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书法世家

孟云飞书剑慰平生 2024-06-24 10:24:37

介永强/文

摘要:唐代是中国书法文化的兴盛期,不仅涌现出许多书法名家,而且形成了不少书法世家。书法世家在唐代的形成,既与毛笔手工书写的时代大背景相关,又与唐代尚好书法的社会大环境有密切关系。书法是唐代士族普遍注重的家学,成为士族保持优良门风的基本要求。唐代书法世家是士族保持家学和门风的结果,以唐前期最为繁盛。唐代中后期,随着士族“衣冠荡析”,门风废替,家学零落,书法世家也渐渐衰落。唐代书法世家承前启后,在笔法传承中发挥了接力作用,他们为法书名品的守护和递藏作出了积极贡献,还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碑志佳作,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唐代书法;世家;士族;家学;文化传承

中国书法5 000年,高峰连绵,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继东晋之后又一个书法兴盛的高峰期。唐代书坛,群星璀璨、名家辈出。其中,有一些书法家世代多有人以擅长书法闻名于世,形成了为数不少的书法世家。书法世家是唐代书法家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书法文化在唐代的传承和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已引起书法学界的注意。然而,仅在一些书法史著作中偶尔提及唐代个别家族的善书者,且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学者关注较多的仅有颜真卿家族[1]和徐浩家族[2],其他书法世家多被忽视,不为人们熟知。因此,本文钩稽考述著称唐代的书法世家,探析书法世家形成的因素及其与唐代书法文化传承的关系,希冀有助于全面深刻认识唐代书法文化。

一、群芳竞妍的书法世家

在争媸斗妍的唐代书法艺术园地里,不仅涌现出许多书法大家,而且形成了不少书法世家。书法世家在唐代享誉朝野,在后世垂芳史乘。史籍称道的唐代书法世家主要有以下6家:

1.陆柬之家族。陆柬之是初唐书法家虞世南(558—638)的外甥,他“少学舅氏,临写所合,亦犹张翼换羲之表奏,蔡邕为平子后身。而晚习二王,尤尚其古。中年之迹,犹有怯懦。总章已后,乃备筋骨,殊矜质朴,耻夫绮靡”[3]287。陆柬之“以工书知名”[4]2 875,在唐高宗朝官至太子司议郎,是初唐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唐代书法评论家张怀瓘评其楷书、行书入妙品,草书入能品。陆柬之之子陆彦远传承其父书法,时称“小陆”[5]95。陆彦远的从孙“陆曾书惊波鱼跃,深水龙潜”[6]77,其“楷、隶、行、草、分、篆、飞白,临诸家帖无不真者”[5]115。陆柬之的从孙陆景融“博学,工笔札”[7]4 238,“景融以博学工书擅名一时,行楷既实且美”[5]95。陆景融的曾孙陆岘能精书学,著名当时。[5]119陆景融的四世孙陆希声(?—895)博学善属文,论著甚多,初召为右拾遗,唐昭宗时官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7]4 238陆希声之祖武风流,精于正书,复振家法。[8]42可见,从初唐陆柬之到唐末陆希声,陆柬之家族的书法亹亹相继,世代有名,绵延200多年。

2.殷仲容家族。殷仲容(633—703)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善书画,工写貌及花鸟,妙得其真,或用墨色,如兼五采”[9]185,“奕世工书,尤善书额,官至礼部郎中。书汴州安业寺额,京师褒义、开业、资圣寺,东京太仆寺,灵州神马观额,皆精妙旷古”[3]201-202。“殷氏擅声题署,代有其人。”[3]111其实,殷仲容之父殷令名即擅长书法,“普济度寺,即令名手踪,皆为后代程式”[3]202,唐都长安济度尼寺寺额亦其所题[10]314。不唯其父,殷仲容的曾祖殷英童“善画,兼楷、隶”[9]158,而殷仲容祖父殷闻礼在武德初年为中书舍人、赵王友兼侍读、弘文馆学士,“书画妙过于父(殷英童)”[9]184。殷仲容曾祖、祖父、父亲都以书法闻名于世,殷仲容之子殷损之、殷承业亦善书。近年出土的《殷仲容墓志》乃损之篆盖、承业书丹[11]130,书法不俗。殷仲容另一子殷玄祚书有舒逸峻拔的《契苾明碑》(图1)。又有殷仲容侄孙“(殷)嘉绍尤工小篆,劲利绝伦”[12]691。

