销售。“两票制”的出现使得一大批代理制公司土崩瓦解。目前存活下来的,都是转型早或者创新了销售模式的公司。
(4)小微医药推广公司。“两票制”叠加国家鼓励“双创”的政策,催生了一大批医药推广的小微公司,学名称之为合同服务组织。粗略估计,从2018年至今,这样的市场主体在几万家左右。这类公司通过给产品做推广赚取服务费用,合法纳税,既宣传介绍了产品知识,也解决了个体的就业问题,因而在这五年蓬勃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时代,这样的小微公司同样面临很大的合规压力,需要做彻底的合规化改造。
未来,医药销售公司想要在医药市场长期生存,既需要商业价值,也要实现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