图1 殷玄祚书《契苾明碑》(拓裱本)局部

3.蔡有邻家族。蔡有邻是盛唐著名书法家,他与韩择木、史惟则、李潮并称有唐“隶书四家”。蔡有邻“善八分,本拙弱,至天宝之间,遂至精妙”,他的书法“出于人意,乃近天造”。[3]204盛唐著名书法评论家、《法书论》的作者蔡希悰,是蔡有邻的从侄。蔡有邻从侄蔡希逸、蔡希寂“并深工草隶,颇为当代所称也”[6]178。蔡有邻家族在唐朝至少有两代人以书法闻名,但其家族“历世皆传儒素,尤尚书法”[6]178,是著名的书法世家。蔡有邻五代祖陈度支尚书蔡景历(字茂世)、四代祖陈中书令蔡徵(字希祥)善书,唐人《述书赋》称:“翩翩济阳,茂世、希祥,任朴无闻,适俗不忘,父轻而迅,子凛而刚”[3]196。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唐朝内府藏有蔡景历行草书三纸、蔡徵草书二纸。[3]196蔡有邻十四代祖晋成都王掾蔡克(字子尼),《述书赋》称:“子尼简约,片目孤峰,千岁之后,森森古容”[3]179。乾元年间,唐朝内府藏有其草书一帖四行。[3]179

4.徐浩家族。徐浩(703—782)是唐肃宗和唐代宗时期的书法家,与颜真卿并世闻名,时有“颜徐”之称。他少举明经,工草隶。唐肃宗时,召拜中书舍人,“时天下事殷,诏令多出于浩。浩属辞赡给,又工楷隶,肃宗悦其能,加兼尚书右丞”[4]3 759。徐浩“书法至精”[7]4 965,唐代宗朝复召为中书舍人。徐浩其父徐峤之“正书入妙,行书入能。遒媚有楷法,姚崇母之墓、湖州孝义寺碑,皆合作者也”[13]285。徐峤之父徐师道“精于翰墨,峤之能承之,以世名家”[13]285,因此,宋人称赞说:“峤之父师道已精于书,峤之复以善书称,且以法授其子浩,故浩又杰然为一家法。自师道至浩盖三世矣,是亦熟于翰墨之场者也”[8]183。其实,徐浩家族以书法而闻名于唐代不止三世,徐浩子孙后代相继有许多人擅长书法。徐浩长子徐璹“幼勤学书,在于真、行,颇知笔法,使定古迹,亦胜常人”[3]124,次子徐现“又善工于行、草”[13]286。徐浩之孙徐倚(徐现之子)亦善书,近年出土有徐倚为其从祖父徐漪(徐浩幼弟)书丹的《徐漪墓志》。徐浩侄孙徐偁亦善书,近年出土有徐偁为其父书丹的《徐顼墓志》。从徐浩祖父徐师道,至其父徐峤之,再到其子徐璹和徐现,直至其孙徐倚和侄孙徐偁,先后有五代人以书法见称于唐世。

5.颜真卿家族。颜真卿(709—785)出身琅邪临沂名门大族,自南朝以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14]10 580。南齐著名的山水诗人谢朓“草书甚有声”,颜真卿十代从祖颜延之“亦善草书,乃其亚也”[3]300。九代从祖颜竣(颜延之子)的书法,“大令典则,中散气调,薄首孔肩,体格惟肖,如惊弦履险,避地膺峭”[3]189;九代祖颜腾之“善草隶书,有风格。梁武帝《草书评》云:‘颜腾之,贺道力,并便尽牍,少行于代’”[12]687。颜真卿八代祖颜炳之“以能书称”[12]687。六代祖颜协“博涉群书,工于草隶、飞白”,名噪萧梁,“荆楚碑碣皆协所书”[15]1 785。颜真卿五代祖颜之推自称“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16]567。颜之推三经世变,身仕四朝(梁、北齐、北周、隋),是南北朝时期一介大儒,他“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却自谓其书法“不能佳”,当然是谦辞而已。颜真卿曾祖颜勤礼“工于篆籀,尤精诂训”[12]687,在唐初先后为崇贤馆和弘文馆学士、秘书省著作郎。颜真卿祖父颜昭甫是贞观年间晋王、曹王侍读,“工篆籀、草隶书,与内弟殷仲容齐名,而劲利过之”[12]688。颜昭甫有子颜元孙和颜惟贞。颜真卿伯父颜元孙“尤善草隶”[14]3 457,其父颜惟贞“特以草隶擅名”[12]688。颜氏家族书法,到了颜真卿这一辈,除了颜真卿卓冠一代,颜真卿仲兄颜允南“有清识,工诗,人多诵其佳句,善草隶”,他的堂兄弟“(颜)曜卿工诗,善草隶”,“(颜)旭卿善草书”[12]689。而颜真卿之子颜頵“书画端正,殊有父风”[17]100。仅在唐朝,颜真卿家族就有五代人以书法闻名于世。而琅邪颜氏家族10代人克绍家风,以书法名世,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实属罕见。

6.张彦远家族。张彦远(815—907)是晚唐著名书画理论家,他著有史上第一部汇辑汉代至唐代书论的《法书要录》,并著有“画史之祖”——《历代名画记》。张彦远出身缙绅大族,高祖张嘉贞官至中书令,为相玄宗朝;曾祖张延赏官至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为相德宗朝;祖父张弘靖官至刑部尚书、同平章事,为相宪宗朝,张氏一门三代官至宰相,时称“三相张氏”。张嘉贞“书迹俊异,尤能大书”,“不因师法,而天姿雄劲”。[3]1张延赏“少禀师训,妙合钟、张,尺牍尤为合作”[3]1。张弘靖“幼学元常,自镇蒲陕,迹类子敬。及处台司,乃同逸少,书体三变,为时所称”[3]1。张彦远父张文规“少耽墨妙,备尽楷模”[3]1。“彦远既其世家,乃富有典刑,而落笔不愧作者”,他“工字学,隶书外多喜作八分”。“其流于笔端,自应过人,矧夫历代奇观一一到眼,而手传心受处复有家学耶!”[8]208从张嘉贞到张彦远,从盛唐到晚唐,张彦远家族五代人以书法著称唐世。

除了以上6个赫赫有名的书法世家外,在唐代还有许多书家、文人、名臣父子兄弟亦以书法闻名于世。比如,初唐书法家欧阳询之子欧阳通“亦能继美”[3]201,“笔力劲健,尽得家风”[18]139,在书法史上有“大、小欧阳”之称。书法家虞世南族子虞纂虽“风骨不继”,但“书有叔父体则”[3]286,虞纂子虞郁、虞焕亦能书[5]105。名臣魏徵幼子魏叔瑜“善草隶,以笔意传其子华及甥薛稷”[7]3 881,魏华书法雅正,魏叔瑜兄魏叔琬亦善书[13]197-198,因此,初唐书坛传“前有虞、褚,后有薛、魏”之说[7]3 881。名相房玄龄父房彦谦“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19]1 561,房玄龄“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4]2 459。诗人宋之问父宋令文身有“三绝”,曰:书、画、力,“尤于书备兼诸体,偏意在草,甚欲究能,翰简翩翩,甚得书之媚趣”[3]303,宋之问天性卓绝,工真行,其弟宋之逊精隶草,宋之望“与崔令相类”[5]110。又如,盛唐行书名家萧诚真行书“舞鹤交影,腾猿在空”[6]75,“开元初,时尚褚、薛,公为之最”[3]205。萧诚弟“(萧)谅亦善书,世谓诚真谅草”[20]269,萧谅长子萧直亦工书[14]3 989。盛唐隶书名家韩择木诸子韩秀荣、韩秀实、韩秀弼也以书法名世,其中韩秀实曾任翰林待诏,亦善楷、隶、八分[5]109。盛唐书法评论家张怀瓘父张绍宗“博学工书”[21]2 494,张怀瓘“继以章草,新意颇多”[6]77,其弟张怀瓌“兼该(赅)众艺,尤工于书”[22]236。中唐书法评论家窦臮“翰墨厕张、王,文章凌班、马,词藻雄赡,草隶精深”[3]213,其兄窦蒙“书包杂体,首冠众贤”[3]206。窦臮曾祖窦师纶[9]192-193、伯父窦瓒、族兄窦绍、舅刘绘、姨兄明若,亦皆善书[3]205,208。另外,晚唐书法家柳公权兄柳公绰亦工翰墨,柳公绰子柳仲郢“小楷精谨,无一字肆笔”[4]4 307。正如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所云:“唐人工书者,多湮没不闻。”[23]247唐人于书法,父子兄弟相继其能者,所在多多,湮没无闻者,又不知凡几。

二、唐代书法世家形成与式微之因

唐代书法世家薪火相传,少则两三代,多则四五代,擅长书法,代不乏人。书法世家在唐代的形成,既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相关,又与家庭小环境的濡染至关紧要。

书法源于文字书写的实用性,它是汉字在漫长的书写过程中形成的一门艺术。唐代社会的官府文书、民间契约、私人信函、诗文创作、佛道经典等,但凡文本,几乎全凭毛笔手工书写。处于毛笔手工书写时代,这是书法世家在唐代孕育形成的社会背景。书法家柳公权侄柳仲郢,“‘九经’‘三史’一抄,魏、晋已来南、北史再抄,手抄分门三十卷,号‘柳氏自备’。又精释典,《瑜珈》《智度大论》皆再抄,自余佛书,多手记要义”[4]4 307,因而其书法也有美名。毛笔手工书写的时代是书法世家形成的充分条件,但非必要条件。书法世家在唐代的形成,与唐代尚好书法的社会大环境有密切关系。唐人对书法的尚好,源于以唐太宗和唐玄宗为代表的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喜好。唐太宗雅好王羲之书法,心摹手追,“万机之余,不废模仿”[8]2。唐玄宗“临轩之余,留心翰墨”[8]4。上行下效,翕然向化,便形成了尚好书法的社会风尚。

唐代科举考试和官吏铨选,将书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无疑对尚好书法的社会风气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代科举考试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其中,明书又称书科、明字,主要考察文字学和书法,擅长书法并懂得文字学的人即可应考。在唐代,各科考试及第的人,要获得官职,还必须经过吏部铨选。吏部铨选考察的内容主要有4项:“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7]1 171。官吏铨选中将书法(楷法遒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极大地促进了唐代书法的繁盛。南宋赵彦卫云:“唐人书皆有楷法,今得唐碑,虽无书人姓氏,往往可观。说者以为唐以书判试选人,故人竞学书,理或然。”[24]78北宋马永卿亦云:“唐人字画,见于经幢碑刻文字者,其楷法往往多造精妙,非今人所能及。盖唐世以此取士,而吏部以此为选官之法,故世竞学之,遂至于妙。”[25]98书法本来就是士人最基本的修养,以书取士,又促使追求仕进的士人不能不高度重视书法,形成了唐人竞习书法的社会风尚,这是书法世家在唐代孕育形成的社会大环境。

书法世家在唐代的形成,尚好书法的社会大环境只是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家庭小环境的耳濡目染。“(薛)稷外祖魏徵家富图籍,多有虞、褚旧迹,稷锐精模仿,笔态遒丽,当时无及之者”[4]2 591,遂以书名天下,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一并成为书法史上的“初唐四家”。魏徵子魏叔琬、魏叔瑜及孙子魏华率皆善书,与其“家多藏虞、褚书”不能说没有关系。徐浩“家多法书”,当时的书法鉴赏家武平一专门为其编写了《徐氏法书记》。徐浩的外祖父张廷珪家所藏法书“抑其次也”[3]116。丰富的“法书”资源,是书法世家形成的有利条件,至为重要的是一些书法家十分重视书法家学教习,从而使能文善书成为家传之学,累世相承。“(徐)浩父峤之善书,以法授浩。”[7]4 966因此,徐浩“年在龆龀,便工翰墨”[3]117。徐浩自称:“臣长男璹,臣自教授,幼勤学书,在于真、行,颇知笔法,使定古迹,亦胜常人。”[3]124徐浩母亲是名臣张廷珪之女,张廷珪“既善楷隶,甚为时人所重”[4]3 154,他的八分书如“古木崩沙,闲花映竹”[6]75。徐浩之父徐峤之书法受到岳父张廷珪的影响,而徐浩则“受书法于父”[13]285,同时也受到外公张廷珪的影响。在唐代,书法世家的书法家学往往来自外家、舅氏。陆柬之是书法家虞世南的外甥,他“临学舅氏,得其法,遂以书颛家,与欧、褚齐名”[13]284。

书法世家殷仲容家族系出东晋以来的侨姓士族陈郡殷氏,书法世家颜真卿家族本贯山东琅邪,东晋永嘉南渡侨居建康上元(今江苏江宁),后来成为江左望族。士族殷、颜两家,世结秦晋之好。颜真卿曾祖颜勤礼先夫人是陈郡殷氏,祖父颜昭甫夫人是书法家殷令名之女。颜真卿姑颜真定是书法家殷仲容从侄殷履直夫人,颜真卿长兄颜阙疑娶殷履直幼女,五兄颜幼舆娶殷仲容从侄殷践猷长女。颜真卿母亲是殷践猷长妹,殷仲容夫人是颜真卿从曾祖颜师古女颜颀。颜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属文”[4]2 594,贞观年间,他“刊正经籍,因录字体数纸,以示雠校楷书,当代共传,号为‘颜氏字样’”[6]237。殷仲容书法既承其父殷令名之家传,又得其岳父颜师古之家范。殷仲容书法与颜氏家学也不无关联,然颜氏书法受殷仲容的影响更大。颜真卿伯父颜元孙“少孤,养于舅殷仲容家”,从仲容受笔法,“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人造请者笺盈几,辄令代遣,得者欣然,莫之能辨”[14]3 457。颜真卿父颜惟贞“少孤育,舅殷仲容氏蒙教笔法。家贫无纸笔,与兄(颜元孙)以黄土扫壁,木石画而习之,故特以草隶擅名”[12]688。殷氏家族和颜氏家族都是魏晋以来的士族,累世联姻,声气相通,家学未坠,书家辈出,相得益彰,绵延不绝长达百余年,是士族保持家学和门风的结果。“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之高官厚禄为其唯一表征,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他姓”[26]259;“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26]260。在经学、文学、史学、琴棋书画等家学传统中,书法是士族普遍注重的家学,成为保持优美门风的基本要求。唐代书法世家克绍门风,人才辈出,以唐前期最为繁盛。

然而,在唐代中后期,随着士族“衣冠荡析”[27]196,门风废替,家学零落,加之政治动荡,统治者无暇“粉饰治具”[8]2,书法不像唐代前期那样受重视,书法世家也就渐渐衰落了。虞世南子虞纂、孙虞焕虽能继其功业,但文风骤衰,虞焕授武官,入仗宿卫。隋朝大将来护儿子来恒、来济颇富才学,入唐三仕,相继秉政。书法家陆柬之侄子陆元方因而喟然感叹:“来护儿儿把笔,虞世南儿带刀。”[3]201同是书法家,陆柬之家族书学未坠,虞世南之子未能继承家学,有坠家声。陆元方戏谑虞世南父子,反映了唐前期人们对门风、家学和书法的重视。

时移世易,到唐代中后期,书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渐渐发生了变化。有人认为:“书者,非理人之具,但字体不至乖越,即为知书”[14]3 607,甚至出现了“学书记姓名而已”[6]307的论调。刘禹锡说:“吾观今之人适有面诋之曰:‘子书居下品矣。’其人必逌然而笑,或謷然不屑。有诋之曰:‘子握槊奕棋居下品矣!’其人必赧然而媿,或艴然而色。”[28]249这与陆元方戏谑“虞世南儿带刀”恰恰相反,书法世家在唐代后期的渐渐衰落也就不可避免了。

三、书法世家与唐代书法文化的传承

书法世家虽然在唐代后期日渐衰落,甚至湮没无闻了,但书法世家在唐代书坛上却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书法在唐代的传承和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永未泯灭。

“书”为“六艺”之一,书法有“法”,书法家通过笔法、字法、章法的变化创作出了风格各异的书法艺术作品。所谓“笔法”,是指书法用笔的方法和法则,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古代书法家无不注重笔法,强调“书法以用笔为上”[29]11。传说钟繇曾盗掘汉代书法家韦诞墓冢,得其笔法,后来成为“正书之祖”。伪托王羲之的《笔阵图》《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用笔赋》《天台紫真笔法》《草书势》等论作,无不大谈笔法诀窍。书法讲究笔法,魏晋时期已现端倪,到了唐代,甚为崇重,十分盛行。唐太宗作《笔法》《笔意》《指意》,欧阳询作《传授诀》《用笔论》,又有虞世南的《笔髓论》、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玉堂禁经》、徐浩的《论书》、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韩方明的《授笔要说》、陆希声的《传笔法》、林韫的《拨镫序》、卢隽的《临池妙诀》等,这些都是唐代盛传的笔法心得。然而,“世传诸家笔法,其辞多不雅驯”[13]74,纸上经验之谈难以付诸操笔弄翰,这就需要有人传授。唐代书法家张旭说:“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6]289-290唐代书法评论家张怀瓘说:“夫经是圣文,尚传而不秘;书是妙迹,乃秘而不传。”[6]175书法家往往视笔法为书法的“核心技艺”,秘不示人,但在家族内部,则以家传的形式相传。徐浩认为:“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3]117他亲身教授笔法于长子徐璹,徐璹因而“颇知笔法”[3]124。陆柬之学书于其舅虞世南,“用笔则青出于蓝”[3]109。陆柬之子陆彦远承传其父笔法,后来又传授给外甥张旭。因此,张旭说:“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传余”[6]287。张旭又传笔法于徐浩、颜真卿、崔邈等人,崔邈再传褚长文、韩方明。[6]287又宋人《宣和书谱》谓:“钱若水常言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押、钩、格、抵。”[8]42陆希声是陆柬之六世孙,其“五字笔法”,亦乃陆氏家法。学书有“道”,笔法在唐代的授受从虞世南到书法世家陆柬之,再到书法世家徐浩和颜真卿,直到书法世家陆希声,相传至今。由此可见,唐代书法世家承前启后,在书法笔法传承中发挥了接力作用。

唐代书法世家亦多书法收藏家,他们对法书名品在唐代的守护和递藏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凡书法家,大都喜好书法收藏,古今皆然。书法世家张彦远“其家既出累世缙绅之后,且复好事,故藏积图书如钟、张、卫、索、王羲、献而下,每至成轴”[8]208。张彦远家传法书名画,始自高祖张嘉贞收藏珍秘,曾祖张延赏接踵相继鸠集名迹,祖父张弘靖“金帛散施之外,悉购图书,古来名迹,存于箧笥”[3]1,家藏之富,达到顶峰,史称“侔于内府”。元和十三年(818),张弘靖进献给唐宪宗的法书就有“钟、张、卫、索真迹各一卷,二王真迹各五卷,魏、晋、宋、齐、梁、陈、隋杂迹各一卷,顾、陆、张、郑、田、杨、董、展,洎国朝名手画合三十卷”[9]10。张氏收藏在张弘靖和张文规(张彦远父)时,散佚也多。张彦远继之“鸠集遗失,鉴玩装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是以爱好愈笃,近于成癖”,“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犹未忘情”。[9]35-36张彦远尝作《法书要录》10卷,“具载古人论书语,且以完传列之,又以九等品第书学人物,自汉至唐上下千百载间,其大笔名流,几不逃彀中矣”[8]208。他还撰著《历代名画记》10卷,自谓“好事者得余二书,书画之事毕矣”[3]1。书法世家张怀瓘对于鉴识收藏法书,“利无推斥,道在专精”[3]209,其弟张怀瓌“俱好无厌,亦能臆断”[3]208,相传有“张氏永保”[3]207藏印。书法世家窦氏家族也是有名的法书蓄聚之家。窦瓒“耽玩达旨,固求不匮”,窦绍“志弘雅道,不倦虚求”。[3]208窦蒙、窦臮兄弟“并久游翰苑,皆好图书,辨伪知真,无出其右”[3]123-124,窦蒙有专用的“窦蒙审定”[3]207印章。窦蒙、窦臮兄弟善鉴明识书画,实得益于书法世家徐浩的赏拔。徐浩父亲徐峤之“怀才蕴艺,依仁践礼,士许笔精,人称草圣。九丘七略,五车百氏,未遇仲尼之贤,犹繁茂先之室。至于魏陵逸策,鲁室前书,字辨阳循,疑招刺皙,师宜削去之版,逸少为题之扇,莫不烟霏露凝,鸟歧鱼跃,填彩箧,溢雕橱,贻之后昆,永为家宝”[13]415-416。徐浩作为长子继承了家业,“家多法书”,并且精通法书鉴定,在唐玄宗和唐肃宗朝两度充使搜访书画,“收获二王书二百余卷”[3]123。徐浩长子徐璹少禀庭训,继承家学,“使定古迹,亦胜常人”[3]124。从盛唐到晚唐,唐代法书收藏鉴赏之学有一条完整的传承线索,即武平一对于徐峤之、徐浩父子的影响,徐浩对其长子徐璹的教导和对窦蒙、窦臮的赏拔,徐浩、徐璹父子形成的东海徐氏书学传给韩方明,韩方明又传给入唐求法的日本学僧空海。徐氏书学在晚唐又经司空舆、司空图父子的典藏和评论,司空氏的评论复为史家引用,进而塑造了鲜明的历史形象。[30]在唐代法书鉴赏收藏谱系中,徐浩一家三代的地位,充分表明书法世家在唐代书法收藏中具有的家学优势。唐代书法世家发挥家学优势,不遗余力地收藏法书名品,并且世代相传贻家之宝,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书法名作的流散遗失,可谓利在唐代,功在千秋。

唐代书法世家不仅收藏保护了前世和本朝的墨宝名迹,而且给后世留下了他们的书法杰作,弥足珍贵。书法世家人才济济,名家辈出,殷令名、殷仲容、陆柬之、陆希声、蔡有邻、韩择木、徐浩、颜真卿等人,卓为书杰,各领风骚,他们挥毫创作了大量瑰丽多彩的书法作品,极少数书作留传至今,珍如拱璧。殷令名与其子殷仲容的书法,在初唐擅名一时。殷令名传世书作惜不多见,唯有正书《裴镜民碑》(现存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祠堂裴氏碑馆内),赵明诚赞其“笔法精妙,不减欧、虞”[31]424;杨守敬称其“虞之冲和,欧之峻拔,兼而有之”[32]32;杨震方称其“书法凝远处似虞世南,峭健处似欧阳询,兼有两家之盛”[33]215。文献记载可以考实的殷仲容书作共有7件,即《凉国太夫人郁久闾氏碑》《赵弘智碑》《郑国夫人武氏碑》《大兴善寺舍利塔铭》《马周碑》《昭陵十四蕃君长像座》《流杯亭侍宴诗序》[34],其中,隶书《马周碑》(现藏昭陵博物馆)和《昭陵十四蕃君长像座》(坐落于昭陵北司马门外)存留至今,是我们了解殷仲容书法艺术的原始样本。殷仲容子亦多善书,其中,殷玄祚书丹的《契苾明碑》(现藏咸阳博物馆),舒逸峻拔,迭迭多姿[35],“笔法亦瘦劲可观”[36]38,是殷氏家族第三代存世书作中的精品。书法世家陆柬之以草书高天下,其草书“意古笔老,如乔松倚壑,野鹤盘空”[13]284。陆柬之唯一传世书作《文赋》(墨迹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脱胎于《兰亭》而带有其舅氏虞永兴之逸致,遂觉机法双绝”[37]3。系出兰陵萧氏齐梁房的盛唐书法世家萧诚,书碑“纯用铁门限家法”,“开元以后,学王书者,当推诚为第一”[23]238,见于金石著录的萧诚书作有9种[38]643-645,其行书《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碑》,至今保存在河南济源永泰宫。萧诚弟萧谅的书作,有他为其父撰文楷书的《萧元祚墓志》(现藏张海书法艺术博物馆),又有洛阳出土的《萧嵗墓志》《崔尚墓志》亦当为其所书;萧谅子萧直“博涉坟籍,尤工书论”,也擅长书法,洛阳出土的《萧谅墓志》即是萧直楷书,结体谨严,书法秀美。[39]盛唐书家韩择木与其诸子皆以隶书驰名,韩择木存世碑志有《叶慧明碑》《告华岳文》《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南川县主志》,其子皆能绍承家学,季子韩秀弼书迹存世最多,有《臧希晏碑》《李深碑》《裴公碑》《李自正碑》《元待聘碑》《李元谅碑》《李晟碑》《李齐物碑》八碑、《陈氏》一志和《同官》一记,其中尤以《臧希晏碑》最为著名。[40]141-142

书法世家琅邪颜氏在唐代,以颜真卿雄秀独出而家声大振。一代宗师颜真卿传世书迹有《王琳墓志》《郭虚己墓志》《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祭侄文稿》《鲜于氏离堆记》《郭氏家庙碑》《争座位帖》《臧怀洛碑》《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八关斋会报德记》《宋璟碑》《元结碑》《殷君夫人颜氏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图2)等,殊可宝贵,为世所珍,成为千百年来习书者入门临帖的法书范本。

图2 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拓本)局部

与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徐浩,名重三朝,其书“识锐于内,振华于外,有君子之器焉”[13]285。徐浩家族五世善书,盛名不衰,无与为比。徐浩祖父工书,可惜书迹无考。徐浩父徐峤之传世书迹有《姚懿碑》和《张之辅墓志》。徐浩传世书迹有《张廷珪墓志》《陈尚仙墓志》《陈希望墓志》《杨仲嗣墓志》《崔藏之墓志》《崔贲墓志》《李岘墓志》《李岘妻独孤峻墓志》(图3)《大德大证禅师碑》《不空和尚碑》等。徐浩兄弟子侄儿孙善书者多,传世书迹亦多。徐浩次兄徐潾书有《豆卢妃墓志》,徐浩弟徐漪书有《车玄福墓志》。徐浩长子徐璹书有《徐浚墓志》,徐浩次子徐现书有《徐浩碑》,徐浩幼子徐珰书有《庾仲畬妻李夫人墓志》,徐浩侄子徐顼(徐浩长兄徐浚之子)书有《李皋墓志》。徐浩孙徐倚(徐现子)书有《徐漪墓志》,徐浩侄孙徐偁(徐顼第五子)书有《徐顼墓志》。书法世家徐浩家族存世书迹时间跨度之长、种类数量之多、志石品相之佳,在唐代实不多见。这些墓志大多为近几十年来的新发现,是研究徐浩家族及其书法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墓志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图3 徐浩书《李岘夫人独孤峻墓志》(拓本)局部

唐代书法世家衣钵相传,瓜瓞绵绵,盖在于虽本自家学,以书艺传业,但却不墨守成规,不落窠臼,而能转益多师,取长补短,别出心裁。陆柬之学其舅虞世南,又学魏晋书法,因而“晚擅出蓝之誉,遂将咄逼羲、献”[8]92。徐浩“受书法于父,少而清劲,随肩禇、薛,晚益老重,潜精羲、献”,因而“其正书可谓妙之又妙也,八分、真、行皆入能”[13]285。书画世家张彦远“大父稔已有书名,初得钟繇笔意,壮岁遂仿献之,暮年人许有羲之风度,盖凡三变而后有成。此其遗风余泽,霑馥后人者,特非一日”[8]208。唐代书法世家代代相传,但不陈陈相因,父子相继其能者,“始其学也,则师资一同,及尔成功,乃菁华各擅,亦犹绿叶红花,长松翠柏,虽沾雨露孕育于阴阳,而盘错森梢,丰茸艳逸,各入门自媚,讵闻相下,咸自我而作古,或因奇而立度”[6]179。

书法世家既秉承家学,又能自出机杼,从而称雄唐代书坛。他们传承笔法真谛,递藏法书名品,还给后世留下了他们精心书丹的碑志佳作。书法世家为书法在唐代的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唐代书法的兴盛与书法世家密不可分。书法世家长期活跃在唐代书坛,他们光前裕后,沾溉古今,他们的传世碑石墓志书作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颜以琳.颜真卿书风与家学传承[J].中国书法,2016(4).

[2]张永华.东海徐浩家族书法研究刍议[J].中国书法,2019(2).

[3]张彦远.法书要录[M].范祥雍,点校.启功,黄苗子,参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4]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陶宗仪.书史会要[M].徐美洁,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6]崔尔平.书苑菁华校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7]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佚名.宣和书谱[M].范红娟,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9]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1963.

[10]宋敏求.长安志[M].辛德勇,郎洁,点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11]李明,刘呆运,李举纲,等.长安高阳原新出土隋唐墓志[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12]颜真卿.颜鲁公文集[M]∥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朱长文.墨池编[M].何立民,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14]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7]马宗霍.书林藻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18]董逌.广川书跋[M].何立民,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19]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0]陈思.书小史[M].北京:中国书店,2018.

[21]唐故宣义郎侍御史内供奉知盐铁嘉兴监事张府君墓志铭并序[M]∥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2]大唐故朝请大夫盛王府司马诸王侍书上护军范阳张公墓志铭并序[M]∥吴钢.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3]叶昌炽.语石[M].姚文昌,点校.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24]赵彦卫.云麓漫钞[M].傅根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

[25]崔文印.懒真子录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7]孙光宪.北梦琐言[M].贾二强,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28]刘禹锡.刘禹锡集[M].卞孝萱,校订.北京:中华书局,1990.

[29]赵孟頫.松雪斋题跋[M].钱伟强,顾大朋,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30]史睿.唐代法书鉴赏家的谱系(增订稿)——从武平一到司空图[J].书法研究,2018(4).

[31]金文明.金石录校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32]杨守敬.学书迩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3]杨震方.碑帖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4]李芳瑶.《殷仲容墓志》研究[J].文献,2017(5).

[35]陈根远.舒逸峻拔,瘦劲可观——殷玄祚书《契苾明碑》[J].书法,2018(2).

[36]赵崡.石墨镌华[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7]孙承泽.庚子销夏记[M].白云波,古玉清,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8]朱关田.唐代书法家年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9]毛阳光.洛阳出土唐书家萧谅墓志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原文物,2016(3).

[40]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孟云飞转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 P167-176)

0 阅读:0

孟云飞书剑慰平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